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做好中小學開學復課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學工作的通知來了,一起來看

日前,自治區教育廳印發《關於做好中小學開學復課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學工作的通知》(內教疫防〔2020〕28號),要求各地要堅持屬地管理原則,及時調整完善疫情防控舉措,做好開學復課教育教學工作,確保“科學有效防控、安全有序開學”。

通知有哪些要求?隨小編一起來看↓↓↓

堅持疫情防控不鬆懈

防止麻痺厭戰、鬆勁思想和僥倖心理,切實做到精準精細防控,築牢校園疫情防控安全牆。

1.強化防控措施的落實。嚴格實行校園封閉管理,加強師生個人防護,嚴格執行晨午晚體溫檢測制度,確保入校人員可追溯、可管控。對缺勤師生實行跟蹤報備“日報告”和“零報告”制度。

2.嚴格管控重點人群。學校要對重點人群建立專門管理臺賬。對疫情中、高風險地區和境外返校師生,要嚴格落實自治區防控指揮部《關於進一步加強管控嚴防新冠肺炎疫情輸入傳播擴散的通知》(內防指發〔2020〕82號)要求,決不允許帶病返校或未經核驗的中、高風險地區人員返校。將學校後勤服務人員、校內施工人員全部納入日常管理和監測範圍,做到全覆蓋、無遺漏。

3.嚴格管理關鍵部位和工作環節。

強化學校教室、宿舍、食堂等學生聚集區域的消毒、通風管理。加強學校餐廳、涉水產品的管理,確保學校食堂的食材採購、存儲和加工各環節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堅持“持證上崗”。學校飲用水符合水質衛生規範,凡二次供水,必須嚴格執行消毒淨化。

強化防疫知識和生命、健康教育

1.利用開學第一課,普遍開展戰“疫”專題教育。充分用好疫情防控形成的寶貴教育資源,認真組織開展以“普及防疫知識、弘揚抗疫精神”為主題的戰“疫”專題教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加強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增強學生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2.加強防疫知識和生命、健康教育,將公共衛生安全教育貫穿於日常教育之中,結合季節性、突發性傳染病及食物中毒的預防,安排必要的課時,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關於做好中小學開學復課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學工作的通知來了,一起來看

科學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安排

1.做好教育教學銜接。學校要對延期開學期間學生的線上、居家學習情況進行摸底和診斷,做好教學評估,精準分析學情。沒有開展新課程線上教學的,應實施“零起點”教學;已開展新課程線上教學的,要認真進行串講複習,在確保每名學生都能較好地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再進行新課程教學。

2.科學調整教學計劃。各校要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計劃及教學時間,優化教學方式。在堅持執行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合理把握教學進度,做到教學內容適量、教學時長適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針對初二年級學生和高二年級學生參加學業水平考試的特殊情況,要及時調整相關學科的教學安排,加強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序安排好相關學科的教學活動,努力保證教學備考時間。嚴格作息時間管理,嚴格控制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防止學生學業負擔過重。

3.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強化心理疏導。堅持從實際出發,上好體育課,加強學生體育鍛煉。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全面普查分析,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活動,幫助學生做好由線上學習到返校學習的心理調節,消除因疫情帶來的焦慮、急躁情緒。幫助師生儘快調整好狀態,以健康樂觀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教學工作和學習生活。

關愛特殊學生群體,加強控輟保學工作

1.各地各校要切實做好防疫一線人員子女、隨遷子女、農村留守兒童及學習上有困難學生的學習指導和關愛幫扶工作,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對不能按時返校或尚在隔離期的學生,學校要通過線上教學等方式,繼續指導做好居家學習;返校後要通過專門的個別輔導,確保學生跟上教學進程。

2.切實做好控輟保學工作,堅決防止輟學反彈反覆。開學後,要對學生復學情況進行全面摸排,堅決防止因疫情影響造成新的輟學;按照輟學工作臺賬,落實“人盯人”責任,認真做好輟學學生的勸返復學工作,確保應返盡返。加強對勸返復學學生的教育關愛,幫助學生更好的融入校園,確保勸得回、學得好、留得住。

強化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巡檢

對校外培訓機構、補習班的規範整頓工作要保證標準不降,保證力度不減。針對高三藝考生、復讀生就讀的校外培訓機構,由各盟市組織評估,決定是否復課。持續對線下培訓機構進行摸排調查,對未經批准擅自開展培訓授課的,一律嚴肅查處,依法撤銷辦學許可。同時,各地要加強對公辦在職中小學教師在校外培訓機構兼職的治理,對頂風違規違紀的,堅決從嚴從重處理。

加強家校協作,形成工作合力

1.密切家校聯繫,落實家長監管責任,建立家長信息通報制度,加強學生上下學行蹤、假期外出管理,減少聚會聚餐,最大限度降低因人員聚集帶來的傳染風險。

2.教育引導家長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培養孩子積極學業態度,與學校配合減輕孩子過重學業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