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疫’下的东北振兴”专家线上座谈会举行

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共同举办“全球‘战疫’下的东北振兴”专家线上座谈会

(通讯员:赵球,高宏伟,刘海军)

4月10日下午,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以“全球‘战疫’下的东北振兴”为主题召开专家线上座谈会,与会专家就“全球‘战疫’下的东北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全球‘战疫’下的东北亚经贸合作与东北振兴”“新形势下东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任务和突破性举措”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底线思维”,冷静判断形势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宋晓梧认为,第一季度对疫情的防控措施阻断了国内的经济往来,第二季度欧美等国疫情的爆发阻断了国际贸易的往来。面对如此迅猛的疫情,需要把问题想的严重一些,做好更为坚实的应对准备。东北振兴应该摒弃GDP竞争的惯性思维,把主要关注点转移到就业和民生方面上来。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疫情冲击下,全球可能出现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的趋势。东北作为比较完整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具备一体化发展的地域优势和产业条件。同时,东北地区在维护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应对疫情冲击,应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基础工业安全,要把基于内需导向的结构调整作为应对疫情冲击的重点。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认为,在疫情的影响下,东北经济虽然个别指标较全国稍好,但是经济断崖式下跌已经是既成事实,对这一点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目前东北振兴基础不稳,体制机制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尚未完全破题,加上疫情的冲击,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是东北经济较为困难的时期,仍将是东北积蓄力量探索方向的时期。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认为,与2003年相比,现在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比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由于疫情在国外的蔓延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持续的输入型病例拖慢了服务业、消费行业的复工复产进度,使得东北地区受疫情的影响容易加重,所以疫情对东北的影响会强于“非典”时期的影响。

“危中有机”,有效应对可以化危为机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面对疫情冲击,东北要把基于内需导向的结构调整作为应对疫情冲击的重点,需要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在分工协作中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以东北经济一体化为东北振兴注入动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疫情冲击下,“逆全球化”趋势可能有所加剧,原有的大区域合作也受到重创。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东北亚的国际地位可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认为,东北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在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营商环境、加快东北亚经济合作进程、推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发力,在整体不利的环境中,争取相对有利的发展条件,为实现振兴战略打下新的基础。

“抓住机遇”,把握东北振兴新方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东北经济不振的直接问题来自于产业结构不优。东北振兴要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化的优势产业体系为重点来谋划振兴东北的发展思路,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这个核心环节和关键任务,切实建立强有力的支撑体系。支撑体系的建设,一是要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二是要推进干部制度创新,三是要加强政策支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疫情的严重冲击给东北产业调整带来重大机遇,东北地区要利用“十四五”规划的战略机会,积极谋划、主动沟通、积极对接,努力将更多的重大产业项目纳入规划布局,完成新一轮的生产力重大布局和产业布局。一是要以超常规措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二是要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治理效能。三是要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推进实干型政府建设。

中国银行原副行长张燕玲认为,一是要做精做强主业,放眼全球配置资源,改变大而不强的局面。二是要评估自己和同行领先者的差距,抓住机遇,引资补链,投资扩链。三是在金融市场动荡的时候,抓紧补充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展示全球资源整合能力。

东北大学校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赵继认为,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涉及到东北长期发展的问题,也是东北振兴需要破的题。在当前疫情冲击下,东北地区可以将疫情联防联控作为突破口,“报团取暖”,加快推动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协定谈判和东北亚经济合作进程,这不仅是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东北振兴的迫切要求。

东北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需求全面增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东北经济一体化受制于自身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在现实推进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要把基于内需导向的结构调整作为应对疫情冲击的重点,从加快推进东北产业一体化、旅游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东北城市群合作发展进程,加快推进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合作进程方面进行发力,加快推进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东北要利用与东北亚地缘政治和经贸联系更加接近的条件,在对接东北亚共同发展过程中促进东北振兴。抓住东北亚区域合作新机遇,统筹利用东北的港口、自贸区等优势条件和出口渠道,建设面向东北亚开发开放的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图们江开发开放”与“东北亚经济走廊”建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疫情冲击下,东北亚的国际地位可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提出从“经发”、“人发”和“环发”三个方面拓展东北亚合作机制。建议以创建“大图们江合作核心区”为现实启动点,进而逐步推进“大图们江-日本海”的湾区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认为,在东北亚贸易合作中,东北区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注重培养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二是要加快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共克时艰”,绝不动摇振兴东北的信心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宋晓梧认为,疫情已经对就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东北应该加大力量落实中央关于减税、补贴等各项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稳住中小企业、稳住农民工就业,把就业放到当前经济工作的核心位置。东北的民生建设落后于全国,在上一轮东北振兴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弥补。建议把保东北民生放到重要的地位,补短板、补漏洞、强弱项。民生项目可以和新基建相结合,让新基建更好地造福于民。在全球“抗疫”的情况下,公共卫生体系、老年康养体系建设与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国的合作空间很大,应当纳入东北亚合作的大框架中统筹考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