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傷寒論》


淺談《傷寒論》

中醫所謂的經方,就是指《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所使用的處方,因為年代過於久遠,經方的源頭已不可考,有說是源自佛教,也有說是自伊尹開始立經方,諸說林立,其實源頭的考證已不重要,而經方的使用方式與計量才是研究中醫所該面對的主題,醫聖張仲景是繼承經方,並且將經方條例化的第一人,他採用內經熱論中的六經辯證的方式來發揚經方,使得後世中醫使用經方時在辨症上有所依循,所謂經方,就是經典之方,舉凡中醫開立處方時,以經方為基礎方,然後來做增減,就是所謂的經方家,而它之所以被稱為經典之方,是因為它治病的效果,它講究的是一劑知,二劑已,這指的是一開始得到初起之病時就立刻使用經方,還有也指的是無論到何病,服用經方後,也是吃完第一碗藥後就可以明顯感受到其效果很好,因此被稱之為經方,由於經方所選用的中藥都是俯拾可得的藥材,因此藥價極廉而且到處都有,所以無論貧富,人人都負擔得起,所以又是很經濟實惠之方。

用好經方的前提就是要研習完《神農本草經》,熟知每味中藥的藥性,加上熟讀《黃帝內經》,才能具備有研習《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能力,當學完傷寒與金匱後,再去研究其它的中醫名家著作時就不會被誤導,研究中醫古籍時就可以汲取精髓,不再浪費時間於讀許多無用的書籍,將來以經方為基礎加上在診斷病人時,針對特殊狀況進行增減一些藥物,只要發現病人有需要,就可以使用,如此的處方就是經方。

經方的使用是依據六經辨症法則來做出診斷,病之初是由太陽進入陽明或少陽;若進入陽明則不再傳,就停在陽明;若是進入少陽,則可能進入太陰、少陰、厥陰。傷寒論必須學習好條辨;每個條辨是“言簡剛中”,扼要有條理。當診斷正確時,處方自然就浮現於腦海中,這時就可以看到很快速的效果,《黃帝內經》有云 : 能知陰陽者,可以為醫。整部傷寒與金匱就是在討論陰陽,陰陽是互生的,也就是說陰虛時如果使用陽藥,則陰將自回,而陽會固守陰,使其不再流失,如此陰陽相合就是正常,當病人出現陰虛時就立刻使用陽藥,不但可以立刻治好病,同時可以預防陽虛的現象出現,沒有陽虛就沒有陰實,也就是說陰實階段中醫是可以預防的,如果使用西醫的名辭來說明這個階段的話,就是現代西醫所謂的癌症,因此傳統中醫學是可以預防陰實發生的,當然病人必須是遇上經方家時才有可能出現這樣的結果。所以有些中醫比經方家少掉兩個階段的診斷與用藥,就是不知何謂陽虛與陰實的定義,因此千年以來我國就出現二派天南地北完全不同想法的中醫,這就是溫病派與經方家的差別所在。

西方醫學完全不瞭解陰陽的觀念,所以做出來的醫療方式都很容易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說他們喜歡使用維生素來滋補身體,而維生素就是陰,殊不知如此一來人體內的陰就會累積起來,日積月累之後就會產生陰實,這就是癌症的來源而不自知,這是最可怕的地方,所以我輩宏揚的經方才是真正可以造福人類的正確醫學之所在,將中國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傳承下去,經方是無可取代的醫學,也是唯一可以真正治病的醫學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