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冥想的淵源,道經中的道悟,心清神寧

這是網絡上關於新版道德經的抄錄版本。

道德經與冥想的淵源,道經中的道悟,心清神寧


原版道德經,分上下兩部,道經和德經,道經在後,德經在前。後人為了方便,把修訂後的版本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且前面三十七章定為道經,三十八章之後為德經。

但實際上來說,道經是關於道,關於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規律闡述。德經是關於社會紅塵人文管理的感悟和指導。尤其是從天地自然的角度來講解世間的人文社會的一切演繹。

幾千年的中華歷史中,道德經對於中華的文化影響深遠悠長,並且被尊稱為萬經之王。

道經講天道,德經講人德。天道是世間萬物自在自主運作的法則和規律,從古來到現今都永恆存在的,是關於這個世界本身的運作模式的智慧。人德是關於人以及智慧萬類生靈的自身所該秉持的德性、德行,上至帝王將相,王公大臣,下至凡夫走卒,三教九流自身的該有的處世之道。

道德經與冥想的淵源,道經中的道悟,心清神寧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關於道經的部分原文以及釋義,以及關於道德經和冥想學的緣悟。

道的領悟:道德經中道經關於道的描述,可以短短几千字全面性從各個角度闡述了道的大統一性,全面性,以及萬物皆在道中演化而生的輪迴。可謂萬般皆道,萬物皆道,所以道德經被後人從易學,醫學,風水學,管理學,兵法等等多個維度和角度來進行釋義和闡述,實則是闡述的是道本來的面目,處處皆是道法,種種皆入道中。

因為道德經的關於天地自然,人文社會的全面性,後世創立的道家,道教都把它奉為圭臬。所謂奉至修真行,我至誠我道,說的就是如此境界吧。

所以道德經確立了後世道教的仙道貴生,只爭當世的核心,珍愛生命,仁義道德。

也確立了後世道家道教,亂世匡扶天下,救濟萬民於水火;盛世歸隱山林,修身學醫養性著書的基調。

道德經其中蘊含了老子關於天心,人心的無上智慧,全文文辭優美,韻律感極強,各種詞藻所描述的引人入道境中,空澈心靈,清七情六慾,明萬丈紅塵。道德經具有淨化心靈的功能。提升自我智慧認知。也能落實於生活中,心定神閒。

當然我關於道德經的描述不全面,曾經在成都青羊宮聽過一個國學大師講道德經,講得極其透徹,字字珠璣,還需多學悟。

道德經與冥想的淵源,道經中的道悟,心清神寧


下面分享道經的部分內容,因為是道經,從心出發,從天道的角度出發,生於混沌中,如道亦如念,生滅無常,本身長存。

《道經》(道序)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氏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地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潲,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只唯不爭,故無尤。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經與冥想的淵源,道經中的道悟,心清神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深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淩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道德經與冥想的淵源,道經中的道悟,心清神寧


道德經,關於的道的描述,能夠讓參悟者引心入境,進入那種道境的體悟和感觸中,得到一種心靈美的空澈而輕盈極致狀態中,如道生萬物,如道法自然,如萬物皆道。

冥想學,一門通過唸的冥想而獲得各種心靈和精神的非凡體驗。其中就有道冥法和道冥師,而關於道德經的理解和感悟,是道冥法的根本。如道德經中提到的混沌,水,輪迴,陰陽等等,這些都是老子從天地萬物中所感悟出來的道,而這些道的法理構成了我們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存在於萬物中,生生不息。我們的生老病死,我們的七情六慾,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的念生念滅,解析到最本源深處就是道啊。

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細胞是由分子原子構成,分子原子由質子中子構成,質子中子有電子光子構成,最終的夸克,微子等等又是由能量構成,最終無序而有序的演繹亦如道啊。

道家道教修行的法,各種經文,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去了解道,參悟道,從而掌握道,成就自身的性命根本。

天地混沌中道生,道生萬物而法成;人心混沌中而念生,念生萬欲而夢成。亦如此矣。

冥想者,清心安神,與天地交感,與自然鏈接,與身體溝通,調節身心罷了。讓自己心安寧,讓自己的神歸宗,讓自己的情泰和,讓自己的欲清澈,如此五臟調好,六腑安泰,念頭通達,壓力也好,抑鬱也罷,皆可以自如把握,因心由己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