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社区:“2+3”体系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

凤翔社区:“2+3”体系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

凤翔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凤翔社区系凤冈县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2019年成功创建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共计投入创建经费130余万元(居民活动中心70万,儿童之家30万,乡愁走廊19万,篮球场15万)。2018年以来,为进一步保障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凤翔社区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坚持“团结是核心,进步是关键”的原则,构建“2+3”体系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

构建组织体系促团结。按照“总支建在社区、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栋”原则,纵向建立“社区党总支+片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体系。成立党总支1个、片区党支部4个、党小组13个;少数民族两委成员4人、少数民族党员9人。实现组织联建、班子联抓、工作联动的格局,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是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民生播报等平台为宣传载体,把党的惠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二是广泛召开“院坝式”群众会、“促膝式”家庭会,向各族群众宣传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破除陈规陋习,争做合法守法公民,增进邻里团结。

构建管理体系促团结。按照“一核多元,共建共治”原则,横向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委员会、居务监督委员会等共同参与的“1+N”区域化治理模式,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社区+小区长(网格长)+楼长”三级管理体系。设立网格长4名、网格专员8名、楼长34名,其中少数民族楼长4人。构建服务“零距离”和便民“零障碍”的管理体系,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平安建设有机结合,有效解决各族群众从农耕文化向城市文化转变后凸显出的一系列重大难题问题,提升了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会,开展入户走访,建立微信群和用好手机APP等渠道,开通社情民意“直通车”,及时掌握各族群众的诉求和思想动态;二是设置便民办事窗口,为各民族服好务,通过社区人员解答、社区专班会商研判、县级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各族群众的困难问题,切实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三是依托“雪亮工程”、智慧门禁系统等现代化载体,实现公共区域视频音频监控全覆盖,实现对社区管理治理智慧化和精细化。

凤翔社区:“2+3”体系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

制衣厂一角

构建就业服务体系促进步。构建“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就业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搬迁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困难,针对不同家庭和不同人群,分类施策,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一户一人”以上的就业目标,保障搬迁群众的生计问题,保障社区和谐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目前,已解决就业3142人,其中,外省就业1145人,省内就业1997人(省内县外人数437人,县内1560人),少数民族人口就业342人。一是培训推荐“走出去”就业。通过就业培训服务和择业观教育,让搬迁群众掌握一技之长,从主观上扭转搬迁群众的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通过举办大型招聘会,实现“走出去”就业1357人。二是组织输出剩余劳动力就业。组建劳务输出队,将剩余劳动力输出到上海等省市及周边县区就业,针对社区55岁以上人员就业难题,季节性组织剩余劳动力实现采茶增收,采茶队现有100余人,采茶共计增收近30万元。三是引进企业就近就业。依托社区集体经济实体,组建凤翔就业创业园,引进8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就业岗位800余个,吸纳社区近300名留守妇女就近就业。四是开发岗位家门口就业。结合实际开发保洁保安岗位,解决26名困难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步。着力从社保、就医、就学、法律援助等方面搭建平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民生,促进各族群众进步。一是搭建社保平台。做好搬迁群众的“三保”衔接工作,对低收入困难家庭,将农村低保转接到城镇低保,统筹救助政策,确保特困家庭生活无忧,目前已将351户1069人搬迁低保户成功转为城镇低保。实现“两个全覆盖”,即对居民合作医疗统一建号、统一管理,实现易地搬迁对象医疗保险全覆盖;做好养老保险工作,实现45周岁以上搬迁对象养老保险全覆盖。二是搭建就医保障平台。县中医院在社区开设第二门诊部,方便社区群众就近就医。三是搭建就学保障平台。协调最近最优的英华幼儿园、城南小学等学校,筹建凤冈县第五幼儿园、第六小学,将最近最优的教学资源向社区倾斜,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并开通学生公交专线,点对点接送,为学生上学放学保驾护航。目前,全县1097名搬迁学龄儿童已实现就近入学。同时,开设四点半课堂、爱心托管所,依托“青年讲师团”、上海支教团、大学生团体等资源,教育引导、培育各民族学生,解决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四是搭建法律援助平台。与县司法局、贵州黔龙律师事务所成立联合维权服务机构,义务给各族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及时解决矛盾纠纷,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提升法治意识。目前,已开展劳动维权17次,法律宣传6场,申请法律援助2次,调解矛盾纠纷167次。

凤翔社区:“2+3”体系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

嬉戏中的社区儿童

构建文化体系促进步。一是完善文化设施。建立乡愁走廊,展示各镇乡文化特色,采取文化上墙、设立公益宣传栏、宣传展板等方式,配套建设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广播室等文体设施,全面推行易地扶贫搬迁“搬人搬文化模式”,营造民族团结文化氛围,增强文化认同。二是丰富文娱活动。组建“工、青、妇、幼、残、军”等群团组织,积极对接社区文艺团体,定期开展民族节目文艺汇演,动员社区各民族群众参与,把各族群众从一家一户中引导出来,走出“孤岛”、走进阳光、融入群体,让他们找到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截止目前,已组建3个少数民族文艺演出团队,开展春节、中秋、端午等文艺活动13次,每月开展1次文化活动、每年开展1次春晚活动。三是典型带动促进步。开展“谱写民族团结篇章、争做民族团结楷模”为主题的评比表彰活动,促进家庭文明进步,推动社区文明进步,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激发各族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服务社区服务大局。2019年以来,社区共评选好婆婆5名、好媳妇8名、自强达人4名、新市民示范户12户。(作者:安艳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