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裡讓我印象最深的點是這個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這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用一生的經歷向我們證明的真理。

可是現實中,我們彷彿總是會遇到那些令人難以取捨,甚至別無選擇的時候。而往往這些選擇焦慮,都來自我們沒有意識到的“隱含假設”。

第一次讀到這個概念是在採銅的《精進》裡,面對案例中的糾結又焦慮的人,我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精進》裡讓我印象最深的點是這個

那麼“隱含假設”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舉個栗子:小白菜是一個職場白領,每天出入高級寫字樓,拿著不錯的工資。可是已經結婚兩年的她,也想早點要一個小寶寶,體會為人父母的快樂。繼續為了職場奮鬥,還是迴歸家庭?這個問題困擾了小白菜很久,一度非常的焦慮。

其實,小白菜的隱含假設就是,大部分職場女性在生育之後,回到職場也不會有更好的發展了,甚至一部分連重返職場都困難重重。

可事實卻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種類越來越多,而且職場寶媽也開始被更多的企業接受,甚至很多人為了有更多的自由、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開始創業,或者繼續深造學習。

而且,關於擇業,要更多的考慮長久發展,而一個人能夠長久發展的領域,一定是其價值觀與特長相結合的,如果一個人有持續的熱情和長久的積累,只會越來越值錢,反而絕不會被淘汰。

《精進》裡讓我印象最深的點是這個

小白菜真正需要做的,是要對自己有更深刻的瞭解,明白自己當前階段最想要的是什麼,自己在職場最終追求的又是什麼。拋開選擇的焦慮,去尋求可以實現自己價值,又能平衡生活的第三選擇。是的,任何情況下,我們永遠都有選擇的自由。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隱含假設”是在做選擇,或者做判斷時,大腦中預先設置的一種看法或觀念。而這些看法和觀念,來自我們或他人以往的個體經驗。尤其是這些看法曾經發揮過作用的時候,我們會更加對此深信不疑,有時候都意識不到它才是我們陷入焦慮的真正原因,甚至讓自己畫地為牢。

比如,小蘿蔔在學校裡成績不好,除了體育成績及格之外,其他科目均亮了紅燈。

看到這個消息,做老師的A,可能會想這個孩子一定是調皮鬼、智商很可能也低下,還好沒給我遇到;教育改革者B,可能會想也許他所在的地方教育資源匱乏,導致他對於學習沒有丁點的興趣;

社會工作者C,可能會想也許他的家庭發生了什麼變故,導致他沒有精力放在學習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往經驗,這些經驗在很多時候可能會幫助我們,但很多時候我們的偏見和自身的限制也來源於此。

《精進》裡讓我印象最深的點是這個

其實,“隱含假設”在生活中很難避免,因為它基於一種思維錯誤----“確認偏誤”

這個現象在《清醒思考的藝術》中,是這麼描述的:“確認偏誤”是所有思維錯誤之父,因為它傾向於讓信息與我們現有的理論、世界觀和信念相兼容。換句話說:我們會主動過濾掉和現有觀點相矛盾的信息。是的,“確認偏誤”甚至會讓我們甘願做把頭埋在沙子裡的鴕鳥,也不願主動思考並面對現實。

一旦我們過於相信某個觀點,或者結論,我們會自動過濾掉那些與之不同的信息,同時,看到支持的理論,反而會繼續強化它。

可是我們仍要努力,儘量避免掉入“隱含假設”的陷阱。採銅在《精進》中,教給了我們一個方法。

“當我們在人生中遇到某個無法擺脫的僵局時,先不妨試試這三步:

1.找出潛意識中的隱含假設;

2.識別隱含假設中的不合理性,進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靈活的思維框架,在此基礎上思考“可能選項”並進行嘗試。”

《精進》裡讓我印象最深的點是這個

在小白菜的例子中,她應該停止焦慮,先找出自己的隱含假設:

1.生孩子與在職場奮鬥是矛盾的,二者不可兼得。

2.繼續努力工作會導致自己沒有更多的精力來照顧寶寶,無法做一個好媽媽。

不難看出,這兩個觀點都太絕對,而且都是從別人的經驗裡聽來看來的,卻沒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

其實,在加入個人自身的因素後,任何假設都可以校正出新的可能,從而擺脫“隱含假設”造成的選擇焦慮,得出符合個人情況的合理決策。

《精進》裡讓我印象最深的點是這個

生涯規劃師趙昂在《洞見》裡說,人與人的區別只有認知差異。先進的認知,可以幫助我們不斷的進步,認識世界;但落後的、有限制的認知卻可能會導致“認知偏誤”和“隱含假設”帶來的人生困境。

所以,想擺脫“隱含假設”除了在難以抉擇時不斷修正自己的思維框架。平時,也要多多學習與思考,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認知能力,更新大腦的操作系統。

不要因為認知限制,一次次失去我們一直具有的----選擇的自由。

《精進》裡讓我印象最深的點是這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