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常服比官員還樸素!“黃”袍,到底什麼時候穿?

回想小時候看過的宮廷劇,大抵是以唐代與清代宮廷為主流。前幾年由於清朝穿越小說盛行,在作者們充滿夢想的筆下,“數字軍團”競相爭妍,各有各的萬千魅力,令人感嘆“康熙皇子幾多嬌,引無數穿越女盡折腰”。

著名的清穿小說後來紛紛拍成電視劇,讀者大概還能想起那段“不管怎麼轉檯,都有四爺等著你”的盛況吧,比如這幾年如收視火熱的《甄嬛傳》。在不斷重播的清宮劇轟炸下,相信大家可以輕易在腦海中浮現清代皇帝與后妃的形象。問題是,這樣的形象真實嗎?

皇帝常服比官員還樸素!“黃”袍,到底什麼時候穿?

清朝皇帝的畫像

01、其實,皇帝平時不穿明黃色衣服

對於我等平凡看戲群眾而言,其實劇情扣人心絃、演員好看有演技、佈景服裝夠漂亮,大概滿意度就有八九成了。然而製片方往往不滿足於此,彷彿不誇耀一番“服裝耗費巨資”、“歷史考究嚴謹”、“專家指導”就對不起社會大眾似的。

聽了這樣的廣告詞,大眾不得不相信歷史上清代女子個個滿身錦繡,頂著巨大牌坊式的旗頭;皇帝總是穿得一身黃燦燦,從外面的龍袍到貼身龍內衣龍內褲都是明黃帶龍紋的,這就是帝王風範吶!

皇帝常服比官員還樸素!“黃”袍,到底什麼時候穿?

清代皇帝的“黃袍”朝服

在這種刻板印象下,就算有歷史學家指出,清朝皇帝平時基本不穿明黃色的衣服,大都是穿藍、青、絳等彩度很低的純色暗花袍子,外罩接近黑色的石青褂子。別說製片方不會採納,觀眾也不能接受:都說古代階級森嚴,怎麼可能皇帝跟臣子穿得差不多,皇后跟宮女穿的也沒什麼差呀?更重要的是,髮型和衣服款式顏色都一個樣,哪裡分得出誰是誰啊……

說到底,戲劇有其突出角色身份特徵、及畫面豐富美觀的需求,服裝強調“戲劇性”,沒法像紀錄片或歷史普及節目追求真實效果。所以看戲時,還是秉持著“其實故事本來就是故事”的平常心,不必想著“從某某劇裡學歷史”,好好享受故事本身吧。

但話說回來,讀者想必也會困惑了:假使清朝皇帝其實很少穿明黃色的衣服,那明黃色的皇帝服飾,到底在什麼時候穿啊?

皇帝常服比官員還樸素!“黃”袍,到底什麼時候穿?

清代皇帝的常服

印象中的清代皇帝,大概是頭戴紅色調為主的帽子,身穿有披肩的明黃色長袍,上面很多龍——也就是清代皇帝畫像的造型。這一身服飾稱為“朝服”,不過不是普通上朝時穿,而是重大典禮和祭祀時才穿的特殊大禮服。

一般而言,皇帝一年裡穿朝服的機會不超過廿次,而且大半都是為了舉行祭祀而穿著。冬季朝服在邊緣與下襬鑲貂皮,搭配鑲有皮草、綴以朱緯和三層東珠冠頂的冬朝冠;夏朝服則是鑲織金邊,以玉草或藤、竹絲織成的夏朝冠除了朱緯和東珠冠頂外,還在正前飾金佛,正後綴舍林,在清宮劇裡出鏡率相當高。

就款式而言,朝服不愧其特殊大禮服的地位,跟其他服飾的構造有很大差異:它是一件超低腰連衣裙——上身部分長及大腿,胸前與兩肩有正龍、行龍、江水海崖等紋樣組成柿蒂型的大型紋飾,下緣織龍紋如腰帶狀。下裳部分狀如百褶裙,有團龍、行龍、八寶平水等紋飾。此外,雖然清朝並沒有使用傳統的冕服,還是將“十二章紋”放進皇帝朝服裡,以此象徵皇帝的特殊地位。

皇帝常服比官員還樸素!“黃”袍,到底什麼時候穿?

黃、紅、藍色朝服

02、黃、紅、藍色朝袍各依不同祭祀場合

雖然畫像上皇帝總是單穿明黃色的朝袍,但朝袍其實有許多種不同顏色,搭配不同的祭祀場合,如祭朝日用紅色,祭夕月時穿月白(即淺藍色),祈谷、祭雩(雨)時用藍色,這些顏色特殊的朝袍因為專用於祭祀,也稱為祭服。

而且,著朝袍時往往要搭配外褂,在隆冬十一月至次年元宵間,皇帝要主持如祭天大典或元旦大朝等隆重儀式時,朝袍外搭配以黑狐皮的端罩(其實就是黑狐皮草大衣,也有紫貂款),其他日子裡穿朝袍則外罩石青色四團龍紋的袞服,在端罩或袞服的遮蓋下,朝袍的顏色並不顯眼。

皇帝常服比官員還樸素!“黃”袍,到底什麼時候穿?

清帝黑狐皮端罩

另一種明黃色的皇帝服飾,是皇帝的“吉服”,也就是一般說的龍袍。不僅皇帝有吉服,后妃、親王、臣工也有吉服,不過在清朝時,只有皇帝、太后、皇后等少數人的吉服袍能稱為龍袍。

即使親王、皇子的吉服袍上的花紋怎麼看都像五隻指爪的龍,那也只能稱為“五爪蟒紋”與“蟒袍”。

關於吉服的概念,其實在明代就已經出現,但是到了清朝才明確列入禮儀制度裡,其隆重程度遜於朝服,但禮儀級別還是很高,用於祭祀、重要節慶等場合,不是每天穿著到處晃的便服。

皇帝常服比官員還樸素!“黃”袍,到底什麼時候穿?

明黃緞繡五彩雲金龍十二章紋夾吉服

舉例來說,咸豐四年《穿戴檔》裡,記錄了咸豐皇帝的服飾替換,展示出朝服與吉服的使用時機:

正月初一日元旦令節。上戴黑狐皮緞臺朝冠,穿黃緙絲面白狐膁接青白膁朝袍、黃面黑狐皮芝麻花朝端罩,戴東珠朝珠系自鳴鐘,束金鑲珠松石四塊瓦圓朝帶,穿藍緞氈䩷狼皮裡皂靴。至寅子桌、團圓桌前拈香畢……

卯時三刻,至壽康宮康慈皇貴太妃母前遞如意,行禮畢,……朝冠、朝袍、端罩、朝帶、藍皂靴下來,換帶大毛貂尾緞臺蒼龍教子正珠珠頂冠,穿黃緙絲黑狐膁金龍袍、黃面黑狐皮芝麻花褂,戴正珠朝珠系內殿,束金鑲紅藍寶石線紐帶掛帶挎,穿青緞氈䩷羊皮裡皂靴畢,上同皇后等位看戲。

皇帝常服比官員還樸素!“黃”袍,到底什麼時候穿?

藍色地緙絲金龍雲蝠吉服

簡單來說,皇帝在元旦一早,穿戴了整套朝服(包含朝珠、朝帶等配件),禮拜天地、神佛、祖先、長輩後,先到太和殿受群臣朝賀,再至幹清宮接受后妃與家眷等的行禮,禮儀結束後就把朝服換下(穿著時間不超過四個時辰),改穿全套吉服,以慶祝元旦。

由於年節裡活動多,所以穿吉服的機會也略多一些。平時的穿著狀況通常類似下面的記錄:

正月二十日。上戴小毛本色貂皮緞臺冠,穿藍江綢面青白膁袍、貂皮黃面褂,戴菩提朝珠系內殿,束金鑲紅藍寶石線鈕帶,穿青緞氈裡皂靴。辦事後,朝珠下來。戌時二刻,袍子、褂子下來,換藍緙絲二色金面青白膁金龍袍、石青緙絲面黑狐膁金龍褂,戴菩提朝珠系內殿,至明殿拜斗畢,還後殿,朝珠下來。

皇帝常服比官員還樸素!“黃”袍,到底什麼時候穿?

清代皇帝辦公佩戴朝珠

皇帝穿著襯毛皮的藍綢常服袍與貂皮褂子,佩戴著朝珠處理政務,公務結束後收起朝珠,感覺挺像現代白領一下班就拆領帶。等晚上要拜斗(對星宿的祭祀)時才再換上吉服袍褂,拜完也差不多該換衣服就寢啦。

從上面的記載裡,可以看出吉服也要搭配石青色的外褂(即袞服,可搭配朝服與吉服,有時還用來配常服,隆冬時也配皮草外褂),通常不單穿。而且皇帝吉服並不只有明黃色,藍色也不少,還有醬色、駝色等底色,由於吉服上織金彩繡十分華麗,也稱為“花衣”。

皇帝常服比官員還樸素!“黃”袍,到底什麼時候穿?

石青色袞服

在皇帝的吉服上,同樣也有著傳統的十二章紋,不過圖樣較小並不顯眼。大家第一時間注意到的是龍袍前胸、後背與兩肩各有一條正金龍,前後下襬左右和裡襟各有一條行金龍,共有九條五爪金龍在無數雲朵裡飛舞,而且從正面與背後看都是五龍,以合“九五之尊”。

除此之外,吉服下襬有著“八寶立水”的花樣——海水江崖間點綴著珊瑚、方勝、書卷等八寶紋,海水波浪底下是斜向的長條花紋,稱為“水腳”。早期的水腳很短,彎曲如水波,越到後期越長越直。到了晚清,水腳已經佔了整件衣服大概四分之一的長度,筆直如尺畫。這種裝飾手法,在今天京劇裡的官服裡還可以看到。

皇帝常服比官員還樸素!“黃”袍,到底什麼時候穿?

常服:與行服差不多,即為平常穿戴,顏色各異。

03、皇帝的常服比官員還樸素!

在那些重要儀式、祭祀與節慶之外,皇帝日常穿的是常服袍褂,就如前面說的,顏色以青、藍為主,料子上或許有暗花,但是沒有彩色紋飾。皇帝的常服冠頂都只是用紅色絨線打成圓結,夏季用的常服冠正前方綴一粒大珍珠,是全身上下唯一的珠寶;冬常服冠只有鑲了一圈皮草,沒有其他飾物。

相較之下,那些召來奏對的臣子雖然穿著常服,也是差不多的天青色褂子與藍色長袍,但是頭上的冠帽有寶石頂與花翎,中層以上的官員還佩戴朝珠,怎麼看都比皇帝的裝扮豪華隆重。

這樣的對比看在觀眾眼裡,想必大感困惑:那個看來最樸素的,竟然是身份最高的皇帝?這太不合理了吧?

其實這也沒什麼奇怪的,當今辦公室小白領向頂頭上司彙報工作時,必然要對著鏡子端正服儀幾次才敢踏進老闆辦公室;但

老闆可未必會像小白領那樣西裝筆挺、領帶打得一絲不苟,而是相當隨性的模樣,說不定還一身休閒服,連西裝都懶得穿了呢。

對皇帝而言,政務其實是他每天的日常工作,臣子都是員工,穿得豪華隆重給他們看幹嘛?何苦累死自己,還是輕鬆簡單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