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驕傲發言:我兒子從小就不玩手機,反遭群嘲:坑娃還不自知

我姐姐家的孩子樂樂,從小時候就是不喜歡玩手機的性格,不光是手機,電視也不怎麼愛看,唯一的樂趣就是拼拼圖。

家長驕傲發言:我兒子從小就不玩手機,反遭群嘲:坑娃還不自知

家裡有這麼乖巧懂事的孩子,按理說我姐他們一家應該比較高興,但是有些弊端卻是在孩子上小學後開始顯示出來。因為現在很多孩子都是比較多接觸iPad、手機、電腦等在課餘時間討論的都是網絡上的信息還有一些遊戲,而因為樂樂不怎麼玩手機,對這些同學間的交流一句話也插不上。

結果樂樂第一天上學被“孤立”了,回家哭著對我姐說:“別的同學交到好朋友了,我沒有!”

家長驕傲發言:我兒子從小就不玩手機,反遭群嘲:坑娃還不自知

從那天之後,我姐姐他們家開始讓樂樂適度的接觸手機和網絡上的一些東西,然後樂樂就慢慢融入到了小群體中。

其實讓孩子玩手機的重點是適度,適度的接觸網絡信息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好處的。

孩子對手機又渴望有錯嗎?

孩子對手機的渴望,不是因為通訊交流的需要,而是對外面世界精彩的好奇。

家長驕傲發言:我兒子從小就不玩手機,反遭群嘲:坑娃還不自知

這份好奇心實在是太強大了,也是孩子對自己未來生命建立信心的很重要的因素。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裡,很多同齡人中能夠接觸到手機的人獲取更多外界的新知識,他們更有話題和人們交流。在同伴的交往中,微小的差別也能夠導致孩子的自信心和驕傲感的天差地別。

因此,孩子對手機的渴望是正常的,如果過分的限制孩子,極有可能影響親子關係,而且無法實現孩子的思維跳躍和知識的獲取。

引導孩子合理玩手機,父母應該怎麼做?

其實,任何事情都可以通過“約法三章”來實現,明確的告訴孩子:玩手機可以,但是要有時間和規則。如果孩子沒有遵守約定,就會得到一定的懲罰。

家長驕傲發言:我兒子從小就不玩手機,反遭群嘲:坑娃還不自知

家長和孩子達成約定時,要注意一下幾點要求:

1、要清晰的指出孩子需要改進的行為

比如:玩手機必須要在完成作業以後,玩手機時間只能在1個小時之內。約定中對於規則的制定要明確,便於測量。

家長驕傲發言:我兒子從小就不玩手機,反遭群嘲:坑娃還不自知

相比於:“每天玩手機的時間不能過長”,是不是上面的說法更有說服力呢?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嚴格遵守。

2、要明確約定的獎懲機制

要注意獎懲機制的表達方式,在這個過程中,要少說“不”,多說“可以”。比如,你遵守了約定,下次可以多玩半個小時,而不要說,如果你違反了約定,就不能玩手機。兩種方式表達的意思雖然相同,但如果

2. 要清楚地說明孩子完成約定可以得到什麼,和沒有完成約定將失去什麼。

家長驕傲發言:我兒子從小就不玩手機,反遭群嘲:坑娃還不自知

在此過程中,要少說“不”,多說“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約定,可以去看一場電影”,而不要說“如果你沒有完成約定,就不能看電影”。兩個說法意思雖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著積極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標的可能性就更大。

3. 要把約定書面化,並張貼在家裡的顯眼處,讓孩子和家長時時刻刻可以看到。

當孩子完成了約定,哪怕是階段性的約定時,父母都要及時給予鼓勵。當孩子沒有完成約定,需要承擔的違約責任也絕對要承擔。如果不追究違約責任,約定就沒有絲毫約束力了。

4. 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重“約法三章”的 “約”字。

家長驕傲發言:我兒子從小就不玩手機,反遭群嘲:坑娃還不自知

在達成約定的過程中,要儘量吸取孩子的意見。千萬不能把“約定”變成父母單方向的“命令”。

家庭教育想取得真正的收穫,要建立在無條件的愛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礎上。否則,無論我們的教育內容是多麼的正確,對孩子的未來是多麼有價值,都難以實現我們的教育期望,對我們的孩子成長構成真正的意義。小小手機,折射出的卻是親子關係之間的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