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橋英雄楊連第,在瀋陽留有珍貴影像

架橋英雄楊連第,在瀋陽留有珍貴影像

入葬情況

1953年3月16日, 楊連第入葬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墓地番號東區一排二號。

英烈簡歷

楊連第 天津市人,1919年出生,生前系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1師1團1營1連副連長。1952年5月15日下午,楊連第在搶修清川江大橋時,因美軍飛機投擲的一顆定時炸彈爆炸而犧牲。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他特等功,並授予“一級英雄”稱號,命名楊連第生前所在連為“楊連第連”,鐵道部命名隴海鐵路8號橋為“楊連第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楊連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

在豫陝交界茫茫群山間的隴海鐵路上,有一座跨越深谷,巍峨聳立的鐵路大橋,這就是我國鐵路線上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鐵路橋樑——楊連第橋。

4月10日,記者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檔案室看到一盤名為《橫臥大地的豐碑》的錄像帶,記錄了楊連第在1949年8月搶修隴海鐵路8號橋、勇敢攀登45米高橋墩的驚險鏡頭,是當時的隨軍工作者拍攝下來的。這是為數不多的志願軍烈士生前留下的影像記憶。

“登高英雄”

1949年天津解放時,楊連第以技術工人身份加入東北野戰軍鐵道縱隊第一支隊第一橋樑大隊,駐守河北灤縣。

他14歲時當鞋匠,以後又當過電工、架子工,練就了一身登高技能。1949年春,楊連第在修復石門(今石家莊)到北戴河鐵路沿線橋樑的過程中初顯身手,為連隊解決了不少施工難題,被戰士們親切地稱為“師傅”。

8月,楊連第參加了隴海鐵路8號橋搶修。這座橋是當時全國第一高橋,橋墩高達45米。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它幾次被炸燬。為了保障解放軍進軍大西北,需要儘快修復此橋,首要任務是上到高聳的橋墩上,把它們剷平後重新架樑。由於缺乏施工機械,如何爬上橋墩成了難題。團首長把全團同志拉到大橋下,動員大家想辦法。楊連第經仔細觀察,發現每個橋墩上每隔3米就有一根修橋時留下的鐵夾板,雖然只有幾寸寬,卻勉強能站一個人,便大膽提出一個方案:用一根帶鉤的杆子鉤住鐵夾板上的圓孔,人順著杆子爬上去,然後把腳手杆綁在鐵夾板上,以此方法搭成單面雲梯。當時在隴海鐵路上工作多年的橋樑專家不禁讚歎:“戰士中真有能人啊!”

楊連第生前戰友胡佔芳曾接受採訪說:“楊連第冒著生命危險爬上相當於15層樓高的橋墩,以一塊鐵板做掩體,連續爆破200餘次,將橋墩頂面剷平,使8號橋提前20天恢復通車。這個‘登高英雄’就是這麼來的。”

1950年9月,楊連第光榮出席了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1950年11月,楊連第隨部隊開赴抗美援朝前線。

搶修大橋時犧牲

頂著頭上敵機的瘋狂轟炸,面對腳下山洪的奔湧咆哮,楊連第與戰友們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條“炸不斷、打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記者在1951年10月6日出版的《人民日報》上,查閱到一篇楊連第撰寫的《鐵道兵團在朝鮮前線》的文章,文章詳細介紹了他和戰友們在朝鮮戰場上的戰鬥經歷——

架橋英雄楊連第,在瀋陽留有珍貴影像

在修“沸流江”橋時,正值天寒地凍的冬天,需要挖16000多立方米凍土和岩石,白天敵機轟炸,不能搶修,夜間不能使用燈光照明,要刨1米多深的凍土層是一個相當吃力的工作。

同志們刨熱了就脫去棉衣,穿著單布衫,雪花落在單布衫上融化了,被風一吹,就凍一層薄冰,稍一休息,渾身冰涼,再一加勁,身上就像開鍋似地冒熱氣。像這樣從天黑挖到天亮。日子久了,我病了,眼睛也熬紅了,大家都叫我休息,我想:“‘沸流江’橋頭上堆著的軍需品,送不上去,前方作戰的同志們如果吃不上飯,怎能打勝仗呢?”因此,我堅決不休息。

……

在朝鮮戰場上搶修鐵路橋樑,也像前線部隊打仗一樣,必須要有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才能完成任務。敵人飛機晝夜不斷地轟炸、掃射,但是不能阻止搶修工作。當我們在搶修“龍津江”橋時,需要枕木,在“龍津江”附近有孔鋼樑,上面有40多根壓梁木,大家都急著要上去揀這些材料。但是,這座17米高的孤獨橋樑,兩頭都炸斷了,誰也沒法上去,敵人飛機在橋樑上空,不斷地轟炸掃射,我想:“在國內修隴海路的時候,我爬上45米高的橋墩,取得登高英雄的光榮稱號,這座‘龍津江’橋並不太高,難道我就能因敵機的威脅,失掉我這光榮的稱號嗎?”“前方作戰的同志們冒著大炮轟炸、射擊的危險,我怎就不能冒著危險,去奪這40多根壓梁木?”於是我抓住一條鋼樑往上爬,大家都喊著危險,叫我下來,同志們越喊,我越有決心,終於爬上去了。

我們鐵道兵團的同志們,不僅能同敵人飛機搏鬥,而且也同惡劣的自然條件搏鬥……

1951年9月,楊連第出席全國鐵道勞動模範代表大會,再次受到毛主席接見。10月1日,他作為志願軍歸國代表,參加國慶觀禮。

1952年5月15日,楊連第率部搶修清川江大橋。當敵機轟炸後,一片片高射炮彈爆炸的餘煙還殘留在大橋上空的時候,楊連第就帶領戰士們上橋檢查橋樑了。就在他和戰士們移動被震動移位的鋼樑時,一顆定時炸彈爆炸,一塊彈片擊中了楊連第頭部,他壯烈犧牲,年僅33歲。

過家門而不入

天津市北辰區是楊連第家鄉,楊連第在此生活了整整30年。當兵前他已經成了家,和妻子一起拉扯著4個孩子艱難度日,正是那簡陋的環境和艱苦的生活磨鍊了他堅韌不拔的意志。

當楊連第最後一次回到家鄉的時候,他的兒子楊長林還是懵懵懂懂的年紀,但那刻骨銘心的記憶卻深深地印在了楊長林的腦海中,影響了他的一生。

楊長林還記得爸爸從朝鮮戰場回來給全國人民作報告時的情景:“1951年參加完國慶觀禮後,爸爸隨志願軍代表團在華北各地作報告,就到了我們北倉,他根本就沒跟首長講,這就是他的家鄉,沒講。跟我同歲的小孩們就說,長林,你爸爸來了。我說那不可能,哪有這事啊?他們說快去,快去,他在臺上正作報告呢!我說,那不可能。他們說,人家說了,那就是楊連第,回到家鄉了,你看看是不是你爸爸。到那我一看,可不是我爸爸嘛。我就到臺上去了,他正講話呢,我就叫:‘爸,爸,爸!’他也不理我,他說:‘你快下去,下去!’管他叫爸,他還不理我,我就叫我媽來了。我媽、我奶、我爺都看去了,他們一看,首長就明白了,對爸爸說:‘你咋不說呢?你咋不說到你家鄉了?到你爸、你媽這兒了?你應該看看呀!’爸爸說:‘我的任務就是給全國人民作報告,我的家是在這個地方,那是第二位的。’當時我特別感動,我感到有這樣一個父親很光榮,那時候,他還沒犧牲呢。”

如今,已經退休的楊長林一直從事楊連第事蹟的義務宣講工作。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周賢忠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供圖

瀋陽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瀋陽網)編輯 王沛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