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虽然是文学史上经典中的经典小说,但第一次读《月亮与六便士》

的时候我是抗拒的,因为主角实在是太渣了。就算是现在跟周围的朋友聊起,很多人对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嗤之以鼻:背叛家庭、背叛朋友,性格狷狂,真不是个东西!


很多证据表明,毛姆这部小说的原型就是著名的后印象画派三剑客(梵高、高更、塞尚)之一: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而高更现在更加为人所知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同为三剑客之一的荷兰画家梵高的室友,也是梵高触目惊心的“割耳”事件的主因。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这位高更究竟是个何等人物呢?


我们都知道梵高经常疯疯癫癫精神不太正常,但其实了解了高更的一生你可能会发现,他简直就是传奇本身。如果我是毛姆,我也会选他的故事来写小说,而不是梵高。


01. 家庭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我所谓的伟大不是走红运的政治家或是立战功的军人的伟大;这种人显赫一时,与其说是他们本身的特质倒不如说沾了他们地位的光。人们常常发现一位离了职的首相当年只不过是个大言不惭的演说家;一个解甲归田的将军无非是个平淡乏味的市井英雄。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却是真正的伟大。——《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从毛姆的小说中我们只看到了高更专心投入绘画以后的部分人生轨迹,但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传奇,高更的原始家庭起了至关重要的孕育作用。


比起梵高,高更的家族更为矜贵,尤其是他母亲的那一支原本是西班牙望族,声名显赫,权势巨大。而保罗.高更的外祖母却是呼吁男女平等、有知识有著作的革命家弗洛拉,父亲则是共和派的革命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高更出生的1848年正是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而次年路易.波拿巴上台(也就是后来恢复帝制自立为王的拿破仑三世)。时代的巨变和家族的走向,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这股洪流下的每一个人,贵族的血统和革命反抗精神同时在高更身上起着微妙的化学作用。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外祖母弗洛拉

高更1岁丧父,童年时代他随着母亲和姐姐在南美秘鲁的亲戚家度过,当地的印加习俗和自由野性气质在高更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幸运的是,与梵高的母亲不同,高更的母亲秀美而坚韧,虽然寄人篱下,但依然保有着读书绘画的日常贵族艺术素养。并且因为亲近革命派而淡泊钱财、鄙视利益至上的商人。对待高更的教育与传承也侧重培养坚定顽强的人格,从不期望他承担家庭的压力成为什么达官显贵,光耀门楣。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高更,自我和反抗意识极为强烈,不喜欢被束缚。


所以同样天资聪慧,梵高的学生时代是压抑孤僻的,而高更却是骄傲张扬,如鱼得水。这在以后他们两人的画作风格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高更自画像

但是自幼父亲的缺位,使得小小的高更在母亲与姐姐的环绕中更加渴望男性身份的彰显,他甚至在9岁的时候就试图离家出走寻找更广阔的男人天地。终于在17岁的时候,高更说服母亲,放弃学业当了一名水手去周游世界。


此时的高更虽然还没有走上专业画家的道路,但或许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所说,一旦有什么触发的机会,这将是一件不受他意志控制的事,不可阻挡。


是伟大还是疯狂,可能从原生家庭都已经有了伏笔。


02. “渣男”不太渣,高更的迫不得已和释放天性


如果说毛姆把《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塑造成了一个为艺术背弃家庭与朋友的渣男,那作为小说原型的高更还是有点冤的,高更并没有那么“渣”。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高更作品


离开大海回到法国的高更本来受家族朋友的关照,得到了一份体面高薪的证券所工作。娶了知性贤惠的妻子,还有了4个孩子,生活得比小说更舒适悠哉,俨然是一副人生赢家的样子。


此时的高更并没有去做专职画家的念头,但他一直保持着对艺术尤其是美术的热爱。有钱的时候不但听讲座、收购画作、自己也热衷于学画、作画。他的画作甚至入选了艺术沙龙展出,颇受圈内好评,成了“最专业的业余画家”。


可惜(或者说幸好)1882年法国出现了金融危机,高更工作不顺。鉴于对自己的家底和对对自身绘画才能的信心,高更与妻子商量辞职转做职业画家,妻子也同意了。这一过程与小说中斯特里克兰的抛弃所有不辞而别是有天壤之别的。高更画画可以说是满足兴趣,但同时也是环境所迫,为了家庭。而那年高更已经35岁了。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大师马奈曾经对高更说:“只有画不好画的人才是业余的。”这令高更深受鼓舞。但艺术家的道路远比高更想象的艰难。他一年都没卖出去一幅画,不得已带着全家回到老婆娘家寄生。可天性高傲的他又与这里的家人不和。


1885年高更带着不屈和成功的渴望告别家人,只身来到巴黎走上了画家的道路,他依然希望自己以后可以通过画画赚钱养家。


还记得当年郑智化风靡了大街小巷的那首歌《水手》:“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擦干泪不要怕 至少我们还有梦”


我觉得这首歌用在高更的身上格外贴切。家庭的熏陶、水手经历的锤炼,起初被迫离开家庭的高更在穷画家的征程上历经艰难,几乎再也没有享受过之前的富裕舒适家庭生活。但他对绘画的热爱有增无减,他体内的那股野性也按捺不住开始喷薄而出。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高更画作


如果说斯特里克兰是“渣男”无疑,可高更实际上最初还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和对画家“成功率”的过高估计才走上这条不归路的。至少他并没有对家人不辞而别,当画家如果真能满足他的兴趣又可以赚钱,为什么不呢?


但“单飞”以后的高更,像是获得了他童年起便渴望的广阔天地,“飞”得忘记了地面上的人和事。疏远了家庭,也淡漠了亲情。他的画成了天性释放的最好出口,也成了他的全世界。


据说后来在即使“不小心”继承了亲戚的10000法郎遗产后,他也是一心用来建画室、开画展,老婆孩子已经完全抛在了地球以外。难怪他通情达理的妻子最后也只能跟他离婚了。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我很难说艺术家的成功与他们的人性退化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但如果有人来统计一下,想必会发现他们之中家庭关系破裂的应该不在少数。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著名的短篇《地狱变》中,老画家为了画出极致的画作,竟然设计烧死自己的亲生女儿,令我读来不寒而栗。


艺术与社会道德,真的非要摆在道路的两端,注定背道而驰不可兼得吗?如果是我,我会怎么选?看到高更的经历我不由得这样问自己。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如果不能摒弃世俗的眼光,舍得其他的一切,是不是说明我们根本还没有对一样事物有他们那种飞蛾扑火般的癫狂之爱呢?


只有一点可以确定:摆脱家庭负累的高更,终于可以完全释放他长期隐藏在西装革履下的天性了。


03. 致使梵高“割耳”的罪,该不该由高更来背?


很多圈外人知道高更是因为梵高的“割耳”事件,虽然这在一方面似乎提高了高更的知名度,但另一方面也无形中让高更成了梵高生命中的“反派”人物。


其实致使梵高“割耳”的是他们两人同样对于艺术的执着与骄傲。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高更比梵高年长5岁,出名也比梵高早,他在美术的系统学习上比梵高出色优秀得多(人家有钱啊!)。梵高对待高可以说是充满敬仰和期待,可谓是“我欲将心向明月”因为高更,他创作了著名的“瓶中的向日葵”,并将14朵添加为15朵,寓意高更的到来。


而高更生性高傲洒脱,自带贵族风范。他对梵高一向直来直去,既不吝啬由衷将梵高画作赞美为:我见过画得最好的向日葵,你画出了自己头脑中的向日葵而不是眼前的植物。同时他也不掩饰他们之间对其他画家画派喜好理解的矛盾与差异。


高更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整体来说,我跟梵高彼此都看对方不顺眼。特别是绘画上,梵高赞美杜米埃、杜比尼、辛燕和伟大的卢索,所有我不能忍受的家伙。而我喜爱的安格尔、拉斐尔、德加,他都厌恶。我跟他说:老友,你对!只是为了获得暂时平静。他喜欢我的画,但是我一开始画画,他就东批评西批评。他是浪漫的,我却可能更要素朴(Primitive)。”


加上梵高一向情商不高,情绪又很容易急躁失控,一次竟然大半夜拔剑站在高更床前,把天不怕地不怕的高更也吓得够呛。随后高更索性逃离他们的

“爱巢”黄房子,梵高就在悲愤之下上演了“割耳”大戏,舆论一片哗然。高更也就此远走海岛,一去不复返。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高更作品


就算真CP也会有性格、习惯、爱好上的碰撞,何况高更与梵高都是倔强又个性强烈的艺术家。

梵高信奉上帝给与了他清苦艰难的生活,高更热爱原始印加文化的单纯随性。我觉得他们的生活习惯有点像老实巴交的农民与满不在乎的流浪汉,差别很明显。


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同样对于艺术追求的满腔赤诚,和全心投入。他们在短暂的同居生活中相互给与的启发和鼓励,同样倾慕东方文化,同样希望描绘出自己主观认识中的世界,他们的相处迸发出了耀眼的灵感之光。


经过这段纠缠,梵高由此进入了更加疯狂的创作期,高更也愈加回归自己对于原始野性风格的追寻。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梵高《露天咖啡馆》

认识高更这件事,直到死去,梵高都认为,是一生最大的幸事。而等待高更到来的那段时光,是梵高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在梵高死后,高更也托人从巴黎寄来向日葵的种子。


友谊有多重形式,我想尤其是艺术家之前的友谊,它呈现的方式可能也像世人他们本人那样怪异、不可理喻,充满了矛盾与对抗。


但就如同人们说逆境出诗人,或许正是这种奇怪和激烈的形式,才能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相互激励、改变彼此看待世界与艺术的眼光,并将此融入他们每一笔的色彩之中,留下供我们细细揣摩的证据:“此情只待成追忆”。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难得的合照


04. 高更的归宿与艺术终极成就


高更说:“自由自在而又热情地去画画,你就会取得进步,而且你迟早会发现它们将被赏识的价值。重要的是只要不在画幅前焦躁不安,一股强烈的感情就能很快传达出来,要善于幻想,并为这种感情寻求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这是高更对于绘画的理解,也是对于法国“后印象派”内涵精确的表述。


我很喜欢以莫奈、雷诺阿等为代表的印象派画作,手法精细充满美感。我觉得印象派的画风兼具了对自然的如实描绘与理想的个人技巧美化提升,让作品给人类的双眼带来非常愉悦的享受,是两者几乎完美的结合。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莫奈作品


而以梵高、高更、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派则更加富有想象力和张力,无论在构图、色彩、立意上,个人的情感需求都远远超越了以往意义上的绘画观赏作用本身。


所以他们不惜用浓墨重彩,用简单的原色、撞色来疯狂地铺满整个画布,只为抓取头脑中那一瞬间的灵光闪现。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同为音乐形式中唯美的小提琴与直白的锣鼓打击乐。小提琴很美,但你却很容易为击鼓的节奏血脉贲张。因为最直接的往往也是最纯粹的


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美学家罗杰·弗莱认为,印象派的这种方法和原则已经妨害了艺术家们探索并表达内在于事物的那种情感意义,而这才是最重要的艺术主题。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高更作品


彻底释放天性的高更先后去往了马提尼克岛和塔希提岛,这个曾经春风得意的法国中产阶级,甘愿在原始小岛上过起了为人不齿的土著生活。文明的城市在别人眼中是享乐之地,而在高更已经无法忍受了。


热带海岛的阳光与色彩令他迷醉,他觉得只有原始纯粹的才是天堂与美地,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高度激发他的头脑和创作,带他寻找纯真之境。


纵观高更后期的作品,他的《雅各与天使搏斗》、《白马》、《两位塔希提女子》等都用简单的色彩营造出了静谧、丰盈的观感。给我的感觉,它们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佛教壁画有着隐约相通的氛围。高更似在此地找到了心灵的安宁。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高更作品


比之梵高的蓝黄为主强烈撞色,高更的画也是色彩大胆鲜艳,但相对会更和谐,更注重线条和整体结构。这可能是他们性格差异,也是跟他们前期所接受的绘画教育程度不同使然,个人所好,无分高低。


高更在穷困潦倒、病死塔希提岛之前,留下了他自己认为最满意、最能代表他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


这幅惊世之作在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被描写成能够令人醍醐灌顶,瞬间被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其中的主要形象是人类之祖:“亚当”,在他的周围有独自沉思的男人,和窃窃私语的女人。它充分展现了高更作品追寻人类原始本性的特点和悲悯宏大的情怀。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所幸它并没有如小说中那样被与作者一同被焚毁,而是流传至今。


结语


怎样评价高更这个人,怎样理解他作品中被诟病的 “原始的倒退”和“野性的气息”,可能各人的标准与艺术感受力不同,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说。


但无可争辩的是,引得毛姆写出《月亮与六便士》、梵高为他“割耳”的高更,他已经完成了独特自我的塑造,也留下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无论后人怎么评说,他都已经不管不顾地把一生过成了传奇。如果是你,敢不敢也为自己做点什么呢?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什么人让毛姆为他著书、梵高为他割耳?

高更


(作者:小小小小的火,与你分享每一份平凡的感动,不怕评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