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林氏三秀園”品味大屋傳奇故事

探訪“林氏三秀園”品味大屋傳奇故事

  談起鎮隆,不但山青水秀,自然景點眾多,而且有歷史、有內涵的人文景觀也不少。位於鎮隆荔枝村的“林氏三秀園”,一座青磚灰瓦大屋,外加一座三層中西合璧的碉樓,就是一處保存得較為完整的大型老建築。

  沒去之前,村中的老伯說:“其中一座三層中西合璧的碉樓,集居住、防禦、觀賞於一體,在粵西可謂獨一無二!”此言引發記者好奇之心,隨即前往一作探訪。今天,讓我們走進這座有著79年曆史的民國時期老建築,去了解一下她背後的歷史文化故事。


探訪“林氏三秀園”品味大屋傳奇故事

皇家宮殿式四進平房氣勢恢宏

記者來到鎮隆荔枝村,在荔枝三村戲臺旁邊,看到了一片偌大的老建築,外面是青磚砌就、裝點綠瓷瓶花欄的圍牆,裡面則是青磚灰瓦大屋,以及白牆平頂樓房,這就是“林氏三秀園”。南側圍牆中間開有一個圓頂門,門牆上掛著一塊牌子,上寫“信宜市文物保護單位 林氏三秀園 信宜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九日立”等字樣。

  居住在林氏三秀園內的70多歲五保老人林興芳見有人來訪,忙熱情迎上前,邊帶領記者參觀大屋邊滔滔不絕地介紹相關情況。據林老伯介紹,當地村民習慣把“林氏三秀園”稱為“林秀奇大屋”,該大屋為村中達官林秀奇於1937年所建,總佔地面積約18畝,現尚存建築佔地面積還有約11畝。大屋的主體是青磚灰瓦平房,坐西向東,與當時的大戶大宅 “三進”格局有個最大的不同,就是多了這最前面的一進。這座平房共分四進,其中靠裡面的三進分別為林秀奇及其兩個哥哥林秀鬱、林秀思共3家人居住,最外面的一進則為家人與親朋戚友及賓客飲茶、聊天、娛樂、休息的場所。

沿著石米鋪砌的路面走進去,迎面就是四進大屋中第一進的正門,門前有兩條圓柱,柱底為石基座,柱身為特別的圓弧形青磚砌成,柱頂上的簷梁為水泥鋼筋搗制;大門門框為一副石門框,與門檻一起同為一個整體,上面雕著花草動物等精美圖案,令人歎絕。

記者在屋內屋外轉了一圈,但見庭院深深,廊道縱橫,廳寬房闊,地平瓦整。四壁全是青磚砌成,開有方窗、圓頂窗或花格子窗,窗柱多為鐵柱;屋頂為直枋灰瓦鋪就,重簷翹角,並開有玻璃天窗,光線明亮;地面鋪著方磚或水泥石米,還配置有下水道及金錢狀沙井蓋,令人稱奇。每進之間有並排一廳六房,左右互相對稱,每進之間設有一天井,天井左右有小陽臺。正屋左邊是一排廚房,右邊是花園,花園外圍是一長溜廁所。站在小洋樓樓頂俯瞰大屋,連綿的青色屋頂就像一排排的皇家宮殿,佈局嚴謹、氣勢恢宏。

  記者站立在林宅最前一進的客廳花窗後面,彷彿眼前晃過多年前這裡賓客雲集的種種奢華場景。看守大屋的老伯告訴我,這棟大屋的與其他大戶的大屋的不同之處,就是這多出的一進用於接待親友、賓客。


探訪“林氏三秀園”品味大屋傳奇故事

中西合璧宜居宜守的“碉樓”

在大宅的東北角,屹立著一座三層高的小洋樓,遠遠看去,形似堡壘,沉實穩重;近前細看,又似碉樓,易守難攻。皆因其根基為水泥混凝土建成,高1米多,呈三角形,堅固無比,牆體也是青磚水泥砌就,表面抹了灰漿,厚且堅硬。一樓四周牆體開設有橫窗,內裝鐵窗柱。

沿樓梯往上走,又是另一番景緻。二、三樓四周牆體則開設有豎窗。西式的水泥臺階、拱形門面、瓷磚地板、水泥天面、石制扶手;中式的紅木門框、推拉門閘、灰漿牆壁、印花飾牆、雕花廊道、花格圍欄,可謂中西合璧,渾然一體,相見益彰。林老伯說:“這些扶手都是人工打磨的,扶手條形柱裡還有四根鋼筋呢,十分堅固!”果然,記者看到,一處外層水泥脫落的扶手露出部分鐵柱。

而更令人稱奇的是,在二、三樓都凸出有一米多寬的飄臺,飄臺邊沿砌有一米多高的護牆,如城牆一般。飄臺地板及護牆牆體上,每隔幾米就開設有一個窄長的槍眼,可擊打遠處之敵及攻到樓下的來犯者。在飄臺地板及護牆上的槍眼,呈長條形,可供槍支靈活移動,且槍眼內寬外窄,看出去容易看進來難,安全係數頗高,更有一點,地板處向下的槍眼還可作排水口用,一舉兩得。

探訪“林氏三秀園”品味大屋傳奇故事

“林秀奇大屋”的傳奇故事

據林老伯稱,林秀奇的父輩本是當地的一個富戶,但並非大富大貴人家。小時候,有一次林秀奇到鎮隆上學,途中坐下乘涼時,他就對同伴說,將來發達了,要在此建一座涼亭,供過往行人歇腳、乘涼、避雨;在村中建一座大屋,供家人居住。

  後來,林秀奇改名為林時清,到廣州應考,投筆從戎,當上高官,歷任營長、團長、軍部副官處處長、師參謀長、廣州憲兵司令、廣東省憲兵中將司令、廣東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林秀奇不忘記兒時的願望,果然回到家鄉,在當年歇腳乘涼之處建起了一座涼亭,並不時煮上一些粥供過往行人免費食用;又在村中購置及與人兌換了10多畝土地,選好宅基地,再請來建築專家、能工巧匠設計施工,很快就建成了這座規模宏大的大屋。期間,為了建造一座宜於居住又宜於防守的樓房,林秀奇曾到國外考察過不少洋樓,也觀察過國內的一些碉堡,便建起了現在中西合璧的碉樓。為了使碉樓建得堅固、美觀,林秀奇花錢從國外購置水泥、鋼筋、瓷磚等建築材料,經過水陸運輸,最後沿鑑江河道運抵達家鄉鎮隆供建樓用。

  林時清曾與“南天王”陳濟棠同時考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步兵科),一起度過了難忘的青春歲月。因為跟陳濟棠關係緻密,他的人生也充滿了傳奇。無論陳濟棠選擇革命,還是武裝政變後主政廣東、圍剿中共時秘密為紅軍讓路,直至發動“兩廣事變”後的政治末路,林時清都一直追隨左右。直到陳濟棠沒有選擇地去了臺灣,林時清才歸隱田園,最後在命運的安排下舉家遷往遙遠的異國他鄉。

  儘管“林時清”這個名字曾經紅極一時,但是信宜的父老鄉親還是喜歡稱呼他為“林秀奇”,並且將林秀奇這個名字與他兩個哥哥的名字:林秀鬱、林秀思一起記得更牢固。以致於好多年以後,當林秀奇在1937年建起的豪宅連一點兒人氣都找不到的時候,當地政府還特地將他的舊居命名為“林氏三秀園”予以保護。


昔日大屋已成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留意到,四進大屋的正門上方,寫有“信宜縣荔枝小學”字樣,大屋內多個房間的牆上都增設有一面黑板;碉樓二樓的正門上方,則寫有“荔枝大隊”字樣,房內的牆壁也寫有“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等的標語。向林老伯一打聽,才知道該大屋已幾經變遷了。

林老伯說,抗戰時期,因大屋規模宏大,且外牆多為紅色,非常顯眼,為避免日軍飛機轟炸,殃及周邊群眾,當時的信宜縣長曾親自來到荔枝村,請求林秀奇將大屋外牆塗抹成了灰黑色。1948年,林秀奇遷往香港居住。1949年夏天,林秀奇曾捐獻黃金40兩給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支持人民革命事業。後來林秀奇舉家遷往南美洲厄瓜多爾經商,1966年病逝。而新中國成立後,該大屋曾先後變身“粵西黨校”、“信宜工農大學”等的校舍,後來又成了“信宜縣荔枝小學”;碉樓則成了“荔枝大隊”的大隊部,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才撤出。2011年,上級將這裡定為“信宜市文物保護單位”。而為了照顧他這個五保戶,也為了保護這兒的老建築,他便被安排住在碉樓中。

記者在大屋中,看到有部分房舍已經崩損,雜草、青苔滋生,呈年久失修之態,甚覺痛惜。林老伯也深有同感,他希望上級有關部門能對此大屋及碉堡加以修繕,妥善保護,把它作為一個旅遊景點,讓這老建築能煥發新光彩,為當地旅遊事業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