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的碰撞,歐洲與穆斯林 征服還是被征服?

西亞、北非、東南歐環繞著地球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地緣上的接近讓穆斯林和歐洲很早就在地中海海岸的“黎凡特”(Levant)和“馬格里布”(Maghrib)地區相遇了。“黎凡特”意為“意大利以東的地中海土地”,“馬格里布”則意為“太陽落下的地方”,是阿拉伯人對北非最西段的稱呼。這兩個概念實際上既是地理的、也是文化的。它們所指的是西亞、北非和歐洲的地理交匯點,也是公元7世紀中後期伊斯蘭教的影響突破了阿拉伯半島之後的一千多年裡,連接伊斯蘭文明與歐洲文明的交匯點。

這一地緣上的接近讓伊斯蘭世界與歐洲之間長期存在多層面的互動,歐洲語言中——從科學、技術到經濟、日常生活——存有大量來源於阿拉伯語的詞彙,這從側面證明了穆斯林與歐洲之間長期而豐富的互動。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地緣上的接近也讓歐洲很早就暴露在了早期穆斯林對外征服的矛頭之下,之後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又數次給歐洲帶來挑戰與威脅。今天,蜂擁而至的穆斯林難民不斷以各種方式渡過地中海,似乎要以另外一種方式再次去“征服”歐洲。在一些人的眼中,穆斯林與歐洲之間的征服與被征服,似乎已經成為貫穿雙方交往史的主線。

不同文化的碰撞,歐洲與穆斯林 征服還是被征服?

穆斯林與歐洲關係演變

公元7世紀後期,伊斯蘭曆史上第一哈里發王朝——伍麥葉哈里發大軍的對外擴張勢如破竹,669年佔領了西西里島,據此稱霸西地中海。而在地中海東部的敘利亞、埃及、塞浦路斯、羅德島、克里特島等地亦先後被穆斯林軍隊征服。30多年之後,哈里發的大軍已經遠征至被稱為“太陽落下的地方”的北非西部。716年,佔領摩洛哥重要港口丹吉爾的穆斯林將領陀裡克從一個狹窄的海域率7000精兵渡海,擊潰了數萬西班牙守軍,登上了歐洲的土地。他上岸的地方由此被稱為“賈巴勒·陀裡克”,即塔陀克山,後來這個稱呼演化成了地中海西段連接非洲和歐洲的海峽的名稱——直布羅陀。

西羅馬帝國崩塌後的力量真空讓阿拉伯人沒有遭遇到什麼像樣的對手。在不到一年時間裡,陀裡克掃蕩了半個伊比利亞,“穆斯林居然在一瞬之間湧入歐洲,並且成了這個半島文明的主角”。之後以此為根基的後伍麥葉王朝,把格納拉達和科爾多瓦建設成為堪與伊斯蘭世界的東方中心——巴格達城——媲美的西方中心,哲學、法律、神秘主義,還有實用的農學和醫學都在這裡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們不得不承認,當時西班牙的“東方”文化的程度遠遠高於“西方”文化。穆斯林在西班牙地區的政治影響一直延續到800年之後,基督教君主們的“再征服運動”將其從歐洲大陸清除出去,穆斯林們不得不退守北非。能夠見證這段歷史的,不僅有今天依然佇立在西班牙的阿爾罕布拉宮,還有聖胡安·德·拉·克魯斯等西班牙詩人作品中眾多的神秘主義意象。

雖然11世紀以來十字軍多次東征影響了東西方交往的歷史,但是似乎就其影響來說,還遠不能將其視為歐洲對穆斯林世界的征服。之後奧斯曼土耳其崛起,穆斯林給歐洲帶來了第二次大規模的衝擊。自1299年立國之後,土耳其人就致力於對巴爾幹半島的征服。到了15世紀中期,土耳其人已經奪取了有著千年歷史的拜占庭帝國的大部分土地,將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像珠蚌吸裹住沙粒一樣”團團圍住。1453年,鏖戰53天之後,土耳其人奪取了君士坦丁堡,雖然這座城市在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眼中只剩荒蕪草木,過半宅邸已腐敗坍塌,但是作為基督教世界在東方的前哨,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給歐洲帶來更大的震撼。土耳其人將這裡更名為“伊斯坦布爾”,並定為國都,之後向歐洲征服的步伐並沒有停止,他們不斷向西、向北進軍,並數次兵臨維也納。在統治的鼎盛時期,地中海與東方世界的商路為土耳其人所壟斷,地中海幾成土耳其之內湖,往來於這內湖上的歐洲商船靠向土耳其人交納保護費獲得保護。奧斯曼帝國對西歐及亞洲間貿易的壟斷,更被認為是西班牙女王支持哥倫布尋找亞洲海路的主要原因。

但是,前事之果卻往往會成為後事之因。在大航海和新航路開闢後,人類歷史逐步邁入西方列強對外征服的時代,曾經的征服者似乎在旦夕間就成為坐擁金銀財寶、等待被征服的對象。地理上的便利讓先行發展起來的歐洲國家把西亞、北非的眾多地區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是勢力範圍。以奧斯曼帝國、波斯薩法維和印度莫臥兒為中心的伊斯蘭世界體系,在西歐主權領土國家體系向外擴張過程中遭遇挫敗。

20世紀前期,在原來奧斯曼土耳其的遺產之上,西亞北非地區建立了多個現代國家。由於歐洲——特別是西歐國家——自近代以來成為民族國家建設的典範,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很強的示範效應。這些穆斯林國家在建國和獨立過程中,不同程度地效仿了西歐現代民族國家的範例。這也使得這些國家與歐洲各國之間具有一種矛盾而特殊的親近關係。

不同文化的碰撞,歐洲與穆斯林 征服還是被征服?

二戰之後,歐洲與穆斯林世界的互動主要體現為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歐洲各國從二戰後開始了鼓勵和接納移民的過程。這一方面是為了解決本國內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資源不足帶來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出於當時冷戰國際秩序下的國際義務的考慮。歐洲由歷史上的人口輸出國變成人口輸入國。歐洲各國移民人口的比例快速上升,除了歐盟區內自由遷移的人口流動之外,歐洲各國的前殖民地成為移民的主要來源,其中相當比例的人口來自於西亞北非地區的穆斯林國家。例如,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2016年的數據,當年德國國內的外國人群體中人數最多的是土耳其人,當年的數字是168萬人。而英國、法國等地的移民當中,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雖然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機促使西方關閉了引進外籍勞工的大門,但是穆斯林移民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移民團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