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教育中缺失的德育


現在教育中缺失的德育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中指出,課程改革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新課程改革體現了以鄧小平同志關於“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重要思想,在注重德育教育上提出了德育目標與時代要求聯繫起來,強調了進行德育教育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進人的成長與發展,努力使每個學生成為志向高遠、人格健全、基礎紮實、特長明顯、勇於創新、善於實踐的有用之才。要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及時充實和調整德育內容,讓小學生在社會公德教育過程中形成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道德情感。

學校的一切工作,最終都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為人的發展服務。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這也要求德育工作應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而融入新的內容,因為一成不變的東西是沒有生命力的,哲學的觀點要求我們的德育教育也要更新觀念,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瞬息萬變的時代為德育提供了新的內容,我們不能僅僅留在憶苦思甜,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陳舊的觀念中。當然,艱苦奮鬥是始終不能忘的,關鍵是思想觀念要跟時代,適應形勢下德育教育新途徑。

01走進兒童的現實生活世界

課程標準中關注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活生生的生活經驗,要成為學生生命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人始終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人在生活世界中認識自然現象,理解與體驗社會的道德,是通過與他人的交往和自己的反思來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及思想道德水平。

德育的根本任務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人是立身之本,學習知識,掌握知識只是服務社會的手段。讓學生在社會環境的互動中獲得體驗,以此來完善、修補、發展自己的道德。學生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會產生許許多多的問號,從而產生進一步瞭解的慾望。如果教師僅僅照本宣科讀品德與生活課中的內容,而學生又缺乏認識與體驗,即便是學生背會了,那也是死知識,不會真正打動學生。

現在社會上還有一些不良風氣,一些人的道德素質低。比如乘公共汽車,年輕人不讓座的大有人在,初入小學的兒童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可以讓教師隨意畫,他們有著原有的一些對社會、對他人、對自然的感性認識,我們的德育教育也只有藉助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並施加影響,才容易被學生接受,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

那麼尊重學生和愛護學生善於運用情感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也不可能對興趣的追求。”在具體的教學中,善於運用情感的作用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善於從學生細微的表現中發掘學生的思想傾向,如班級裡許多學生的衣服呈現時裝化、新潮化,教師就不應大驚小怪,因為那些衣服算不上上世紀一些人說的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畢竟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了,用現代人思想來說,這叫個性。如果教師橫加指責倒顯得落伍了,思想陳舊跟不上時代步伐,這又怎麼能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呢?

02面向社會生活實踐

課程內容要面向社會是指課程內容反映社會、科技的發展水平,學生生活在社會之中,並最終走向社會。讓高年級的學生了解社會的發展狀況,瞭解科技的發展狀況,對他們的現在和未來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我們的德育教育是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於真空之中的,德育教育不僅僅是一堂課所學的內容,它總是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不僅讓學生觀看百部愛國主義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到人類隨意亂扔垃圾、亂排廢氣、亂砍濫伐、土地沙化、沙塵暴、洪水等,要還給我們人類一個美麗的山河,就要讓學生從思想認識到我們改造自然的同時,也要注意不要破壞自然,既要為我國的載人飛船成功征服太空而歡呼雀躍,又要為水資源汙染及緊缺告急。

明白了人類在為自身利益有所行動時,看一看是否威脅了其他生命。學生的思想覺悟提高了,那麼你的德育教育便收穫了。

03德育方法求新

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採用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教學,把傳統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

教育學生要像課文《落花生》中的花生,以往的教育是引導學生學習花生的默默無聞,不炫耀,不張揚,在新時代的今天,在當今社會,如果教師提出:你想做花生那樣的人,還是想做蘋果、石榴那樣的人?也許許多學生說要做像蘋果那樣的人,善於表現自己,張揚個性;還有的學生會說:“我既想有花生的品質,也想有蘋果的華麗。”

花生默默無聞奉獻的精神是可貴的,但是蘋果也是值得讚賞的,這樣的德育教育就賦予老教材以新的含義,突出體現了德育的現實意義和時代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培養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就應注意把德育與時代要求聯繫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