馬拉色菌毛囊炎的臨床表現和治療

馬拉色菌毛囊炎又稱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與汗斑同一種嗜脂酵母引起的痤瘡樣丘疹。

馬拉色菌毛囊炎的臨床表現和治療

【流行病學】 世界範圍均見報道,但熱帶地區更為常見;發病無性別差異,但有學者認為男性高於女性;年齡分佈以青少年為主,16~40歲為高發年齡。

【發病機制】 因皮脂腺開口於毛囊,其脂質不斷分泌進入毛囊,使毛囊的微環境似一個小型的含脂質培養基,有利於嗜脂性的馬拉色菌生長繁殖;同時該菌分泌的脂酶可分解脂質,產生遊離脂肪酸,後者可刺激毛囊及其周圍組織發生炎症反應。人體上半部毛囊皮脂腺豐富,因而為本病的好發部位。研究發現,馬拉色菌還具有激活補體的能力,進而參與皮損的炎症反應。

馬拉色菌毛囊炎的臨床表現和治療

【臨床表現】 主要分佈在胸背部,但頸、面、肩、上臂等處也可見到。成批出現的毛囊性半球狀紅色丘疹,直徑2mm~6mm,有光澤,周圍可見紅暈,間或有膿皰;部分患者有瘙癢感;皮損數目多少不等且不融合,但大小和炎症程度趨於一致。

馬拉色菌毛囊炎的臨床表現和治療

【治療與預防】 首先應糾正誘發因素,然後選用唑類或丙烯胺類藥物外用,如能配合抗真菌香波洗澡效果更好。由於馬拉色菌深藏在毛囊內,治療時間宜長,至少4周以上。對炎症反應較重或皮損數目較多的患者應予以口服用藥,如酮康唑或伊曲康唑200mg/d,連服14~21天;本病可能復發或再感染,可在痊癒後每月口服用藥1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