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和唐僧,原來是配合

在宋代以後就有一些民間文學興起這些戲曲,不靠著視覺來閱讀的,不靠著文字書寫的一種文學,這是說書的文學,說出來給大家看的,這種文學叫做傳唱文學,就是在人們的口中不斷的被流傳、能唱出來。像民間的歌謠,彈詞,或者是大鼓書。他用各種不同的朗誦的情況去唸一本書,有點像今天的廣播電臺。

這種閱讀的狀況到明代,它的影響更大。有兩部非常有名的故事,《三國演義》和《水滸》。《三國演義》有一點老謀深算的感覺,可以學到很多怎麼去鬥心機。所以說: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

水滸傳就不一樣了。這個108個好漢裡邊,除了宋江會稍微有一點文化,其他的全都不懂。我們發現不是故事性非常有趣,而且人物的個性的鮮明讓我們覺得可以讀這本小說,一生用這種人物性格來,看自己和身邊的親人朋友會非常有意思。

詩詞會比較心情上的領悟,而小說呢會更接近生活。所以今天普遍在民間有幾部巨大的小說,大部分都產生在元末明初。有一部真正在明代被寫出來的小說就是《西遊記》。這是真正被作者寫作出來的。

我們知道前邊說過三國,水滸,他們都是在早之前就有了通過畫本,然後流傳至今,給那個說話的人去看作為大綱。這些早期的畫本都不是給大眾閱讀的,而是給說書的人看的,說書的人也未必一個一個字一個字的念出來,他也會加入他自己的東西,發展出他自己的一些活潑的細節和內容。三國水滸算是集體創作,不是一個作家單獨寫出來的,是大家的智慧。

只有吳承恩的《西遊記》,他的房照畫本寫出來了《西遊記》。我們從很小就開始認識《西遊記》裡的故事,孫悟空,唐僧,沙僧,豬八戒。甚至鐵扇公主,牛魔王。都是我們小時候的記憶。

《西遊記》滿足孩子的幻想,是一種生命的活潑。其實跟儒家有點背道而馳。儒家不願意讓人們更多的怪力亂神,在民間發生了影響力,特別是在兒童,青少年中間,更是很有影響力。

我們知道在真正的歷史中,玄奘這件事情本身是真實的事情,因為他是高僧,所以他國家是不允許他出去的。每一個地方都查的會非常嚴格。他就偷渡到了印度,印度有一所寺廟,類似現在的大學,玄奘就跑去上學,慢慢成了助教、講師、教授的位置。在那兒總共呆了19年了,準備回來的時候,唐玄宗覺得這個人真不容易,於是設宴迎接他回來。然後在西安為他建了一座寺,就是現在的大雁塔。

於是吳承恩根據這個故事,把他們寫成《西遊記》當然,我們都更喜歡的是孫悟空,孫悟空的精靈帶一大群小猴子,活潑的不得了,而且觸犯天條,擅闖天宮。天宮代表什麼?天宮其實代表著一種不可觸犯的法律。

有一個聰明的猴子可以大鬧天宮,西遊記裡充滿了一種叛逆,西遊記非常委婉含蓄地透露一種民主思想。西遊記很早就隱藏了一種民主思想。我們可以看到在這裡邊唐僧就像一個大腦,而孫悟空就像是四肢,一個成熟的人就要會配合,只有意志力等,行動力不強也沒有什麼用,或者說我們沒有大腦,只有行動能力,他就可能會出亂子,孫悟空沒有唐僧,他就沒有辦法去做對的事情,他授權受制於唐僧。

他們兩人之間是一個配合的關係。後來就國外的文章翻譯出來,人們很驚訝,中國這麼早就有這種民主的思想。

再來說說八戒。八戒本身佛教的八條誡命,但八戒根本守不住,八戒滿眼都是吃,充滿了慾望,他雖然說是八戒,但是他從來沒有辦法去讓自己沒有慾望。真正的信仰是讓你能夠把自己的慾望戒掉,我們不知道慾望來的時候,我們到底能不能控制自己,當權利來的時候,當財富來的時候,能否控制自己,拒絕一切,這是一個非常對於人性挑戰。慾望的部分是他沒有辦法控制自己人性有時就是會犯一些小錯誤。你覺得很可笑,但是也很無奈。

孫悟空和唐僧,原來是配合


【有糖寫作課:與你一起寫作、閱讀,讓生活有溫度,讓生命有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