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營·利津莊科村的前塵往事

莊科村

莊科村隸屬於利津街道辦事處。村莊位於利津縣城東北2.5公里,黃河在村東南而折向東流入渤海。

■莊科村的變遷

莊科村原為古村,何時建村無從查考,據傳與利津建城時間基本一致。


山東東營·利津莊科村的前塵往事


莊科村的由來

據傳說莊科村文化人多,所以起名莊科,曾叫過莊家夾河,也曾有傳說叫崔家夾河,但無從考證。

莊科村位於利津縣城東北2.5公里處,村莊呈帶狀分佈,依偎在黃河大堤的臂彎裡盡享地利,是人才輩出的文化村。村莊緊靠黃河,新中國成立前洪水時常氾濫,多數住戶都住在黃河大壩上。

1953年黃河治理,村民由大壩撤下,集聚村名叫小辛莊。當時,有10余姓同居一村,人口高峰時達1000餘口人。

莊科村李姓佔多數,其他有崔、酆、王、張、趙、牛、朱、尹等姓。

古時曾有莊姓、安姓,現已無莊、安2姓。

莊科村全村面積3平方公里,有560餘口人可耕地面積600畝,主導產業以種植業為主,養殖、經商為輔。

村中曾在村東北角建有泰山廟一處,廟廢今僅存廟灣。

村東曾建有土地廟,村西有關帝廟,後改建大學堂,早無存跡。

清朝末年,村裡有個叫李成祥的財主,他變賣了30畝田地,在村裡辦起了私塾,聘請了教書先生。後來,一直髮展到村辦學堂,利津城解放後建立了莊科完小。當時附近20多個村的孩子都曾在莊科完小就讀,莊科村70多歲的老人就有六成上過學。莊科學校歷史比較長久,自恢復高考以來,考出了130位大中專畢業生,20世紀80年代後期學校才被合併。


山東東營·利津莊科村的前塵往事


2020年莊科社區

莊科社區建設

利津街道莊科社區一溜夾河13個村落,緊緊地依偎在黃河的臂膀裡,黃河大堤擁抱著這13個村的1476戶居民。多年來,土地受懸河侵淫逐漸鹼化,村民多以種植水稻為主,人均可耕面積只有0.8畝,這裡池塘多、蘆葦多、鹽鹼地多,每到雨季道路泥濘,行走困難。雖然鋪上了柏油路,但隨著車輛的增多,連泥帶水覆蓋路面,長時間的浸透造成路面坑窪不平,大大增加了修路成本。

2013年以來,利津街道抓住全市生態農業旅遊開發機遇,圍繞溼地建設,在莊科以北、永辛路以南規劃建設溼地公園,繪就了社區建設藍圖,打造富有江南特色的城鎮化建設品牌。

莊科社區本著“先建後拆”的原則,動員村民集中居住,改善居住環境,提升生活質量。投資建設中心幼兒園、老年公寓、街道衛生院,村民安置房,市場運作多層住宅建設,以多層、低層為主,配套集貿市。

2013年以來,總投資1.6億元,安置居民276戶。首期工程完工後,小劉夾河村及周圍各村90戶人家已搬入“荷香苑”居住騰出土地60多畝。

莊科社區的13個夾河村素有“黃河水稻之鄉”的美稱莊科社區圍繞水系大做文章,完成了循環水系的貫通,種植了蓮藕、水稻、果蔬、蔬菜大棚等,開發建設了宗家夾河蔬菜大棚、綦家夾河的葡萄、水蜜桃。以莊科社區為龍頭,沿黃河開發了生態觀光旅遊項目,集水稻種植、瓜果蔬菜採摘、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為一體,形成了森林氧吧、綠色採摘、農家樂、臨河觀瀾、綠色長廊、湖光山影、綠樹成蔭的沿黃經濟帶。

■著名文學評論家李長之


山東東營·利津莊科村的前塵往事

李長之


李長之(1910—1978),原名李長治、李長植,筆名何逢、方稜、稜振、張芝、梁直,

利津縣城區莊科村人

清華大學畢業,是中國著名的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

重要的著作有《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迎中國的文藝復興》《苦霧集》《夢雨集》等。新中國成立後一直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著有《陶淵明傳論》《中國文學史略稿》《李白》等。

李長之不僅在中國文壇上享有盛名,而且在國際漢學界也頗有影響。他撰著的《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孔子的故事》《陶淵明傳論》等先後被譯為日文。日本河出中局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字典》、東京堂出版的《世界文藝辭典》,都收有他的條目。

李長之晚年身殘多病,仍積極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1978年12月13日病逝於北京,終年68歲。

■中共宣傳新聞戰線傑出組織者和活動家李竹如


山東東營·利津莊科村的前塵往事

李竹如


李竹如(1905—1942),原名李貽萼,字世華,又名一凡,利津縣城區莊科村人。南京中央大學肄業。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05年1月5日,李竹如出生于山東布政使司濟南道武定府利津縣莊科村一個家道中落的書香門第。其曾祖父李景奎,先儒後商,使李家成為富裕之家。他有兩個兒子,李兆祥和李兆瑞。

李竹如的祖父李兆祥,精通經史,擅寫文章,在縣學、府學的考試中屢次名列前茅,在科舉道路上卻終未遂願,別人都為他感到惋惜,他本人則把功名富貴看作浮雲。

李竹如的父親李其達,生於清光緒二年(1876)天資穎敏,性情篤厚,少年即工於書法,後習文章詩賦,24歲時以優異成績考中廩生(秀才中的第一等),每年獲得官府供應的白銀津貼,在1902年鄉試中未能考中舉人,親朋好友都認為他能成大器,不料28歲就遭橫禍而死。李竹如是個遺腹子,其父死後四個月才出生,由母親趙氏撫養長大。

他的家在黃河邊上,常受河水氾濫之害,家道中落。孤兒寡母又常受欺壓,李竹如的求學之路頗為崎嶇,因而深感社會黑暗之不平。13歲之前,李竹如在莊科村裡讀私塾和初級小學。

1942年11月2日,李竹如在沂水縣對崮峪反“掃蕩”突圍時壯烈犧牲。年僅37歲。

1943年5月4日,山東各界舉行了追悼大會。《大眾日報》頭版以半版篇幅發表了中共山東分局書記朱瑞的《紀念李竹如同志,開展山東民主文化工作》的悼文。延安《解放日報》也在頭版刊載了追悼大會的消息。李竹如故鄉父老,為失去這樣一個優秀的兒子而悲痛。為了緬懷他,中共利津縣委、利津縣人民政府為李竹如烈士建立了墓碑,雕制了塑像。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帥專門為墓碑書寫了碑名,並題詞讚頌“李竹如同志是我黨宣傳新聞戰線上一位傑出的組織者和活動家”。

我國著名苧麻纖維化學專家酆雲鶴


山東東營·利津莊科村的前塵往事

酆雲鶴


酆雲鶴(1899-1988)

1899年1月27日出生於利津縣莊科村一戶貧寒之家。

是我國著名苧麻纖維化學專家,也是我國第一位獲得化工博士學位的女性。

中國民主建國會創始人之一。

1988年12月14日,89歲孑然一身的酆雲鶴病逝於廣州。在她生前,每當有人問及她子女酆雲鶴的情況,她總是樂呵呵地伸出五個指頭說:“我有一個兒子,四個孫子。”在她的心目中苧麻是她的“兒子”,黃麻、白麻、大麻和胡麻就是她的“孫子”。

打成“右派”後又被授予少將的李維民

李維民是莊科村人,曾用名李季,李竹如烈士的長子,大學學歷,中共黨員。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史部原副部長、部黨委副書記。

1933年10月生於父(李竹如)母(季華)任教和從事地下革命活動的山東平原第五鄉村師範。

李維民於1988年發起創辦《中國人物年鑑》,兼任主編。

1994年在軍事科學院離休後,繼續擔任《中國人物年鑑》主編,並曾任中華名人協會副秘書長中國年鑑研究會副會長。

2001年起任北京志鑑書刊研究院院長。

1988年調至軍事科學院軍史部直至離休。

1990年,李維民被授予少將軍銜,他笑著說:“我是中國唯一一位被打成‘右派’後,又被授予少將軍銜的人。”


山東東營·利津莊科村的前塵往事

李維民(左)將主編的《山東抗日根據地歷史資料叢書》贈送給臨沂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