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十歲後,才能漸漸領悟

很多的文字、語言、道理等。雖然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甚至是很熟悉,熟的不能在熟的那種。但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會犯著同樣的錯誤。每當我們看到別人犯這樣的錯誤的時候,我們就會在心裡暗暗地說:“那個人怎麼那麼傻呢,這麼低級的錯誤都在犯。”就如同我們身邊熟悉的人一樣,不管是我們愛的,還是愛我們的。當在某一天我們永遠的失去他們的時候,我們心裡不管有多少對他們的怨恨和愛意,剩下的都是那個人生前的好。還有很多的可惜和遺憾。

人世間的很多東西只有我們逐漸失去的時候,我們才意識到珍貴。也只有我們經歷過很多事情之後,我們才會明白一些簡單的不能在簡單的道理。

就如同我們從小背誦的:“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十歲後,才能漸漸領悟

古人打仗之前一定先看天時,所以一個出征的國家,他一定是先看好了天時才會出征的。當他們的軍隊圍住了一個城池。這個城池內城有三里長,外城有七里長。如果不能取勝,這就是天時不如地利了。但是如果城池足夠的高,護城河足夠的深,兵器足夠的銳利,糧食也足夠的多;但是裡面的士兵都棄城逃跑了,那就一定是地利不如人和了。

所以說:留住人民不靠國家的疆界,保衛國家不靠山川的險阻,威震天下不靠兵器的銳利。佔據道義幫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義幫助他的人就會很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就連親戚都會背叛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全天下都會順從他。憑著天下都順從的力量,來攻打連親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要麼不打仗,如果打仗一定會勝利的。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十歲後,才能漸漸領悟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們人作為,天地人三才之一。人和一定是最重要的,這句話的另一層潛在的含義是,我們做人做事,可以不用天時,也可以不用地利,只要我們能做到人和。那我們就一定會取得勝利,那麼什麼是人和呢。我認為人和的本質就是:得人心。小到一個家庭裡只有得人心,這個家庭才能和睦相處;大到一個企業得人心,這個企業才能發展狀大;再大到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得人心才能繁榮昌盛。一個小的家庭裡要做到父慈子孝,夫妻恩愛,尊老愛幼。這個家庭才會和睦,少了一樣這個家庭都會雞犬不寧。我們都知道:家和萬事興。但是又有多少家庭裡能做到家和萬事興呢?做不到的都是因為不能得人心,丈夫不能得妻子心,妻子不能得丈夫心,婆婆不能得兒媳心,兒媳不能得婆婆心等。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十歲後,才能漸漸領悟

人和的本質是:得人心。那麼怎麼才能夠得人心呢?我認為得人心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用心去愛。用心去愛自己的丈夫、妻子、老人、孩子。用心去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只有我們用心裡愛了,我們就會得人心,我們必將:得道者多助,有戰必勝。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前這樣熟悉的話,好像只是為了考試用的,但是當自己經歷慢慢多了以後,人到中年過了三十歲,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才開始慢慢領悟其中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