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給父母錢,卻不願回去看他們?洞察原生家庭裡被壓抑的憤怒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我願意給父母錢花,卻不願意回家看他們呢?

你看,這是一個矛盾的情感,你對他們又愛又恨,又心疼又憤怒。

在我臨床的諮詢裡,很多人提到他們的原生家庭,都有這個衝突的感覺。

這裡面特別難的是表達憤怒。人們不會直接向周圍的人或者事表達她們的攻擊性,這個攻擊性,小到一點點的失望,大到強烈的憤怒,都難以表達。

比如,一個妻子對於丈夫總是不管孩子感到不滿意,她既不能表達,又不能自己做出調整,情緒一直壓抑,整個就是一個無能為力的感覺。

為什麼不能表達自己的失望,自己的憤怒?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害怕這個情緒。這個恐懼令他非常不安,在他感受到這些情緒的時候,同時感覺到了敵意。

大家記得前面一章,我都在談全能自戀對一個人心理發展的影響。全能自戀滿足的時候,嬰兒得到我能的感覺。很多小嬰兒經過了半年的呼風喚雨的生活之後,開始呈現不同的狀態,被滿足的嬰兒開始有空間和能力進入分化階段。一些小嬰兒,在本應被全然滿足的階段,沒有得到足夠好的滿足,會更早地經歷全能自戀的挫敗與暴怒。

比如,用哭聲免疫法訓練孩子的睡眠。孩子的哭聲,沒有換來母親的出現,關鍵是,哭了十分鐘,二十分鐘,甚至半個小時還是沒有人來安撫。孩子的全能自戀感受到的是,這個世界我控制不了。

一個不能讓他掌控的世界,對於小嬰兒來說,就是敵意的。

嬰兒藉助於母親的存在,來感知自己,感知世界。母親不在,嬰兒也感覺不到自己。

那麼,嬰兒會過早地啟動一個防禦,控制自己。所謂你不管他他就不哭了,其實是他已經很絕望了,不再那麼期待外在給予這個反應。相比起控制別人,控制自己會變得相對容易一些。

從照顧者的層面來看,這種方式如同拔苗助長,猛一看,都長高了。就像一些照顧者會說:你看,我說不管他,他就不哭了吧。但其實在臨床上,我注意到類似這樣過早聽話的孩子,到後面,容易遭遇抑鬱的困境。

就好像一匹馬,一直在跑,必須要求自己按照外界的要求不停地跑,跑到一定的時候,再也跑不動,甚至有的馬還暴斃了。

抑鬱的人,基本上都有過早的透支自己生命的感覺。就像銀行的信用卡,提前支取了,後面又沒有辦法及時補充上。最後,成了一個大黑洞。

我願給父母錢,卻不願回去看他們?洞察原生家庭裡被壓抑的憤怒

溫尼科特曾說,在好的環境中,攻擊性作為一種有用的能量整合進個體的人格之中,參與工作和遊戲。但在不好的環境中,攻擊性會變成暴力與破壞性。這是說,如果早期的養育環境比較好,攻擊性會轉化為遊戲的歷練、創造的力量,而在養育環境比較差的時候,攻擊性會轉變為暴力與破壞性。很多人抑鬱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在某些瞬間有那種想要破壞東西,破壞環境,甚至破壞自己的感覺。抑鬱的人內心的破壞性與外在的恐懼同時存在,所以,外面的人看來,他們好像並沒有過多的攻擊性,那是因為恐懼,攻擊性的能量轉了一圈之後又回到了自己身上。

如果一個小嬰兒被過早地喚醒內在意識,要求立即適應這個社會,那麼他的恐懼顯然大於其他的任何情感。因為這是生死存亡之大事。關係裡,恐懼,意味著某種隱含著的敵意。但是當你的生命被掌握在他人手上的時候,這些敵意都只能壓抑下來。

敵意並不能直接呈現在關係裡,至少不能被直接地感知到。因為敵意代表著危險。應對這種敵意的方式便是,開啟理想化防禦模式。

在關係裡,把對方理想化,跟把自己理想化是同時進行的。但理想化的同時,也是對對方的一種攻擊。最典型的就是要求完美,一件事情,一定要非常完美才能夠放過自己。要非常完美才能夠放過別人。

最常見的就是完美媽媽。對孩子凡事親力親為,不放過一個個細節,哪怕自己已經很累了,還是不停地付出。除了生活中的各種妥帖,孩子如果鬧情緒了,她作為一個完美媽媽,也一定要接住孩子所有的情緒,理解他陪伴他。

完美媽媽並不是無所求,她的付出是需要條件來交換的。她對孩子的要求也是完美的,比如,你要成為一個懂事,聽話,能夠理解我苦心的孩子。你要成績好,身體好,各種好。

要求完美的媽媽其實對孩子是有很多敵意的,我有一個個案,她就是這樣照顧孩子的。但孩子並沒有成為她想要的那個樣子。孩子經常對她很生氣,對她大吼大叫,她覺得自己已經接納孩子的情緒了呀,為什麼孩子竟然會這樣對待她?她非常的生氣憤怒,但是不能表達,漸漸就抑鬱了。

我跟這位來訪者做諮詢的過程裡,發現在早年,她很小的時候,她就已經很會照顧自己的爸爸媽媽,弟弟妹妹。但是,她的父母最偏愛的不是她,而是弟弟。她在整個成長裡,都不敢表達對這種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憤怒,反倒是會用自己的理想化防禦,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近乎全能的人,以此贏得父母的關注。顯然,她承擔了比她的年齡更重的擔子,過早地變成了小大人。

把自己變成完美的孩子,也伴隨著對父母的敵意。在長大後,這種敵意的表達方式有:寧願給父母錢,但是不願意回去看他們;爸爸媽媽一說話,就感覺在給自己提要求;總想逃離得遠遠的;對身邊所有提要求的人都感覺憤怒。

我那個個案,對待孩子就像對待她的父母一樣,對孩子所有的需求都滿足,同時也要求她的孩子變成一個理想的父母的樣子,對她很關注。顯然,這樣對待孩子,孩子感覺到的是敵意和恐懼。她沒有感覺到自己是真正地被媽媽所愛,而是成了一個工具。所以,當然對媽媽很生氣。當然也會攻擊這個關係,攻擊媽媽。比如,不按照她說的去做。

她的孩子和她的童年有所不同,因為,孩子畢竟還能向她大吼大叫。而在她的童年,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她壓抑得更加厲害。現在,她的孩子是在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她的憤怒和抗議。

這位母親,看到了孩子的憤怒,就像看到了自己當年的憤怒,她第一次明白,原來對別人的過高要求,對自己的過高要求,都是在表達這種憤怒。當那種隱藏著的敵意,慢慢浮現的時候,她說她感覺到了輕鬆。她其實也可以用不那麼破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甚至她還找到了更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敵意是指向恨的。

溫尼科特曾說,讓父母在孩子恨他們之前就先恨孩子。我想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作為父母,你完全可以去恨你的孩子而不必太過擔心,因為恨是我們人類的一種基本情感。每個父母都可能恨過自己的孩子。同時這就像是一種深深的安慰和理解,如果我們感覺到自己對孩子的恨,不必苛責自己。因為我們是人。我們不需要做的那麼完美。

這個來訪者,是在我這裡諮詢了三年半的一位女士,當我們諮詢結束的時候,她和孩子的關係與之前已經大為不同。這也是跟她不斷地面對自己有關。

她的孩子曾經在一次的作文裡面寫道:我的媽媽是一個勇敢的媽媽,她一直都在直面自己的黑暗,我為有這樣的媽媽而驕傲。

即便是曾經抑鬱,孤獨地長大,也仍然有新的機會重新成長。

我願給父母錢,卻不願回去看他們?洞察原生家庭裡被壓抑的憤怒

那麼我們來看一看,怎樣化解自己對他人的敵意?

敵意,意味著危險,因此化解敵意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自己安全。如果在你的生命裡,有人能夠讓你感覺到安全,建議你可以創建這樣的關係,在這樣的關係裡得到滋養,化解敵意。如果你找不到,我建議你找專業靠譜的諮詢師,這個關係也是安全的,很多敵意容易被化解。

其次,保持對自己的覺知。當在一個關係裡有衝突的時候,感受一下自己的情緒,思考一下,是不是其他時候也有這樣的感受,是什麼引發了這些感受?這些能夠幫助你對自己的敵意有更多的覺察。

再次,就是在現實裡確認,對方是不是真的需要你這樣對待呢?比如,你的孩子在戶外玩耍,你覺得她渴了,應該喝水,但是自家帶的水沒有了,你還回家拿水給孩子。孩子卻說,不要。你很生氣。認為自己辛辛苦苦回家拿水,孩子卻不接受你的好意。

現實確認就是:寶貝,你現在需要喝水嗎?如果他不需要,你就不需要去做這件事。

我們來看看這個背後的幻想:你很緊張的時候,是在擔心,如果你不拿水,你就不是好媽媽。你為自己要做好媽媽來付出,要求孩子必須配合。一旦不配合,你的敵意就竄出來:都是你,讓我這麼辛苦。但現實是:孩子並沒有讓你這麼辛苦。她只是想玩耍,現在沒有需要飲水。

最後,就是讓自己活得更快樂一些,多做一些放鬆的事情,無論是運動,聽歌,看電影,旅行,還是其他的方式,只要是你覺得能讓自己舒服的放鬆的,都有助於你對於敵意的化解。

這篇文章是我的新書《你的善良,也許只是軟弱》中的一篇。聚焦攻擊性,願我們都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