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青,快醒醒吧

廢青,是當下社會無力哲學真實產物。

每天抱著手機,無論是公交地鐵上,逛街或購物,橫行馬路上,吃飯餐館裡,電梯樓道間;千人一面是低頭族。三分鐘離不開微信,五分鐘離不開抖音已成為一種時代剛需。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視覺所及之處就是他的世界。早在城市化之前的那一輩,田間,池塘,山川,河流,日常農具,老婆孩子,鄰里宗親就是他生活的全部。而現今城市高校成長的青年一代本該應有更廣袤的世界卻不得不停留在其手機上那幾個APP裡。人際圈與其說互聯互通廣泛到無邊無際不如說狹隘到僅能觸手可及,畢竟技術的連接並不等於人心的聯結。我們究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

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再到自媒體,這個劃時代的全民參與及自我發聲變革,足以改變我們這一代人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首先被革命的是傳統書報刊廣播電臺等平面媒體,壟斷專屬已向他們做告別,取而代之的是全民參與的多維度網絡空間,人人都可註冊的博客,論壇網站,微博,知乎,公眾號,不一而足,每人每天每分每秒都可以發文,這種不分你我,自我發聲渠道之廣,信息量之大猶如信息核彈遍地開花,川流不息。上一輩人這輩子讀過的書可能還不及當下青年一天的瀏覽量。當你有意識地被信息洪流裹挾之時,本能的思考力隨即遭到削弱,遇到問題,?只需掏出手機檢索關鍵詞享受信息攝入的快感,與人交流時只需引述別人的語言獲得即時的樂趣,大腦已經退化到複製粘貼及拾人牙慧。我們究竟怎麼了?

從根源上看,傳統的九年義務以及在大學受教育輸入和產出模式從來都是先入為主,量力而行。存量知識跟不上增量知識的節奏,判斷問題超出存量那一部分就顯得失常。固態知識量的堆積也比不上動態信息量的流轉。很顯然,新媒體這種雪花般鋪天蓋地的信息在各大門戶網站川流不息時,只要你點開屏幕,無論如何你都是被動的接受者。這種情況下,你要確定你是消費者還是生產者?前者僅供消遣娛樂,而後者你卻具備利用價值,無論複製粘貼還是利用這一工具主動從事信息相關的行為,包括學習,信息,技能共享,商業買賣,人際互助和其他有利於提高傳統社會效率所不具備的功能。很顯然,低頭族屬於前者,消費一條段子能得到十秒鐘快感,轉發給朋友圈又可以獲得兩分鐘快感,如此上癮快感循環往復,你能讓人甩開那欲罷不能的手機嗎?那些天才式社交軟件工程師已經做過無數次這種小白鼠試驗了。

新媒體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其作用力在哪,缺乏對雙刃劍的兩面認知。當新鮮事物來臨,如果你不懂得利用它,莫過於你遇見的只能是鏡花水月。說到生產方式,從學習的角度來講,就不得不提到對傳統教育方式而言,過去我們尊崇權威,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講解為依據;從朗讀到背誦,從坐姿到體操,從書面內容到標準答案,必須亦步亦趨跟著走,教育模式成了工廠式流水線般模樣;你不會明瞭被動攝入與主動汲取的差別。現在新媒體時代,人人可發聲之際,同一話題各種觀點被表達,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最大公約數。意味著去中心化,權威被消解,片面性,認同感,唯一性,這些固有特徵被原創性,多空間,多維度所取代。一張巨大的網被割裂開來,繼而被漫天的雪花片自由散落;你能接住多少碎片式雪花,取決你觸角之廣和內心的渴望程度。任何課題,只需打開搜索引擎,檢索你所求知的疑義,五花八門的網頁,以及百花齊放的解答空間意味著學習渠道多樣化,學習內容多元化,學習專業深度化最終將高校教材上的章節打散重組,那種教委統一編撰的系統性教學方式已被莘莘學子重新定義自我思維方式多樣化情況下重新構造屬於自己的知識系統,書寫自己想要的章節,並汲取每一個段落。知識有深有淺,書本有厚有薄。文科生提出同一問題無數學子通過不同作答共享在同一界面無論知識長度,寬度,高度只要形成橫向交叉的地方會形成共識並對正確答案的記憶強化;理科生雖對同一問題作答具有唯一性但就其所列公式過程也可以反應其思考方式的邏輯序列;各種思考方式的呈現形成縱向交叉,交叉的地方同樣會引起分享者思維方式相互欣賞。文理分科從強制性必要轉換為自由選擇;體育,文藝或其他藝術生是專業還是業餘的界限由個人天賦熱愛這項技藝所佔日常精力而劃定。有人說這種完全自我自主的學習方式缺乏傳統教材的全面性,事實上我們為何需要全面性?即使大學的通識教育是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並沒有過多涉及專業性應用型的人才,簡而言之就是針對職業技能無太多實用價值。以往大學生步入社會第一件事就是實習,恰恰說明了學以致用的鴻溝有多寬。像如今這種信息量每天都以幾何式地增長,知識深度技術層級被不斷更新,你只需要掌握一定比例正確的認知方法即可由淺入深,由深再擴展;觸角所及之處恰恰反映出與你的興趣愛好有機結合,沒有比這更妙的事了。總之,在新媒體這種劃時代下,網絡空間技術上已經提供了共享機制與個人才能是否主動與其嫁接的可能,尤其對於學習者就其天賦而言,具備自我發現功能,重在你是否善用這項工具自我找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