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億票房的“小”爆款國產片,怎麼消失了?

有沒有發現,今年沒有出現《無名之輩》和《超時空同居》,好像中小成本逆襲上位,成為爆款的奇蹟消失了。”

別看今年內地電影市場出現了《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和我的祖國》以及《中國機長》這樣的大爆款,但好像突然失去了一些中小體量的爆款。

若不是幾部港片續命,今年中等體量的華語影片幾乎都要消失不見,一些進口片填補了大量3-10億的空間,不過令人驚喜的局面實在太少。

現象級的爆款更多需要檔期的配合,《少年的你》雖然突破了檔期限制,但也因未能進入更好的黃金檔而導致票房的縮水,風波不斷的《小小的願望》其命運就遠不及《少年的你》。

突然間,無論是業內外,大家都有一種強烈的願望和迫切的希望,再能有幾部《無名之輩》和《超時空同居》會有多好。

5-10億“小”爆款消失,

壓力會直接輻射影城

目前中國電影的觀眾的更迭換代速度其實挺快,但總體上進電影院觀影的影迷還是較為固定的群體,特別是有一些超高頻次的觀眾,他們的觀影頻次幾乎可以逼近歐美電影發達國家的頻次,他們最終的選擇往往會是一些中小爆款影片成功的關鍵。

十億二十億乃至更高體量的影片,普通片方連想都不敢想,這部分影片所調用的資源非常巨大,一旦能夠破圈,其票房前景不可估量。

大部分影片從投資角度來看,更多所期望的票房空間基本都在3-5億之間,當然如果能做到《無名之輩》和《超時空同居》更好。

最近幾年(2015-2018年)的一些中等體量爆款影片,他們能夠在非重點檔期提供給影城最有效率的觀眾來源,這裡拍sir總結了一些國產影片(不含春節檔)的一些中小爆款。(特別指出一些虧損和盈利狀況不佳的影片不在此列)

不難看出,在2015-16年,無論是市場情況良好還是出現“拐點”跡象,5-10億影片都是市場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比較容易收穫到好的口碑,和一些大片不同,他們反而是更親民和更容易讓更多普通觀眾接受。

有趣的是,2017年和今年類似,也沒有出現一些令人驚喜的中小爆款,此期間上映的《悟空傳》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不能算成功,“小而美”、現實主義和接地氣的影片沒能實現突破。

到了今年,《銀河補習班》是唯一一部票房在5-10億區間的真正意義國產片,像《白蛇:緣起》(4.5億)《最好的我們》(4.11億)《“大”人物》(3.78億)和《老師·好》(3.54億),口碑都不錯,票房也超過了業內外普遍的預期,票房也都在5億以內。

“僅靠一些進口片是不行的,特別是進口片目前下沉的壓力越來越大,他們的觀眾群體更多集中到一二線城市,能夠讓全國影城都在非大假期都吃飯的只能是一些優秀的中小體量影片。”

其實今年影城很大票房壓力和業績完成風險,都來源於非黃金檔期優質影片的匱乏,和影城朋友談及此事時,他表示雖然看起來有很多爆款,但問題在於落到每個月的業績考核對比,往往會出現一些因檔期和影片落位所產生的誤差。

對於影城而言,並不是所有影城都能抓到所有觀眾和所有影片的熱度,中小爆款對於更多影城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二三四線影城,優質國產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何消失?

觀眾成熟?市場波動?不善創新?

一個高層次的影迷相對於普通影迷的區別是什麼?可能對於影片的閱讀量和鑑賞能力是最重要的,針對於目前的內地電影市場,當觀眾被之前足夠多影片不斷的衝擊後,疲乏和厭倦心理是很普遍的現象。

真的很難判斷目前國內的觀眾是否真的成熟。但也必須承認,現在觀眾可選擇的影片和可發聲的渠道正變得特別順暢和方便。片子多了,大家的選擇就會謹慎;發聲渠道順暢,能夠被其他人影響和左右的情況會更多。

“我還是別看了,萬一是爛片呢。”

“XX都已經說是爛片,我還是別踩雷了。”

其實觀眾真正成熟的標誌,是對於一些類型片更好的接受能力,一些特定風格和特定題材的影片都有他較固定的觀眾群體,但目前我們的觀眾群體口味非常統一,沒有形成門類和派別的區分,這也使得一些影片極難在目前的輿論環境和市場狀態下有突破。

一個優質項目的孵化期通常要一年以上,今年所體現出中小爆款的匱乏,更多原因還是在於2017年市場的波動和去年行業因稅務問題而出現的部分停擺,這使得我們很多非重點項目難有實質的進步。

雖然項目數量沒少,但項目的參與度和資金獲得都要比往年更困難,更多資金會聚攏到大項目和重點影片之上,對於中小項目則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真空。

從客觀上來看,今年內地電影市場的題材並不少,以往罕見的“教育題材”相關影片迎來了比較集中的爆發,電影人和相關部門的切磋、交涉和溝通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從題材上來看,今年內地類型和品種其實夠豐厚了,問題在於,我們仍然還是在講老故事、在用老的方式去表現電影,一些影片也是在刻意去學習和臨摹成功的影片。

對於一些沒能到達5-10億體量影片來說,無論是故事和人物,包括其表達的價值觀並沒有突破,更多是某一單獨層面為影片贏得口碑,想有更大的突破明顯不足。

同樣像其他一些票房體量在兩三億徘徊的影片,影片的質量未必比往年票房四五億乃至更高的影片要差,但新鮮度不足,對於觀眾群體的判斷失誤和僅從個人出發,這也今年華語小爆款影片迷失的重要原因。

觀眾到底期待什麼樣的“小”爆款呢?

如何運作一箇中小級別的爆款,或者說,內地觀眾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中小級別爆款呢?

拿出二三億乃至更高的資金去衝擊爆款,目前的壓力不僅僅來源於市場的多變和觀眾口味的變化,更多還是要考慮到未來同競影片更多的不確定的性,好在事實也證明,臨時抱佛腳的倉促之作,市場的認知度已經越來越低。

那麼用三四千萬,加上推廣和營銷費用不到一億的資金,以更精細的打磨所製作的項目,其才是最有可能去衝擊和有潛在成為小爆款的希望。

▲《瘋狂的賽車》甯浩&黃渤合作的典範

通過資深電影人對新人的提攜,這也是目前國內逐步開始流行的趨勢,不過通過多個項目來看,這種方式未必都會取得像《我不是藥神》和《超時空同居》那樣的成功,我們其實更期盼的是類似《瘋狂的賽車》模式的再次成功。

2009年上映的《瘋狂的賽車》是甯浩第二部院線商業影片,一千萬的投資在十多年算得上內地商業電影對於新人導演極大的信任,但影片最終的回報是豐厚的,1.1億票房看起來不顯山不露水,但對比起今時今日,他就是一部很標準的中小體量爆款。

距離《瘋狂的賽車》上映已經過去十年,和今天的一些中小級別爆款相似,大體上這些成功的影片都是極具個人色彩,有著超強的個人符號印記,無論是導演個人、還是演員等,都會一兩個區別於常規影片、常規演員的特點。

▲《老炮兒》導演管虎和主演馮小剛都極具個性

我們很難想象《老炮兒》不是馮小剛主演,他還能收穫如此大的成功嗎?同樣,雷佳音和佟麗婭奇妙的CP感,也是《超時空同居》能夠獲得成功的關鍵,這些影片既有他充滿個性的一面,同時也擁有他對於普通觀眾共性吸引力的一面。

當然,像《唐探》通過第一部的成功試水,繼而完成自身的產業升級,是所有電影人期盼看見的,但並不是所有影片都具備這樣的實力和運氣,《情聖》和《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則更多依靠了演員的魅力征服觀眾。

個性只是一方面,他的表現也更多需要依託共性,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共情,只不過根據影片的類型和特點,他所能影響到的觀眾群體和受眾,會有不同的表現,能夠尋求到更多和挖掘到更深層次的觀眾,是中小爆款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距離2020年僅剩餘50天,從目前公佈的定檔片單來看,除了賀歲檔外,具備衝擊5-10億中小爆款的影片寥寥,進口片同樣在11月會佔有絕對的市場統治力,雖然依照目前趨勢,今年票房超過去年並不是難事,但缺乏批量的中小級別爆款也是今年最大的遺憾。

我們肯定是需要更多的《戰狼2》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甚至未來不排除國漫會定期成為年度票房的三甲,但我們也需要中小爆款作為影院端日常的口糧,保障大家在非假日的收支平衡,這是需要全行業和電影製作端,更多要從觀眾角度出發才可以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