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冥想的渊源,道经中的道悟,心清神宁

这是网络上关于新版道德经的抄录版本。

道德经与冥想的渊源,道经中的道悟,心清神宁


原版道德经,分上下两部,道经和德经,道经在后,德经在前。后人为了方便,把修订后的版本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且前面三十七章定为道经,三十八章之后为德经。

但实际上来说,道经是关于道,关于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规律阐述。德经是关于社会红尘人文管理的感悟和指导。尤其是从天地自然的角度来讲解世间的人文社会的一切演绎。

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中,道德经对于中华的文化影响深远悠长,并且被尊称为万经之王。

道经讲天道,德经讲人德。天道是世间万物自在自主运作的法则和规律,从古来到现今都永恒存在的,是关于这个世界本身的运作模式的智慧。人德是关于人以及智慧万类生灵的自身所该秉持的德性、德行,上至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下至凡夫走卒,三教九流自身的该有的处世之道。

道德经与冥想的渊源,道经中的道悟,心清神宁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关于道经的部分原文以及释义,以及关于道德经和冥想学的缘悟。

道的领悟:道德经中道经关于道的描述,可以短短几千字全面性从各个角度阐述了道的大统一性,全面性,以及万物皆在道中演化而生的轮回。可谓万般皆道,万物皆道,所以道德经被后人从易学,医学,风水学,管理学,兵法等等多个维度和角度来进行释义和阐述,实则是阐述的是道本来的面目,处处皆是道法,种种皆入道中。

因为道德经的关于天地自然,人文社会的全面性,后世创立的道家,道教都把它奉为圭臬。所谓奉至修真行,我至诚我道,说的就是如此境界吧。

所以道德经确立了后世道教的仙道贵生,只争当世的核心,珍爱生命,仁义道德。

也确立了后世道家道教,乱世匡扶天下,救济万民于水火;盛世归隐山林,修身学医养性著书的基调。

道德经其中蕴含了老子关于天心,人心的无上智慧,全文文辞优美,韵律感极强,各种词藻所描述的引人入道境中,空澈心灵,清七情六欲,明万丈红尘。道德经具有净化心灵的功能。提升自我智慧认知。也能落实于生活中,心定神闲。

当然我关于道德经的描述不全面,曾经在成都青羊宫听过一个国学大师讲道德经,讲得极其透彻,字字珠玑,还需多学悟。

道德经与冥想的渊源,道经中的道悟,心清神宁


下面分享道经的部分内容,因为是道经,从心出发,从天道的角度出发,生于混沌中,如道亦如念,生灭无常,本身长存。

《道經》(道序)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氏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地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潲,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只唯不爭,故無尤。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与冥想的渊源,道经中的道悟,心清神宁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深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淩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於樸。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道德经与冥想的渊源,道经中的道悟,心清神宁


道德经,关于的道的描述,能够让参悟者引心入境,进入那种道境的体悟和感触中,得到一种心灵美的空澈而轻盈极致状态中,如道生万物,如道法自然,如万物皆道。

冥想学,一门通过念的冥想而获得各种心灵和精神的非凡体验。其中就有道冥法和道冥师,而关于道德经的理解和感悟,是道冥法的根本。如道德经中提到的混沌,水,轮回,阴阳等等,这些都是老子从天地万物中所感悟出来的道,而这些道的法理构成了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存在于万物中,生生不息。我们的生老病死,我们的七情六欲,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的念生念灭,解析到最本源深处就是道啊。

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由质子中子构成,质子中子有电子光子构成,最终的夸克,微子等等又是由能量构成,最终无序而有序的演绎亦如道啊。

道家道教修行的法,各种经文,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去了解道,参悟道,从而掌握道,成就自身的性命根本。

天地混沌中道生,道生万物而法成;人心混沌中而念生,念生万欲而梦成。亦如此矣。

冥想者,清心安神,与天地交感,与自然链接,与身体沟通,调节身心罢了。让自己心安宁,让自己的神归宗,让自己的情泰和,让自己的欲清澈,如此五脏调好,六腑安泰,念头通达,压力也好,抑郁也罢,皆可以自如把握,因心由己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