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中, 士兵為什麼放著大唐盛世不過, 非要跟著安祿山造反?

當時唐朝為了控制周圍的眾多少數民族,在邊境地區設置了很多藩鎮,藩鎮的統治者節都的權力是很大的!為了對抗和安撫強悍的少數民族,需要調動各個方面的力量,因此地方的行政,司法,稅收和軍事權力,基本上都掌握在節都使手中.

安史之亂中, 士兵為什麼放著大唐盛世不過, 非要跟著安祿山造反?


從安史亂軍的士兵構成來看, 既有少數民族人, 也有漢族人。如張通儒屯守在長安的10萬人中, 多數是奚人。 張獻誠所率的萬餘人多數是由漢族人組成的團練兵。 李庭望在東襲寧陵、襄邑時, 率領“ 蕃、漢二萬餘人” 。安祿山攻取河北後, “ 郡置防兵三千, 雜以胡兵鎮之” 。

安史之亂中, 士兵為什麼放著大唐盛世不過, 非要跟著安祿山造反?


“大唐盛世”中的軍人們到了安史之亂前後的時期,其社會地位與他們擁有的力量完全不匹配,我們不能否認大唐正統王朝具有的倫理號召力,但是,對於日益遊民化,社會地位越來越低賤的軍人群體而言,這個“盛世”只在需要他們出命打仗的時候把他們當做“人”看。

安史之亂中, 士兵為什麼放著大唐盛世不過, 非要跟著安祿山造反?


這一亂,大唐盛世就再也沒有回來,連中興都沒有實現,唐朝就滅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