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恶意的肆虐-《青春有你2》


最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罗翔老师对于“网络喷子”的看法经常出现在我的各个社交平台上,很多人转载这一番话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认同或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其实,越来越多的人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件好事。


但就像罗翔老师所说,“互联网的匿名性使人性中种种幽暗的成分都有可能爆发”,一个人表现出恶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在热播的《青春有你2》中(下文简称“青你”),我就非常强烈地感觉到了这种恶意,所以今天想来聊聊有关观众的一些事情。


*全文仅代表个人看法



选秀节目会带来争议这很正常,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争议也带来了高收视率,而青你的第一个争议出现在选手“黑料”上面。


从官博逐一公布选手开始,很多人气选手的过往开始被逐一曝光。对于观众或者粉丝来说,这或许是他们评估“一个选手值不值得喜欢”的标准,所以虽然我并不赞同,但可以理解。


可在此之后,对于选手经历的曲解和编造就产生了很大的问题,这也是网络匿名性带来的恶意之一。


古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同样,饭圈里也有这样一句话—造谣一张嘴,澄清跑断腿。显然,人们极其容易对坏消息感兴趣。“便捷”的互联网又使得一个转发就能让成千上百的人瞬间接收到消息,如果再加上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营销号,影响力就更为巨大。


所以对于抱有恶意的观众来说,一旦知道某位选手有过与主流价值观相左的行为或言语,他们就会添油加醋地不断传播;更有甚者,随意截取物料,捏造事实诬陷选手。


对于路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这些“黑料”讨厌某位选手,也可能只是看个热闹,但心里不知不觉中已经对选手产生了偏见。种种行为不管是对选手还是粉丝都造成了伤害。



青你的热度之高从每次播出之后都一定会上热搜就能看出来,热搜词条的变化也让我深深地感觉到“观众心,海底针”。


播出之前就引起小范围讨论的四胞胎因为抱团争C位和小三丑闻被全网黑,观众们纷纷可怜王承渲,可是在冰清玉洁被淘汰,王承渲排名从60冲进前9后,他们又开始心疼申洁,反说王承渲皇族剧本;由于微博盗用其他艺人的图,初次排名卡进前60的段小薇最初也是被网友们骂得狗血淋头,最新一期节目播出后,观众们看到她低落甚至稍显抑郁的状态又连连心疼······


在网络世界,人们因着匿名性,四处散发恶意,发泄不满。对于公众人物,他们的看法是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承受这个职业可能会带来的压力,所以他们肆无忌惮,不知收敛。


直到公众人物真正地受到了伤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切切实实地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并感到愧疚,于是有些人就此作罢,收敛恶意,而有些人又转而攻击当初自己维护的人。


说到底,伤害选手的是他们,心疼选手的也是他们。可心疼不能治愈伤害,网上冲浪必须得带上脑子,切忌从众。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唠嗑的时候刚好聊到了青你,他说有很多网友特别喜欢“解读”节目中选手们的表情、语言和语气,然后开各种脑洞非要给选手们冠上捆绑CP、婊言婊语、性格不合等标签。我听完只觉得好笑,果然,

大众传媒的产物之一就是“想象力”。


各种各样的解读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有些是为了嗑CP,有些是为了安利选手,但更多的,我认为是为了证实偏见,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已。


在心理学上,证实偏见指的是“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比如,我们讨厌某个人,我们就会下意识关注或寻找很多这个人的负面消息来证明他确实很不招人喜欢。


伴随着节目的播出,观众们也走上了PICK之路,大多都有了自己喜欢和不怎么喜欢的选手。此时,对于讨厌的选手,有些人潜意识就会想去找“黑点”,如果明面上找不到什么,那就拿着放大镜找,并且充分发挥阅读理解的能力。其他带着有色眼镜的人则会轻易相信这些毫无真实性的内容。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大张伟大老师的“金句”,大致意思是说喜欢一个人可能会默默喜欢,但讨厌一个人一定不会默默讨厌。细想一下,这话还真挺有道理。


网络恶意的肆虐-《青春有你2》


在经历了数次盲目跟风,受到媒体控制煽动舆论的社会事件后,我们中的很多人在评论事件之前会先思考,不会再轻易掉入思维陷阱,对于接收到的信息和内容也有了分辨能力。


但是对于网络综艺,很多人似乎还是被制作方操控着,被剪辑误导着,被滤镜蒙蔽着。面对复杂、信息量爆棚的网络世界,在“言论不一定可取,眼见不一定为实”的时代,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对自己讨厌的人或事给予些许的包容或理解,网络暴力不会如此频繁的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