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國產射頻前端的追趕與替代

如今,“中國製造”已不再是山寨的代名詞,國產產品也已經可以比肩外商甚至是實現領先超越。這也就意味著,在國產化率極低的IC領域,國內廠商還有著大量的機遇和巨大的市場空間。以即將迎來爆發的5G市場為例,爆發的海量大數據需求和無線終端的設計創新都將成為射頻前端增長的長期驅動力。

射頻前端行業市場規模持續增長

射頻前端芯片市場規模受移動終端需求和單機射頻芯片價值增長的雙重驅動。在移動終端穩定出貨的背景下,射頻前端芯片行業的市場規模持續快速增長。據統計,從2010年至2017年全球射頻前端市場規模以每年約13%的速度增長,2017年達130.38億美元,2020年接近190億美元,CAGR超過13%。

射頻前端各部件中,濾波器佔比約50%(SAW佔35%,BAW佔15%),功率放大器佔比約30%,開關與低噪聲放大器合計佔比約20%,目前各細分市場均為日美巨頭壟斷,市場集中度較高。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國產射頻前端的追趕與替代

激增的需求遭遇現實困境,催生國產化浪潮

據瞭解,射頻是指頻率範圍在300KHz-300GHz的高頻電磁波。通常將射頻電路、射頻芯片、射頻模組、射頻元器件等產生射頻信號的一系列電子器件統稱為射頻,主要功能是將從基帶傳送過來的信號從低頻調至高頻,再送至天線。

目前,無論是如火如荼的5G通信,Wi-Fi6還是未來的星鏈計劃,無線通信領域頻率不斷增高,帶寬持續增加是不可改變的大趨勢,促使射頻重要性不斷提升,價值量持續增加。全球5G網絡新增30餘個頻段,新增頻段帶來增量射頻需求,單部手機射頻價值量大幅擴張。

據相關數據,4G高端旗艦機型射頻價值量為28美金,5G旗艦機型價值量增加至40美金。在基站側,5G基站採用MassiveMIMO及小基站,基站數量和單個基站射頻價值量雙增。5G時代,基站和終端全面迎來射頻價值量提升。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國產射頻前端的追趕與替代

然而,就當前而言,需求的激增所面對的是現實的困境。相關業內人士認為,2020年,射頻領域應重點關注兩大矛盾點:

1、5G 基站建設、5G手機、5G CPE設備等放量帶來的需求大幅提升與目前有限產能的矛盾;

2、中高端國產化迫切需求與現有國產廠家亟待提升的矛盾。

目前,博通、Skyworks、Qorvo、村田、高通等五大射頻巨頭基本壟斷中高端射頻市場,國內廠商份額受到擠壓。但在疫情的全球影響下,巨頭產量下降,反觀國內,5G新基建提速。同時,華為、Oppo、Vivo、小米等國內一線手機品牌導入國產射頻方案的趨勢不變,有望孕育出一批快速發展的優質射頻公司。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國產射頻前端的追趕與替代

國產替代期待突破,設備商主導市場

基站射頻5G時代預計投資規模在1600億-2000億元之間,是5G設備產業鏈中投資規模較大的環節,2020年-2024年都將出現持續的鉅額投資。基站射頻由於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和行業壁壘,國際市場主要由美國、日本企業壟斷,國內企業在核心元器件濾波器上還存在自主生產短板,但製造生產能力領先。

此外,5G在高頻段的大量應用也將產生對高頻射頻器件的需求,但我國高頻射頻器件設計能力嚴重落後、製造工藝差距巨大,高頻器件產業鏈基本均為國外廠家。

基站射頻下游客戶均為主設備商,且基站射頻需要根據基站進行高度定製化設計、生產,因此基站射頻企業與主設備商高度綁定,可關注主設備商相關供應鏈企業。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國產射頻前端的追趕與替代

從國外射頻廠家發展趨勢來看,近年來兼併重組案例較多,行業呈現集中化趨勢,未來有可能成為寡頭壟斷市場,國內企業兼併收購機會也在逐漸增多。此外,行業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國內龍頭廠商積極尋找和扶持供應鏈國產替代企業,在射頻生產的某些細分環節存在國產替代的投資機會。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國產射頻前端的追趕與替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