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十項提名三項獲獎,《1917》光鮮背後卻問題很多

因疫情影響,原本有望在國內院線上映的《1917》不得不延後,具體上映時間也只能待定。

這部電影海外上映後不僅票房成績不錯,而且獲得了好評無數。2020年1月在北美上映之後,首週末三天票房累計3650萬美元,成為環球影業近四個月來的首個週末冠軍。

同樣,《1917》也得到了電影界的認可,在第77屆金球獎的評選中,《1917》一舉斬獲了劇情類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項大獎的電影,還獲得了第7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在內的六項大獎,也是今年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呼聲最高的電影之一。

奧斯卡十項提名三項獲獎,《1917》光鮮背後卻問題很多

令人意外的是,在今年的奧斯卡獎項中,《1917》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10項提名,最後卻只拿下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混音3個技術性獎項。與最佳影片、最佳導演這樣的重量級獎項失之交臂,讓人大呼意外。

《1917》在豆瓣上評分已達8.5分,令大家喜歡的無外乎電影所呈現的一戰戰爭場面、一鏡到底的電影技術的驚奇。然而除卻這些,《1917》對於電影技巧的刻意追求,對於戰爭場面感官化和反思浮於表面的問題,讓這部電影淪為一場形式大於內容的刻意表演。

《1917》的電影故事並不複雜,主要講述了一戰時期兩個英軍士兵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為拯救1600名士兵而穿越火線遞送情報的故事。電影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以布雷克和斯科菲德兩個士兵接收傳遞情報的任務開始,從兩個人的視角對一戰期間前線戰壕戰的情形進行了全景式地展現。

奧斯卡十項提名三項獲獎,《1917》光鮮背後卻問題很多

全片最大的看點或者說噱頭是電影將近兩個小時的長鏡頭。對於全片一鏡到底,《1917》並非是首次嘗試的影片。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鳥人》也同樣是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

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技巧,能夠對於所要表達的對象進行不間斷的表現,能夠確保電影故事以線性完整地表現出來。《1917》採用這種電影技巧的難度在於,能否在確保流暢性的前提下,通過高超的運鏡技術,將室內室外以及不同時間裡的場景儘可能的粘合起來。

可以說這一次,薩姆門德斯摒棄了對於電影炫技式的拍攝技巧的追求,而採用一鏡到底的技術,但拍攝難度卻成倍地增加。

奧斯卡十項提名三項獲獎,《1917》光鮮背後卻問題很多

這樣做的結果,對這部電影最大的傷害是為了技術,只能犧牲電影的內容。從電影所呈現的故事和場景來看,導演想要表達的對於戰爭殘酷性的展現和人性中真與善的讚美。

電影中,跟隨電影鏡頭,呈現給我們的千瘡百孔的戰場,隨處可見的或已腐爛或千瘡百孔的士兵屍體不能說不能夠震撼到我們。布雷克因為拯救德國飛行員卻被對方刺殺帶來的反轉也打出我們的意外。

但是,在電影中與這些殘酷的電影交替出現的田園牧歌式的風景的展現,既沖淡了電影的震撼力和表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電影對戰爭殘酷性的反思,也給人一種刻意的對比。

奧斯卡十項提名三項獲獎,《1917》光鮮背後卻問題很多

為了幫助斯科菲爾德完成送信的任務,電影處處展現出“刻意感”,這種“刻意”是屬於商業電影劇作的“起承轉合”式的完整感。

斯科菲爾德面對布雷克猝然犧牲的現實不得不獨自承擔任務、與狙擊手的對決推進電影敘事時間的推進、以及大火前狀如十字架的街心噴泉等等,這些刻意的設定給人一種不真實感。

除此之外,長鏡頭的運用也使得配角人物的性格塑造略顯單薄。而這種單薄則是受限於長鏡頭只能聚焦於主要人物來推進故事,配角介入故事的方式只能通過與主角發生交集來實現,難以對配角人物塑造進行更深入地挖掘。

奧斯卡十項提名三項獲獎,《1917》光鮮背後卻問題很多

近幾年來,一大批導演紛紛轉向對電影技術的追求,來掩蓋電影界的電影“表達荒”。從《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對120幀電影畫質的嘗試,到《雙子殺手》畫面的追求,再到《1917》重拾一鏡到底的超長鏡頭,這種帶有實驗性質的電影技術探索,能否代替我們對於電影本質的追求呢?文/姜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