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认知突围》,分享给你五个观点

读完《认知突围》,分享给你五个观点

大家好,我是一米深的坑,最近因为一些事情不太顺利,所以没有坚持更文。

当然,一个人想要给自己找点理由,就没有理由贫瘠的时候。在这段不太顺利的时期内,虽然没有更文但是一直在坚持阅读,正是因为之前的输入太少,所以现在更文才总是断断续续。

今天就来分享最近看完的一本书《认知突围》,里面有蛮多颠覆自己现有认知的一些观点,现在就把认为比较颠覆我观点的拿出来分享一下。

读完《认知突围》,分享给你五个观点

也许颠覆你的观点并没有分享出来,是因为每个人基于彼此的经历和输入的不同而认知结构不同,所以想要找到不同的观点,可以去看看这本书。

当外界的事物或者想法输入到你的大脑中,经过一系列打乱、重组,能够结合你自己的思维结构输出的东西,这是我定义的“认知”。

书中对于“认知”是这样解释的: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套算法,是由从出生到现在的环境投射和自主意识共同进化而成的。这套算法决定了一个人对基础素材的加工方式,我们将其简单地归结为两个字:认知。

下面是几条我自认为比较颠覆或者能够对我的思维结构有一定总结作用的观点分享一下。

01.

懒的本质,是认知不足

当我不想去做一件事情,犯懒的时候我都会这么劝自己,懒是人类的天性之一,这种现象属于正常。每个人都会如此,不光是你。

当人一直在纠结一个想法时,一旦他做出了决定,就会坚定的潜意识的认为这是正确的,并且这个想法还能够对行动力的缺乏增加理由。

这种现象,会让很多人都会在错误之中越走越远,直到看到这句话时,才给了存在错误想法的自己一个正确的认识。

懒的本质是认知不足,你不能够认识到做这件事情给你带来的巨大的收益,如果你能够看到并且触碰到这种收益,你就会坚持的去做。

反过来说,为什么你会去尝试做一件事情,因为你可以看到这件事情给你到来的一些收益,比如你听了一个自媒体大咖的分享课程,告诉你他如何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月入十万,听到这些的时候你会在课程结束之后研究自媒体。

想要从中获利,但是很不幸的是,过了几天你就放弃了,因为你只看到了做这件事情的收益,却没真正意识到,所以你有了开始,但却无法坚持。

02.

想要建立好人脉的方式

就是向外输出正面的价值

之前的我认为什么是人脉,人脉就是能够和更多的人建立更多的联系,并且互相传输价值。

我之前所做的社交只是单纯为了建立更多的联系,社交目标的不正确导致中间的很多行动也不会正确。

人脉最终的结果是能够互相传输价值,而在《影响力》中有这么一词“互惠原理”,告诉你想要获取别人的帮助,你就得先帮助他。

当你把正确价值向外输出并且传播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收到帮助的人过来跟你建立联系,这只是单方面的,当人数多了之后,这里面就会有些人存在你需要的价值,他们在反向输出给你,你们之间互相交换价值,坚持以往就会形成各自的人脉,而且是正向的有价值的人脉。

这些行为的关键前提是,你得不断的提升你自己个人的价值,才能够不断往外输出。

03.

承认自己的无知

有些不懂装懂是认知的不足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我唯一所指的是自己一无所知”。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懂装懂的时候,为什么会这样?

有这样的两种场景,一种是每个人都懂,只有你不懂的时候,你会下意识的装懂,比如上学的时候,当老师问大家还有谁对这道题不明白的时候,也许周围的人都明白了,只有你不明白,但你也不想在众目睽睽之下举起手。

也许这时候你会想:“这么多人都会,我不会的话太没面子了,显得自己笨,现在不举手,等之后自己再好好琢磨琢磨。”然后这道题就一直都会存在疑问。

还有一种情况是可能周围的人都不懂也包括你,这时候为了显示自己,你会装作自己知道并且把自己想象的讲给其他人,反正这群人里也没有可以来真正辩伪的人。

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情况,现在有所改变,对于自己不清楚或者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会去妄加判断或者与人争辩,这完全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上面两种情况相对第三种还算好一点,因为他们装懂的时候是知道自己对于所说的事情是不懂的,最可怕的是有一些人他在给别人讲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讲的是错的,也就是说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懂的,这种情况是认知不足造成的。

对于一件事情由于认知的不足,误以为知道的是对的,而且当别人讨论类似的话题时,还勇于去讨论或者争论。

所以在之后的成长历程中,千万不要不懂装懂,承认自己的无知才会让自己进步的更快,骗了别人的同时也骗了自己。

04.

势利是个“中性词”,每个人都会存在

势力往往在人们的印象里是个贬义词,人们往往会形容其他人“势利眼,并且在形容时带着自己的厌恶。

书中告诉我们势利其实是个“中性词”,是人就一定会存在势利的情况,因为人就是带着“势利基因”一步一步偏向好的生存环境、好的生活资源这样走来的。

相比于我们周围受欢迎的人,大致是“有正面资源的和有潜在的正面资源可贡献”的人。

当我们靠近这些人时,我们能够得利的机会更大,或许是物质上的,或许是精神上的。

我们往往把一些因为钱、资源而抛弃感情的人形容为“势利”,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里,我们不也是向自己有利的一方靠拢吗?

自己常跟朋友说,现在交朋友就交两种人,一是有正面资源能够带来直接价值或者潜在价值的人,一方面是正直善良、聊的来的人,不正对应了物质与精神的获取吗?

有时候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有时候很势利,感觉这样不好,现在我们明白了这是人类生存至今的本能,在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下,我们都应该去势利一点,这样才能变的更好。

05.

赚时间的方式之一就是赚经历

当你做一件事情做一年的程度与别人做这件事情十年的程度相同时,你的一年无异于等同别人的十年。

有个心理学家提出一个概念叫:峰终定律。就是对于一项事物的体验过后,我们能记住的只是在峰和终时的体验,在过程中好与坏的比重、好与坏体验时间的长短,对记忆的产出没有影响。

书中作者为此提出一个词,时间的性价比。当你做一件事情,做一年的程度和做十年一样,那你性价比的最高点就在第一年的时间点上,之后你的性价比会慢慢变低,等同于浪费时间。

所以当我们不断的丰富我们自己经历的同时,我们就是在赚取时间。

我们经常会给感慨时间悄悄的就流逝了,如果我们把时间转化为我们的经历,每段经历都有高峰和终点,我们就能够把这些时间点保留下来。

写到这里,把这五个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们的思考有所更多的方向。

作者:一米深的坑,北漂的90后,用自己的思考和经历填满走过的坑坑洞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