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添新證:腫瘤免疫治療前用抗生素,或縮短生存期

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前應慎重使用抗生素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IF:12.589]

① 納入2008-2019年間的568名黑色素瘤患者的數據進行分析,其中35.9%為III期患者,其餘為IV期患者;② 以首次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之前的3個月為期限,共有114名患者在治療之前使用過抗生素;③ 使用過抗生素的患者(無論是III期還是IV期患者,或是接受輔助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總生存期顯著低於未使用過抗生素的患者,且發生結腸炎的風險更高。

Association of antibiotic exposure with survival and toxicity in patients with melanoma receiving immunotherapy

04-15, doi: 10.1093/jnci/djaa057

【主編評語】腸道菌群多樣性與腫瘤患者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應答相關。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發表的一項回顧性研究,對500多名黑色素瘤患者的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在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前3個月內使用過抗生素,可能降低患者的總生存率,並增加患者的結腸炎風險。(@szx)


Trends in Cancer

[IF:8.884]

① 常規化療的長期效果或來自於免疫反應的刺激;② 免疫系統、腸道菌群以及(免疫)化療三者之間複雜而微妙的相互作用對患者的預後有決定性影響;③ 免疫原性細胞死亡(ICD)和細胞自身的病原體防禦反應之間共享的分子機制或可被利用,以改善癌細胞的免疫原性;④ 控制腸道菌群對癌症治療至關重要,菌群干預評估或將有利於提高免疫/化療療效;⑤ 控制這些元素的分子機制、它們之間的相作、甚至這些概念本身都需進一步闡明,尤其是在臨床研究中。

Novel Forms of Immunomodulation for Cancer Therapy

03-31, doi: 10.1016/j.trecan.2020.02.015

【主編評語】近年來,免疫治療為癌症患者帶來新的希望。然而,一些患者最終會復發。免疫反應被認為是傳統或靶向治療長期效果的基礎。這種影響是否通過免疫原性細胞死亡(ICD)對癌細胞產生直接影響,或通過調節免疫環境實現有待進一步探究。控制腸道菌群以提高癌症治療療效的思路越來越流行,但還需要進一步臨床驗證。最新發表在Trends in Cancer的綜述從免疫系統、腸道菌群和(免疫)化療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角度討論了新形式的腫瘤免疫治療。(@Lexi)


Nature子刊:MMR缺陷的結腸癌患者可獲益於新輔助免疫治療

Nature Medicine

[IF:30.641]

① 納入19例錯配修復正常(pMMR)和21例錯配修復缺陷(dMMR)的結腸癌患者;② 3人安全試行,餘下37人術前行伊匹加納武單抗治療,pMMR組8人隨機行塞來昔布治療;③ 治療耐受性良好,所有患者立刻行根治性切除,均達主要終點,35例患者可評估療效和轉化終點;④ dMMR組100%(20/20)有病理反應,19例主要病理反應(MPR),12例病理完全反應;⑤ pMMR組27%(4/15)有病理反應,3例MPR,1例部分反應;⑥ CD8+PD-1+T細胞浸潤是預測pMMR腫瘤反應的指標。

Neoadjuvant immunotherapy leads to pathological responses in MMR-proficient and MMR-deficient early-stage colon cancers

04-06, doi: 10.1038/s41591-020-0805-8

【主編評語】術前免疫療法稱為新輔助免疫療法,其在大腫瘤情況下防止癌症復發或轉移,從而使手術更加容易。PD-1和CTLA-4共同阻斷在晚期錯配修復(MMR)缺陷(dMMR)的結直腸癌(CRC)中非常有效,但對MMR完整(pMMR)的腫瘤效果不明顯。最新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研究報道了一個NICHE臨床試驗,其對pMMR和dMMR結腸癌(CC)患者行單劑量的伊匹單抗和兩倍劑量的納武單抗治療,隨後即刻行根治性切除,並評估療效和轉化終點。該研究發現PD-1加CTLA-4阻斷對晚期dMMR的CC非常有效,但對pMMR的腫瘤效果並不顯著。這些數據表明,新輔助免疫治療或有潛力成為一組明確的CC患者的護理標準。(@Lexi)


Cell:肥胖如何促進胰腺癌?

Cell

[IF:36.216]

① 肥胖加速致癌Kras驅動(KCO)的小鼠胰腺導管腺癌(PDAC)發生;② 遺傳或飲食減重可阻止KCO小鼠PDAC的早期進展;③ 肥胖或獨立於新驅動突變(如Trp53、Cdkn2a或Smad4)而促進PDAC發生;④ 肥胖小鼠腫瘤中炎症和纖維化水平增高,並表現出明顯的胰島適應;⑤ 肥胖小鼠胰島β細胞縮膽囊素(CCK)表達異常,局部胰島CCK信號驅動PDAC發生;⑥ β細胞增殖與轉錄因子(如Tle3/Grg3和Ehf)表達的改變或驅動肥胖小鼠胰島細胞CCK表達。

Endocrine-Exocrine Signaling Drives Obesity-Associated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04-17, doi: 10.1016/j.cell.2020.03.062

【主編評語】肥胖是胰腺導管腺癌(PDAC)一個主要可改變的風險因素,但肥胖如何及何時導致PDAC進展尚不清楚。最新發表在Cell的研究發現,在小鼠中,肥胖是PDAC的內在驅動因素,會導致胰島β細胞的重塑,從而增加縮膽囊素(CCK)的分泌,並在PDAC的早期發展過程中發揮作用,而這一過程可以被體重減輕所阻斷。(@Lexi)


不同部位的大腸癌有著不同的風險因素

Gastroenterology

[IF:19.233]

① 分析3058例不同部位結直腸癌的數據;② 從盲腸到直腸,癌症風險與年齡及結直腸癌家族史的正相關性逐漸降低,而癌症風險與內鏡篩查、全穀物/穀物纖維攝入的負相關性逐漸增加;③ 男性及女性結直腸各部位的癌症發病風險有所差異,女性的升結腸癌風險更高,而男性的乙狀結腸癌風險更高;④ 對於近端結腸,從盲腸到橫結腸,30歲之前喝酒及吸菸與癌症的關聯逐漸上升;⑤ 對於遠端結腸,男性腰圍與降結腸癌的正相關性大於乙狀結腸癌。

Risk Factor Profiles Differ for Cancers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Colorectum

03-20, doi: 10.1053/j.gastro.2020.03.054

【主編評語】不同解剖部位的結直腸腫瘤有著不同的分子特徵。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收集了超過3000例不同部位的結直腸癌的數據,分析7個不同解剖部位(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乙狀結腸連接處、直腸)的大腸癌的各類風險因素(地理、臨床、人體測量學、生活方式及飲食等),發現對於不同的解剖部位,年齡、家族史、性別、吸菸/喝酒、肥胖等風險因素與癌症風險的關聯有所差異。(@szx)


預防大腸癌,警惕鋸齒狀息肉

Gastroenterology

[IF:19.233]

① 納入2006-2016年接受結腸鏡檢查的233393人,其中445人患結直腸癌(CRC);② 結腸鏡檢查10年後,無息肉(SPs)、近端小SPs、近端大SPs和遠端SPs的CRC累積發病率分別為0.47%、1.48%、3.02% 和0.59%;③ 直到結腸鏡檢查後3年或更長時間,SPs患者的CRC風險才增加(近端小SPs風險比(HR)為2.6,近端大SPs HR為8.0);④ 共存腺瘤(SA)的存在增加患CRC的風險(近端SPs+SA HR為4.0,遠端SPs+SA HR為2.4)。

Increase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Individuals With a History of Serrated Polyps

04-02, doi: 10.1053/j.gastro.2020.04.004

【主編評語】鋸齒狀息肉(SPs)是20%-30%結直腸癌(CRC)的前兆,但目前對切除SPs後的患者長期風險瞭解甚少。最新發表在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調查了有SPs病史的個體發生CRC的風險。該研究發現,在結腸鏡檢查3年或3年之後,近端SPs(尤其是大SPs)患者發生CRC的風險增加。該發現支持了建議對SPs患者進行結腸鏡檢查的指南。(@Lexi)


Lancet子刊:息肉患者面臨更高大腸癌風險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IF:12.856]

① 納入瑞典18歲以上的178377例結直腸息肉患者和864831名普通人群對照進行配對隊列研究;② 息肉患者10年累積結直腸癌(CRC)發病率分別為1.6%(增生性息肉)、2.5%(無柄鋸齒狀息肉)、2.7%(管狀腺瘤)、5.1%(管狀絨毛狀腺瘤)、8.6%(絨毛狀腺瘤)、2.1%(對照);③ 與對照比,任何息肉患者患CRC風險都增加;④ 相比傳統腺瘤患者,鋸齒狀息肉患者近端CRC發病率更高;⑤ CRC死亡率與無柄鋸齒狀息肉、管狀絨毛狀腺瘤和絨毛狀腺瘤正相關。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fter polypectomy: a Swedish record-linkage study

03-16, doi: 10.1016/S2468-1253(20)30009-1

【主編評語】最新發表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的研究對比評估了與一般人群相比,切除不同組織學亞型息肉的個體其結直腸癌(CRC)發病率和死亡率。該研究納入瑞典大於18歲的178377例結直腸息肉患者和864831名普通人群對照進行配對隊列研究。發現在沒有進行CRC篩查的人群中,與來自普通人群的個體相比,患有任何息肉的患者都有更高的CRC發病率,而患有無柄鋸齒狀息肉、管狀絨毛狀腺瘤和絨毛狀腺瘤的患者面臨更高的CRC死亡率。(@Lexi)


Nature子刊:熒光抑制劑檢測上消化道上皮癌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F:17.135]

① 在動物模型和人類中驗證了熒光標記的DNA修復酶PARP1抑制劑在檢測口腔、口咽和食管上皮癌中的應用;② 熒光造影劑可定量PARP1的表達水平,局部或靜脈遞送時,可檢測小鼠、豬和人新鮮樣本中的口腔、口咽和食道癌;③ 熒光PARP1抑制劑當作漱口水使用時可檢測患者口腔癌,新鮮活檢樣本中區分口腔腫瘤和手術切除邊緣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超過95%;④ PARP1抑制劑可作為一種快速、靈敏檢測方法的基礎,用於上消化道上皮癌的早期檢測和手術外圍評估。

Validation of the use of a fluorescent PARP1 inhibitor for the detection of oral, oropharyngeal and oesophageal epithelial cancers

03-12, doi: 10.1038/s41551-020-0526-9

【主編評語】對口腔、口咽和食管上皮癌而言,術後早期發現腫瘤和殘餘腫瘤是影響複發率和患者生存的預後因素。最新發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的研究驗證了熒光標記的DNA修復酶PARP1抑制劑在檢測口腔、口咽和食管上皮癌中的應用。(@Lexi)


南方醫科大學團隊:胃癌發展受CCDC43-ADRM1軸調控

Cancer Letters

[IF:6.508]

① 捲曲螺旋結構域包含43(CCDC43)表達與胃癌(GC)分化、轉移及預後密切相關;② 體外CCDC43過表達增強GC細胞生長、遷移和侵襲;③ CCDC43或與粘附調節分子1(ADRM1)互做,上調和穩定ADRM1,導致泛素介導的蛋白酶體的構建;④ 抑制ADRM1可在體內外逆轉CCDC43在GC中的功能;⑤ 轉錄因子YY1直接與CCDC43和ADRM1基因啟動子結合,導致兩個基因過表達;⑥ 敲除CCDC43或ADRM1可減弱YY1介導的惡性表型,三者之間的相關性在臨床樣本中得到了驗證。

The CCDC43-ADRM1 axis regulated by YY1, promotes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sis of gastric cancer

04-08, doi: 10.1016/j.canlet.2020.03.026

【主編評語】有研究表明多種癌症與捲曲螺旋結構域包含(CCDC)基因相關。前期研究發現,CCDC43在結直腸癌(CRC)中高表達,但其在胃癌(GC)中的表達及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來自南方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南方醫院的王繼德、Yue Li和劉思德研究團隊在Cancer Letters發表最新研究,發現轉錄因子YY1調節的CCDC43-粘附調節分子1(ADRM1)軸促進了GC的增殖和轉移,該信號軸可能是胃癌潛在的治療靶點。(@Lex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