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往日榮光:探訪成都郊區三個失去了縣城地位的小鎮

  在成都郊區,有這樣的三個小鎮,它們算不上熱門旅遊目的地,知名度也不高,很少有人會專程前往遊玩。但它們它們卻是成都這些星羅棋佈的古鎮裡,最有文化底蘊的三個。

  它們就是新都區新繁鎮、郫都區唐昌鎮、青白江區城廂鎮,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曾經當過很長時間的縣城,有著豐厚的歷史人文積澱,卻又都在最近幾十年裡失去了縣城的地位,淪為普通一鎮。就像幾個家道中落的世家子弟,雖然乍看和普通人已無分別,但只要你和他攀談片刻,便總能感覺到一種與眾不同的氣度。

  這樣曾經煊赫一時的小鎮,不管它現在如何落寞,總是有能讓人前往探訪的理由。

新繁:川西碧玉

  新繁本來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縣,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繁縣,西魏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將在蒙陽地區的繁縣南遷,改為新繁縣,建縣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新繁”之名也使用了1500多年了,直到1965年才被撤銷併入新都縣。

  歷史上,新繁一直文化昌盛,名人輩出,漢代教育家任末、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費密、近代思想家吳虞、著名作家艾蕪、神話研究學者袁珂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而現在的新繁雖然只有一鎮之地,卻是成都著名的傢俱產業基地,工業經濟發達,堪稱經濟強鎮。去新繁的路上可以見到,各種廠房鱗次櫛比,運貨的大貨車穿梭往來,展示著這個小鎮非凡的經濟活力。

  然而經濟發達也導致了一個後果,那就是如今的新繁已經難以被稱為“古鎮”了,雖然它有上千年的歷史,但鎮上的老建築、老街道基本上已蕩然無存。寬敞的街道、林立的高樓讓它和其它城鎮別無二致,唯有鎮中心的東湖公園,還能展示一個歷史名鎮的底蘊。

追尋往日榮光:探訪成都郊區三個失去了縣城地位的小鎮

東湖公園

  新繁東湖是是我國有遺蹟可考的兩處唐代古典園林之一,它的建設者正是唐代著名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是晚唐傑出的政治家,他於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十月出任檢校兵部尚書兼“成都尹充劍南西川節度使”,兼任新繁縣令,在任期間,李德裕命人開鑿湖泊,引清白江水入園,因園林位於縣署東面,故稱東湖。東湖經歷朝歷代增修改建,雖已不復唐代原貌,但歷經上千年而能保留下來,已算難能可貴。

  如今的東湖已擴建為公園,並對外開放,是當地居民休閒娛樂的絕佳去處。園內花草繁盛,古木參天,碧波盪漾,怪石嶙峋,確是園林佳境。更有眾多白鷺棲息於園內,以致地面隨處可見白色的鳥屎,人行其中亦須提防“空襲”,可見東湖已經成了鳥類能放心棲息的一方城市綠洲。公園裡還有四費祠、懷李堂、瑞蓮閣、光霽堂、望雪樓、冰玉軒、見山亭等諸多古式建築,錯落有致地點綴於湖光樹影之中,更增加了幾分古典韻味。

追尋往日榮光:探訪成都郊區三個失去了縣城地位的小鎮

追尋往日榮光:探訪成都郊區三個失去了縣城地位的小鎮

東湖公園風光

  東湖不僅風光秀麗,人文底蘊亦值得稱道。供奉三位先賢的“三賢堂”可謂集中體現了東湖的文化之魂。三賢堂立有李德裕、王益、梅摯三人的塑像,王益是王安石之父,曾任新繁縣令。梅摯則是宋代新繁人,曾任龍圖閣學士、諫議大夫。三人均為官清正、施政有方,千年之下,猶能令邑人追慕。

追尋往日榮光:探訪成都郊區三個失去了縣城地位的小鎮

李德裕塑像

  新繁另一處古建築遺存,是2019年剛剛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龍藏寺。龍藏寺始建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現僅存一座三進四合院。龍藏寺是成都現存屈指可數的明代建築之一,據說寺內的明代壁畫和碑刻十分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然而如今的龍藏寺藏身於四川革命傷殘軍人醫院(榮軍院)內,大殿門口鐵柵森嚴,並未對外開放,遊客也無緣一睹真容。

追尋往日榮光:探訪成都郊區三個失去了縣城地位的小鎮

未開放的新繁龍藏寺


唐昌:膏腴之地

  唐昌鎮曾是1958年被撤銷的崇寧縣縣城,但“唐昌”之名比崇寧歷史更為悠久:唐儀鳳二年(公元677年)置唐昌縣,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方才依徽宗新建年號更名為崇寧縣。

  以前成都曾有“上五縣”即“溫、郫、崇、新、灌”之說,它們位於成都的上風上水地帶,曾是成都平原最為發達富裕的地區。如今可能有人會誤以為上五縣中的“崇”指崇州市,“新”指新都區,其實此處的“崇”是指崇寧縣,“新”則是指同樣被撤銷的新繁縣。

  即使只開車在唐昌鎮一帶逛一圈,也能直觀地感受到這裡優越的自然條件:地勢平坦,水網密佈,土地肥沃。可以想見,在農耕時代,這一帶必定人煙稠密,生活富足。

  在唐昌鎮上幾條老街走走,更能感受到這裡曾經的富裕,一個方圓不過幾十里的小縣,縣城裡竟然有如此之多氣派的公館和大院,包括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梁家大院、清代翰林院編修羅錦文的“翰林宅”等數十處。其中公館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當屬崇槐裡與大椿巷。崇槐裡位於梁家大院旁,尚未開發維護,顯得較為破敗寥落,而大椿巷已被政府修繕一新,成為唐昌的一大景觀。大椿巷因歷史上有一顆古椿樹而得名,清末民初,當地士紳相繼在此修建了一批中西合璧風格的公館。這條狹窄的小巷上,十幾座民國風格的青磚公館依次排開,展示著這裡曾經繁盛的記憶。

追尋往日榮光:探訪成都郊區三個失去了縣城地位的小鎮

唐昌鎮梁家大院

追尋往日榮光:探訪成都郊區三個失去了縣城地位的小鎮

大椿巷

  離大椿巷不遠處是保存完好的崇寧文廟,文廟是每個縣城必有的建築,這也是唐昌鎮曾經歷史地位的最好見證。崇寧文廟和其它文廟格局略同,萬仞宮牆、欞星門、泮池、大成殿、鐘樓一應俱全,大成殿裡供奉著孔子和“四配”“十二哲”的塑像。東廡、西廡裡則開闢了唐昌歷史文化陳列,展示唐昌的歷史沿革、歷代名人和重大歷史事件,其中還特別介紹了最讓邑人自豪的“一鎮六翰林”的傳奇事蹟。

追尋往日榮光:探訪成都郊區三個失去了縣城地位的小鎮

崇寧文廟

  唐昌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歷史事件,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孫、蜀王朱椿第三子朱悅燇曾在此就封崇寧王,朱悅燇在此地按王府規制,對城牆城門進行了大擴建,奠定了今日唐昌鎮的街巷格局。而今天唐昌本地居民的活動中心——崇寧公園,相傳原為崇寧王府御花園。崇寧公園位於唐昌鎮北街,雖然面積不大,但環境幽雅,綠樹成蔭,很適合來此休閒娛樂。

追尋往日榮光:探訪成都郊區三個失去了縣城地位的小鎮

崇寧公園

  公園裡有一座修建於1946年2月的“崇寧縣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這座紀念碑是當時崇寧縣人民為紀念在抗日戰爭中捐軀的川軍將士而籌資修建的,刻有“為民族盡大孝、為國家盡大忠、我武維揚、邦家之光”的碑文,碑文字體遒勁,是四川人民抗日救國的重要見證。

追尋往日榮光:探訪成都郊區三個失去了縣城地位的小鎮

崇寧縣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城廂:風雲匯聚

  和新繁、唐昌略有不同,青白江區城廂鎮不是因為撤縣失去縣城地位,而是因為縣城遷址而淪落為普通一鎮的。自北宋至新中國成立之初約1400年間,城廂鎮一直是金堂縣縣城,1950年10月,金堂縣縣治遷址趙鎮,從此失去了縣治地位,1981年1月,城廂鎮又從金堂縣劃歸青白江區。

追尋往日榮光:探訪成都郊區三個失去了縣城地位的小鎮

金堂縣縣政府舊址

  來城廂鎮,不得不去西街走一趟。這條街是原城廂鎮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之一,是唯一一條還保存著歷史風貌的街道,兩側仍保留著老式的穿鬥式結構房屋,地面鋪設著青石板,店鋪也是傳統的長條木板門,顯得古風猶存。街上還有一座原金堂縣縣衙大門,算是城廂鎮歷史地位的象徵。可惜城廂鎮的老街也只剩下了西街這一條,其餘街道也早就在城市建設中被改成了千篇一律的瀝青路面和瓷磚小樓。

追尋往日榮光:探訪成都郊區三個失去了縣城地位的小鎮

古風猶存的西街

  不過,城廂鎮的老建築仍然保留下來了不少,陳氏宗祠、繡川書院、文廟、武廟、明教寺覺皇殿、三清觀、壽佛寺、彭大將軍專祠、鄧公樓等老建築星羅棋佈地分散在鎮上,展示著這裡厚重的歷史底蘊,論文物古蹟保留之多,城廂鎮在成都郊區這些古鎮裡,算得上是佼佼者。

追尋往日榮光:探訪成都郊區三個失去了縣城地位的小鎮

壽佛寺

追尋往日榮光:探訪成都郊區三個失去了縣城地位的小鎮

三清觀

  城廂鎮作為千年縣治,自然也有不少歷史名人誕生或寓居於此。但城廂現屬青白江區,很多曾經在此生活過的名人籍貫卻寫的是金堂縣,對外宣傳時不免有些尷尬。在城廂鎮留下最深刻印記的名人,當屬辛亥革命義士彭家珍。鎮中心以他命名的家珍公園,由明正統年間僧人文雄開鑿的“金剛池”改建而來,是當地最為熱鬧的所在,公園裡還建有彭大將軍專祠和紀念碑。

追尋往日榮光:探訪成都郊區三個失去了縣城地位的小鎮

彭家珍紀念碑

  在辛亥革命風潮裡,彭家珍其實只是一個小人物,但他卻以一人之力,推動了歷史的進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此時,革命軍與袁世凱麾下的北洋軍仍處於對峙之中,其實雙方都有意讓滿清政府下臺。滿清政府雖不甘心就此倒臺,但滿清皇族多是顢頇庸碌之輩,此時既無可用之兵,也無可用之人,已處於山窮水盡之地。唯一一個算是堪用之才的,就是曾任禁衛軍統領的良弼。正是在以良弼為首的“宗社黨”負隅頑抗之下,滿清皇室才遲遲下不了退位的決心。

  為掃除革命阻礙,彭家珍捨身暗殺良弼,於1912年1月26日深夜暗藏炸彈將良弼炸成重傷,兩天後傷重不治,而彭家珍也當場殉難。彭家珍之義舉,使局面頓然改觀,從此清皇族再無人敢公開反對共和,僅僅十餘天后,清皇朝便頒佈退位詔書。雖說就算沒有彭家珍刺殺一事,在歷史大勢下,滿清皇室也遲早會倒臺,但彭家珍確實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所以孫中山高度評價彭家珍:“誅除大憝以收統一速效之功”,還並批准為其修建專祠——也就是現在家珍公園裡的彭大將軍專祠,祠外還建有彭家珍紀念碑。

  彭家珍曾在《絕命書》中寫道:“共和成,雖死亦榮。共和不成,雖生亦辱。與其生受辱,不如死得榮。” 彭家珍的人生雖然定格在24歲那年,但在百餘年後,仍然能被家鄉人民所紀念所尊敬,他的這句絕命之詞,總算是實現了。

追尋往日榮光:探訪成都郊區三個失去了縣城地位的小鎮

彭家珍紀念堂,其中“收功彈丸”為孫中山先生手書

  城廂鎮還有一位土生土長的文化名人——著名詩人、學者流沙河,世人只知他是金堂人,卻少有人知流沙河出生、成長於城廂鎮餘家大院,被劃為“右派”後還在城廂鎮北街木器社當了十餘年工人。無論是他的《故園別》《故園九詠》,還是入選中學語文教科書的《就是那一隻蟋蟀》,都與城廂鎮這個“故園”,有著脫不開的聯繫。

  彭家珍與流沙河,這一文一武兩位歷史名人,正是城廂鎮兩顆最璀璨的星。

追尋往日榮光:探訪成都郊區三個失去了縣城地位的小鎮

古樸的城廂中學校門,校名為流沙河題寫

  當下,城廂鎮正在打造“天府文化古鎮”,武廟、明教寺、繡川書院等古建築都在修繕中,不知現在略顯落寞的城廂鎮,能否在幾年後涅槃重生,重新吸引遊人的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