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延巳的一首《鵲踏枝》,宛轉依洄,末兩句最為人津津樂道


馮延巳,字正中,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人。

如果說溫庭筠使"詞之體以立",發展到馮延巳,詞被開拓出另一種情感的意境,有別於溫詞的穠豔,馮延巳的詞別有一種憂傷的美感。

正如王國維所說:"詞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詞至馮延巳,更深化了無窮的韻味。他最著名的一句,大約就是"風乍起,吹趨一池春水"(謁金門),用筆十分清麗,今天我想聊一聊他另一首小詞,《鵲踏枝》。


馮延巳的一首《鵲踏枝》,宛轉依洄,末兩句最為人津津樂道


《鵲踏枝》別名《蝶戀花》、《鳳棲梧》。雙調共六十個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鵲踏枝

誰道閒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許多詞都以比興開篇,例如"檻菊愁煙蘭泣露"或者"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都是用一個意象來傳遞一種情感,而本詞的特別之處,就是並不是靠比興開篇,而是採取直接敘述的方式,好象老朋友聊天,又象詩人的自言自語。

馮延巳的一首《鵲踏枝》,宛轉依洄,末兩句最為人津津樂道


本來是將"閒情"都"拋擲"了,看上去詩人是花了大力氣"戒掉"閒情的,一個"久"就能看出來是下了"狠心"將閒情拋下。

"誰道"我理解為"未成想"。哪裡想到我把閒情都拋下了,可是每到春暖花開時候,"惆悵還依舊"。所以這開篇的一句就顯現了一種欲罷不能,其中盤旋幽深情感就被這樣帶了出來。

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深深惜春之情。春天百花開放,一派欣欣向榮,可是花雖美好,但是太易凋零。而詩人恰恰抓住了這極易凋零的特點,抒發胸臆:我寧願日日在花前酌酒,甘願鏡裡的朱顏憔悴。


馮延巳的一首《鵲踏枝》,宛轉依洄,末兩句最為人津津樂道


"病酒"是指醉酒後的不適。這兩句大致就是杜甫所說:"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為了能更多地與春光相對,才不顧因"病酒"而容顏憔悴。詞中的春光也泛指自然中、生命中一切的美好。詩人在此表達出對美好事物的真摯深沉的情感。

下片,著筆拋出了兩個意象——河邊的青青芳草,長堤上隨風搖擺的百尺柔條。古詩中的青草和楊柳都是離情愁緒的"代言人",例如白居易寫"遠芳侵古道,青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王昌齡寫"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候。"都借芳草與楊柳抒發情感。

詩人在下片用了這兩個意象來比興,有感而發:"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這新愁即是上片所說的"閒情"與"惆悵",在下片又一次出現。而"年年有"與上片的"還依舊"也是一個循環呼應,可見這閒愁引起的惆悵是如此地繾綣瀰漫,揮之不去。


馮延巳的一首《鵲踏枝》,宛轉依洄,末兩句最為人津津樂道


最後兩句,詩人將本詞的意境推向巔峰。

當白天轉向黃昏,當行人都已歸去,遠遠的平林上升起了新月,詩人獨自佇立在小橋上,久久不忍離去,任晚風盈袖,春涼侵人。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用"獨立"和"風滿袖"來表達詩人內心的說不盡孤獨。此兩句所烘托的意境,被後人津津樂道。


馮延巳的一首《鵲踏枝》,宛轉依洄,末兩句最為人津津樂道


馮延巳官拜南唐宰相,身處要位,但是當時朝堂上並不太平,南唐兩次戰爭,都以失敗告終,作為宰相的馮延巳也被貶謫到江西。南唐的風雨飄搖,當朝者不是沒有感知,有了感知要如何呢?於是馮延巳說"不辭鏡裡朱顏瘦

",表明了其對心痛的一種承擔。馮延巳的詞中,有一種意境的美,也有一種哀傷格調,應該與他的身份及所處的環境相關。


馮延巳的一首《鵲踏枝》,宛轉依洄,末兩句最為人津津樂道


本首詞更是用依回往復的敘述兼以借物比興的手法,表達了難言的惆悵意境,使讀者有了感應亦能產生無限聯想。也許這就是好詞之所以能成為好詞的緣故吧。


後世的歐陽修與晏殊等人,分別繼承了這種意境風格,又因不同的人格魅力發展出各自的鮮明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