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問京城養老市場

拷問京城養老市場

(一)有多少人去機構養老?

458家養老機構一共入住老年人41083人。但這些老年人並不都是北京戶籍,外地戶籍的佔到10%。如果把入住養老機構的4.1萬人都看作是北京市的老年人(假定外地來北京和北京到外地養老人數相抵消),則意味著只有1.3%的戶籍老年人住在養老機構。說明有98.7%的戶籍老年人是不進養老機構的,而是在家裡養老。

(二)是否存在“一床難求”?

北京市有近20%的機構入住率不到20%,有50%的機構入住率不到50%真正“一床難求”的只有49家養老機構,佔全部有效養老機構的10%多一點

“一床難求”的養老機構有以下特點:離城市中心比較近、環境條件好、收費相對較低、經營管理較好、服務質量較高的機構,部分機構得到政府比較充分的財政支持,入住率很高。

(三)養老機構的運營成本高嗎?

通常成本中護理人員工資所佔比例最高。當然在大城市,房租成本也會佔比較大的份額

北京市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以年齡40-49歲組為最多,佔44.2%,其次是50-59歲這個年齡段,佔30.2%,二者合計佔近四分之三。這些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2016年平均拿到的月稅後工資為2788元。參照2016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為7709元,刨除個人工資所得稅以後,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的月平均工資仍遠遠低於全市平均水平。

(四)養老機構收費標準合理嗎?

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在床位費和護理費方面明顯要比能夠自理或半自理的老年人要高一些;企業收費要比民辦非企業收費高一些,而民辦非企業又比事業單位收費要高一些。

表3:養老機構平均收費定價(元/月):床位費、餐費和護理費

拷問京城養老市場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北京居住在養老機構,每月至少要花費3000元,最多要花費1萬多元。除了上面提到的正常收費外,一些養老機構還需要入住老年人交一定數量的押金。有282家收取押金(或風險保障金),佔機構總數的61.6%。在這些收取押金的機構中,收取5000元押金的機構最多,有45家,收取1萬元的有41家,收取2萬元的有37家,3-5萬元的31家,5萬元以上的26家,最高一家收50萬。

(五)老年人能否支付得起?

北京市老年人月平均養老金收入為3456元。但北京市老年人中約有20%的人總收入在2000元以下,約有70%的人總收入在5000元以下;總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只佔約10%。也就是說,北京市佔70%月總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老人完全不具備進入養老機構的可能,不管她們生活是否能夠自理還是不能自理,只能是在家養老或在家接受照護。老年人收入的多少決定了你是否能夠跨進養老機構這個門檻。

(六)誰會選擇進養老機構?

收入在8000元以上,且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且需要他人來照顧的老年人屬於迫切需要(也被稱為“剛需”)入住對象。但在北京市需要別人照護的老年人可能選擇養老機構的潛在比例最多不會超過1.6%。這樣一個潛在規模不足以推動北京市養老市場的興旺發達,因此政府的支持,成為養老機構能夠繼續生存下去的一個可靠保障。

(七)政府提供了多大力度的支持?

北京市養老機構獲得過政府財政補貼的比例高達82.7%。其中事業單位獲得補貼的比例為78.4%,民辦非企業為88.0%,企業為52.9%。這裡面民辦非企業拿到政府補貼的機構最多,其次是事業單位,拿到政府補貼比例最少的是企業(或營利性)養老機構。

(八)養老機構的盈虧狀況如何?

機構投資回收週期的問題,有62.4%的機構需要10年以上才能夠回收投資。這說明絕大多數養老機構的收益並不高,需要回收投資的週期相對都比較長。

養老機構處於盈餘狀態的佔4.0%,基本持平的佔32.8%,稍有虧損的佔32.6%,嚴重虧損的佔30.7%。可以看出養老機構的生存狀況並不樂觀,靠養老機構來賺錢幾乎是不可能的。嚴重虧損比例最高的是民辦非企業

實際上,儘管數據反映出的結果已經體現出了養老機構的高虧損率和低盈利率,但是這種狀況已經是在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補貼和優惠政策以後的結果。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政府的補貼和優惠政策,會有更多的養老機構虧損和倒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