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雞副傷寒怎麼預防

幼雞副傷寒的防備

禽傷寒是由禽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首要發作於青年雞的一種急性敗血病,臨床上以發熱、貧血、冠蒼白皺縮、白細胞大量增加與紅細胞大量減少為特徵。本病是世界性分佈,給養雞業造成必定的經濟損失。

病原:本菌是革蘭氏陰性桿菌,不產生芽胞,無莢膜,不能運動,在四磺酸肉湯等選擇性培養基上成長傑出。抵抗力不強,60℃10分鐘即被殺死,在陽光照射下僅能生計數分鐘,但在陰暗處的水中則可生計20天。一般的消毒,如01%石炭酸、2%福爾馬林和1%高錳酸鉀在數分鐘內即可將本菌殺死。

流行病學:雞、火雞和珍珠雞等均對本病易感,其它如鴨、鵝、鴿、鵪鶉、麻雀等也可被感染。1~5月齡的青年雞體現高度敏感性,而2~4月齡最易發作,雛雞與成年雞時有發作。 帶菌禽是本病的首要感染來源,被汙染的種蛋也能感染。帶菌禽不斷從糞便中排出病菌,汙染土壤、飼料、飲水和用具等經消化道而感染本病。也可通過眼結膜等途徑感染。野禽、動物和蒼蠅及飼養人員也可機械地傳達本病。

臨床症狀:經過4~5天的潛伏期開端發病,青年雞或成年雞感染髮病,隨著病菌毒力強弱和禽體抵抗力不同而有差異。病初體現飼料消耗量突然下降,精神萎頓,翅下垂並離群呆立一旁,冠與肉髯蒼白,羽毛松亂,胃口廢絕,口渴,發熱,體溫升高至43~44℃,排出淡黃綠色或綠色稀糞,沾汙肛門周圍羽毛。急性型病程約2~7天,一般為5天左右。緩慢型可延遲數週之久,逝世率較低,發病禽可以康復成為帶菌者。雛雞發病體現精神沉鬱,成長不良,胃口中止,排白色糞便,肺部遭到侵害時則有呼吸困難與喘氣症狀,病程較短,逝世率可達10%~50%。

病理改變:急性病例因為病禽迅速逝世,通常不見明顯病理改變。病程稍長的病例,可見典型病理改變,肝、脾明顯腫大,充血潮紅,外表常可見灰白色粟粒狀壞死小點,膽囊充滿膽汁而膨大。亞急性或緩慢病例,腫大的肝臟變成嫩綠棕色或古銅色,而且十分脆弱,肝和心肌常可見散在的灰白色小壞死點,脾和腎明顯充血腫大。卵巢、卵泡、卵黃常見充血、出血、變形、變色,母禽常因卵泡和卵黃囊破裂而引起腹膜炎。在腸道一般可見輕重不等的卡他性腸炎,內容物粘稠,含有多量膽汁。通常小腸的病變較為嚴重。雛雞病理改變與雛雞白痢基本類似,特別在肺與心肌中可見到灰白色結節狀的小病灶。

實驗室查看:依據發病特點、臨床病理特徵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須進行實驗室試驗以分離和鑑定病原菌。臨床上注意與禽霍亂、雞新城疫的區別,禽傷寒的肝臟和脾臟極度腫大,肝且經常出現古銅色的色澤改變及肝外表常見散在的灰白色小壞死點,而禽霍亂和雞新城疫首要體現病禽的明顯的全身性出血現象。

防制 :定時對種雞進行檢疫,避免感染原引進種雞場,加強種蛋消毒與孵化管理。用來免疫接種雞傷寒的疫苗有死菌苗和弱毒苗兩種,有必定的防備效果。

幼雞副傷寒怎麼預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