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青,快醒醒吧

废青,是当下社会无力哲学真实产物。

每天抱着手机,无论是公交地铁上,逛街或购物,横行马路上,吃饭餐馆里,电梯楼道间;千人一面是低头族。三分钟离不开微信,五分钟离不开抖音已成为一种时代刚需。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视觉所及之处就是他的世界。早在城市化之前的那一辈,田间,池塘,山川,河流,日常农具,老婆孩子,邻里宗亲就是他生活的全部。而现今城市高校成长的青年一代本该应有更广袤的世界却不得不停留在其手机上那几个APP里。人际圈与其说互联互通广泛到无边无际不如说狭隘到仅能触手可及,毕竟技术的连接并不等于人心的联结。我们究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自媒体,这个划时代的全民参与及自我发声变革,足以改变我们这一代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首先被革命的是传统书报刊广播电台等平面媒体,垄断专属已向他们做告别,取而代之的是全民参与的多维度网络空间,人人都可注册的博客,论坛网站,微博,知乎,公众号,不一而足,每人每天每分每秒都可以发文,这种不分你我,自我发声渠道之广,信息量之大犹如信息核弹遍地开花,川流不息。上一辈人这辈子读过的书可能还不及当下青年一天的浏览量。当你有意识地被信息洪流裹挟之时,本能的思考力随即遭到削弱,遇到问题,?只需掏出手机检索关键词享受信息摄入的快感,与人交流时只需引述别人的语言获得即时的乐趣,大脑已经退化到复制粘贴及拾人牙慧。我们究竟怎么了?

从根源上看,传统的九年义务以及在大学受教育输入和产出模式从来都是先入为主,量力而行。存量知识跟不上增量知识的节奏,判断问题超出存量那一部分就显得失常。固态知识量的堆积也比不上动态信息量的流转。很显然,新媒体这种雪花般铺天盖地的信息在各大门户网站川流不息时,只要你点开屏幕,无论如何你都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情况下,你要确定你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前者仅供消遣娱乐,而后者你却具备利用价值,无论复制粘贴还是利用这一工具主动从事信息相关的行为,包括学习,信息,技能共享,商业买卖,人际互助和其他有利于提高传统社会效率所不具备的功能。很显然,低头族属于前者,消费一条段子能得到十秒钟快感,转发给朋友圈又可以获得两分钟快感,如此上瘾快感循环往复,你能让人甩开那欲罢不能的手机吗?那些天才式社交软件工程师已经做过无数次这种小白鼠试验了。

新媒体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其作用力在哪,缺乏对双刃剑的两面认知。当新鲜事物来临,如果你不懂得利用它,莫过于你遇见的只能是镜花水月。说到生产方式,从学习的角度来讲,就不得不提到对传统教育方式而言,过去我们尊崇权威,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依据;从朗读到背诵,从坐姿到体操,从书面内容到标准答案,必须亦步亦趋跟着走,教育模式成了工厂式流水线般模样;你不会明了被动摄入与主动汲取的差别。现在新媒体时代,人人可发声之际,同一话题各种观点被表达,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大公约数。意味着去中心化,权威被消解,片面性,认同感,唯一性,这些固有特征被原创性,多空间,多维度所取代。一张巨大的网被割裂开来,继而被漫天的雪花片自由散落;你能接住多少碎片式雪花,取决你触角之广和内心的渴望程度。任何课题,只需打开搜索引擎,检索你所求知的疑义,五花八门的网页,以及百花齐放的解答空间意味着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内容多元化,学习专业深度化最终将高校教材上的章节打散重组,那种教委统一编撰的系统性教学方式已被莘莘学子重新定义自我思维方式多样化情况下重新构造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书写自己想要的章节,并汲取每一个段落。知识有深有浅,书本有厚有薄。文科生提出同一问题无数学子通过不同作答共享在同一界面无论知识长度,宽度,高度只要形成横向交叉的地方会形成共识并对正确答案的记忆强化;理科生虽对同一问题作答具有唯一性但就其所列公式过程也可以反应其思考方式的逻辑序列;各种思考方式的呈现形成纵向交叉,交叉的地方同样会引起分享者思维方式相互欣赏。文理分科从强制性必要转换为自由选择;体育,文艺或其他艺术生是专业还是业余的界限由个人天赋热爱这项技艺所占日常精力而划定。有人说这种完全自我自主的学习方式缺乏传统教材的全面性,事实上我们为何需要全面性?即使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并没有过多涉及专业性应用型的人才,简而言之就是针对职业技能无太多实用价值。以往大学生步入社会第一件事就是实习,恰恰说明了学以致用的鸿沟有多宽。像如今这种信息量每天都以几何式地增长,知识深度技术层级被不断更新,你只需要掌握一定比例正确的认知方法即可由浅入深,由深再扩展;触角所及之处恰恰反映出与你的兴趣爱好有机结合,没有比这更妙的事了。总之,在新媒体这种划时代下,网络空间技术上已经提供了共享机制与个人才能是否主动与其嫁接的可能,尤其对于学习者就其天赋而言,具备自我发现功能,重在你是否善用这项工具自我找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