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孩子利益,換取好名聲的“偽謙讓教育”,只會養出“偽君子”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對孩子品行的要求非常高,但這也就會造成一種現象,孩子良好品行可能是在父母的壓迫下養成的。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姐姐家的孩子,因為是家中的老大,便被經常教育要懂得謙讓妹妹和身邊的人,久而久之,在父母的壓迫下,他漸漸不懂得反抗。

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學校,他都不懂得去爭搶自己想要的。總是在徵求別人的意見,希望得到別人的謙讓,可是往往適得其反,這也就導致他在人際交往的關係中一直吃虧。

一個良好品行的養成對孩子的影響將是一生的,但同樣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同時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不要讓孩子變得沒有原則。

犧牲孩子利益,換取好名聲的“偽謙讓教育”,只會養出“偽君子”

孩子無原則謙讓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

1)孩子會產生逆反情緒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培養孩子的性格一定要注重方式,多關注孩子本身的情緒。

每個人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事物都會有爭搶的心思,孩子也不例外。在父母一味要求孩子謙讓,是孩子心中對於自己喜愛事物的佔有慾飆升,會覺得父母偏心。

父母一味沒有原則的進行謙讓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孩子覺得自己一旦去表達自己喜歡時總會遭到父母的反對,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產生逆反情緒,從而親子關係變糟。

犧牲孩子利益,換取好名聲的“偽謙讓教育”,只會養出“偽君子”

2)孩子無法明辨是非

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看待世界的一面鏡子,父母在教授孩子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很多父母可能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面子,會要求孩子謙讓,為得勁就是得到你家孩子很懂禮貌的讚美,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們無法表達自己心中所想,慢慢就會學會撒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有時候父母給孩子所講述的道理運用到生活中變成了另外的模樣,這樣的做法很容易讓孩子漸漸的迷失自我,無法明辨是非對錯只能按照讓父母滿意的方式做事。

犧牲孩子利益,換取好名聲的“偽謙讓教育”,只會養出“偽君子”

3)孩子漸漸不懂得表達自己

心理學家曾經表示:父母的一味打壓只會讓孩子漸漸的封鎖自己,在人際交往中也不會表達自己,進而變得內向。

很多父母在兩個孩子的愛好想衝突的時候,並不會放在心上,只會一再的讓孩子學會謙讓,父母這樣的壓制行為會讓孩子漸漸的感到厭煩,為了讓父母滿意,孩子就會漸漸的封閉自己。

之後父母詢問孩子喜好的時候孩子就會自己主動讓步,讓別人先選,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很容易就會處於弱勢,不懂得表達自己就會讓孩子舉步維艱。

犧牲孩子利益,換取好名聲的“偽謙讓教育”,只會養出“偽君子”

家長該怎麼幫助孩子學會謙讓?

1. 幫助孩子樹立原則

教育學家表示孩子還沒有自我約束的能力,對於生活中的事物也沒有原則和底線,這就需要父母的監督和陪伴

在教會孩子學習良好品格的時候,一定要幫助孩子樹立一個原則,在原則基礎之上才可以繼續謙讓。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樹立一個底線,孩子在一定時候就會漸漸習慣這樣的謙讓方式。

想要讓孩子學會謙讓並且在人際交往中不受欺負,父母就要注意孩子的原則問題,不要讓孩子盲目的謙讓,父母也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不要一味的進行打壓。

犧牲孩子利益,換取好名聲的“偽謙讓教育”,只會養出“偽君子”

2.父母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

每個人心中都希望可以得到肯定,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這孩子學會謙讓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注意場合和方式,不要讓孩子產生反感的情緒。因為很多孩子在年齡還小,是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他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只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進行分辨。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嚴肅,不要因為逗笑而懲罰孩子,這樣會讓孩子產生厭煩情緒。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一味地壓制孩子,這樣的話會給孩子太大壓力,從而讓孩子生出逆反情緒。

犧牲孩子利益,換取好名聲的“偽謙讓教育”,只會養出“偽君子”

很多父母為了得到身邊人的一句讚譽,就會對孩子處理事情的方式進行壓制,這會讓孩子漸漸地感到厭煩。父母要讓孩子有自己獨立處理事務的機會,漸漸地鍛鍊孩子獨立處理的能力,如果孩子一旦做出,那麼可以在事後進行分析時告訴孩子下一次該如何改正。

謙讓是一種良好的品德,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孩子相關方面的教育。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讓孩子漸漸的變得偽謙讓,這樣只能培養出偽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