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水泊梁山 作为梁山人你可得好好看看了!

梁山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先人就在此稼穑渔猎,繁衍生息。

[1] 梁山的古文化遗址有两个:

1:青堌堆遗址2:贾堌堆遗址

青堌堆遗址简介

青堌堆遗址位于梁山县城东北方向20公里,小安山镇董庄村西约500米处。这里原是一个高大的堌堆,东西800米,南北400米。多年来,由于雨水的冲刷和人为的破坏,面积大大缩小,现仅存地面以上东西61米,南北40米,高约3米的缓坡土堆,且其上大部分已被当地农民种上了庄稼。堌堆上曾建有一座庙宇,如今已毁。

有关单位对青堌堆遗址的调查发掘:

第一次:1959年3月至5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青堌堆进行了发掘。

第二次:1976年3月至4月,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其进行了调查性试掘。此次发掘探得遗址共分七层,一至三层为商中期文化层,四至六层为商早期文化层,七层为原始社会晚期文化层。

在第七层中,获得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既有生产工具,又有生活工具。生产工具包括石铲、石斧、石锛、石凿、骨锥、骨针、骨箭镞、骨镖、陶网坠、纺轮、蚌刀、蚌锯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结论

从生产生活器物的纹饰、造型、色泽分析,青堌堆遗址是我原始社会后期的一处遗存,距今4500年左右。就其归属来讲,它既具有典型山东龙山文化的因素,又具有典型河南龙山文化的某些特征,但是,它又有明显不同于上述两种文化的因素。总之,它既不属于山东龙山文化,也不属于河南龙山文化,自身的风格很独特。

·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的结论是:青堌堆遗址是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址。

·中国科学院的结论是:青堌堆遗址的性质是龙山时期青堌堆类型的文化遗址。

·考古界称之为“青堌堆类型”龙山文化。

贾堌堆遗址简介

·贾堌堆遗址位于梁山县城西北方向11公里,大路口乡吕那里村东100米处,东西26米,南北30米,高出地面约3米。

·1976年4月,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在此进行了调查性试掘。

从获得的大量遗物分析,该处遗址系原始社会末期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居住遗址,就器物的型制、纹饰、颜色而论,属青堌堆类型的文化遗址。

几点认识:

1、青堌堆遗址、贾堌堆遗址属于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文化遗址,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这说明,早在4500年前,梁山一带就有古人类渔猎耕种、繁衍生息,开始创造灿烂的先古文明,梁山境域可谓历史悠久。

2、青堌堆文化兼具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一般特征,而自身又具有明显的独特风格,被史学界和考古界界定为青堌堆类型文化,这令每一个梁山人感到自豪。

  • 西周

须句故城

西周建立后,为了维护和巩固在全国的统治,采取了分封诸侯的办法,即史书上记载的“分土封侯制”。

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统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许多诸侯,各建邦国。

周代所封诸侯国数目不详,《荀子、儒效篇》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吕氏春秋、观世》则曰:“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在如此众多的诸侯国中,有一个小国就在今天的梁山东平一带,其国治恰在梁山境内,它就是须句国。据考证,须句国的国治须句城就在今梁山县小安山镇东张庄村。

《东平县志、古迹》载:“须句城,在安民山东济水上。………今安民山东六里张家庄其故地也”。

安民山,就是今天的小安山。

济水是古时一条著名的大河(在我国古代,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据《梁山县水利志》载,济水当时的流经路线是:西南出大野泽后,向东北至梁山东南(距山六里),又东北至安民亭南(此亭北距安民山三里),汶水从东北来注之,又北流经须句故城西、微乡(今东平戴庙)东、须昌故城(今东平湖内的埠子)西,至东阿鱼山,又东北流经今平阴、历城、章丘、邹平、博兴等地,于广饶北入渤海。须句城就坐落在济水之滨,靠近济水和汶水的交汇处。

对于须句城的具体位置,清代的蒋作锦也做过一番详细的考证。

蒋作锦(1817——1864年),今梁山县馆驿镇大营村人,于清朝咸丰年间42岁时中取进士,被清廷委派治理黄河,功绩显著,民众赞佩。他的代表作《东原考古录》,对古城镇、河流的考证提出了不少合理确切的见解。

在《东原考古录》中他写道:“须句,‥‥‥城在安民山东济水上”。

“今安民山东六里张家庄其故地也。

庄西杨家堤口(今小安山镇杨堤口村)即济水古道”。

“村人掘地时见瓦砾及城址云”。

从这里可看出,在蒋作锦生活的清代中后期,东张庄的老百姓在掘地挖土时,仍然不时地可以挖到须句故城遗留下来的残砖碎瓦,可以看到须句故城的旧址遗迹。须句国的国治后来向北迁徙,仍叫须句,秦朝时改名为须昌,并设须昌县。

《东平县志、古迹》载:“须昌城在金山东南、土山东、埠子头西”。

考以地理位置,就是今天东平县老湖镇的前后埠子。

  • 汉代

梁孝王与梁山之名的由来

梁山本名“良山”,可见于汉代以前的典籍。

《史记·梁孝王世家》有孝王“北猎良山”的记载。这里的“良山”,即今天的“梁山”。

“良山”改称“梁山”始于汉代,说法有二。

其一,因梁孝王游猎而赐。梁孝王刘武是西汉文帝之子(刘邦之孙,汉景帝之弟),封为梁王。刘武游猎良山,暴病而亡,葬于良山,遂易名“梁山”,汉景帝为之树碑。《大清一统志》载:“梁山本名良山,以梁孝王游猎于此而名。”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亦云:“梁山,本名良山,汉梁孝王尝游猎于此,因改为梁山。

其二,因光武帝避叔讳而易。西汉设寿良县,东汉光武帝刘秀叔父名刘良,为避其讳,光武帝改寿良县为寿张县,良山亦易名“梁山”。《山东通志·山川》记述:“梁山考县本名寿良,因光武帝避叔讳改名寿张,则山(良山)之改良为梁以此。”

梁山”易名的两种说法,各有道理。

梁孝王(?——公元前144)汉文帝嫡二子,汉景帝同母弟,母窦太后。前178年被封为代王,前176年改封淮阳王。前168年,改为梁王,都睢阳(今河南商丘)。

七国之乱期间,曾率兵抵御吴王刘濞,保卫了国都长安,功劳极大,后仗窦太后疼宠和梁国地大兵强欲继景帝之帝位,未果,前144年病逝,谥号孝王,葬于永城芒砀山,一说葬于梁山。《史记》关于梁孝王的记载: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与孝景帝同母。母,窦太后也。

★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

“千秋万岁后传於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

★(梁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梁山乃皇家狩猎之园林)

★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

★上(汉景帝)废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於景帝。以事秘,世莫知。

★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馀人。逐其贼,未得也。於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望於道,覆按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上由此怨望於梁王。

★三十五(前145)年冬,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

  • 三国至民国

三国时属兖州东平郡范、须昌、寿张、东平陆四县。

南北朝,属东平郡的须昌、寿昌(晋代寿张)、平陆、范县。

北魏并置东平郡,一属济州,一属兖州。

东平都又各置寿张县、范县。

兖州东平郡郡治在秦城,所辖寿张县县治在今寿张集。

县境分属克州东平郡的范县、寿张县、须昌县和济州东平郡的寿张县。

北齐时期,克州东平郡的寿张县并入须昌县。

隋,属济北郡的寿张县、东平郡的须昌县、鲁郡的平陆县。

寿张县城仍在今寿张集。

唐,分属郓州须昌、寿张、中都、郸城诸县。

武德四年(621年),于寿张置寿州, 领寿张、寿良二县。

五年废寿州,省寿良入寿张。五代,隶属沿袭唐朝,后唐时改须昌为须城。

北宋,分属郓州(宣和元年升为东平府)须城、东阿、中都、寿张县。

咸平三年(1000年)郓州城毁,迁至今东平县州城镇。

寿张县治所仍在今寿张集。

金,分属山东路东平府须城、汉上、寿张和济州的郸城县。

大定七年(1167年)黄河决口,寿张县迁治竹口镇。

大定十九年(1179年)复治于今寿张集。

元,属东平路须城、寿张、汶上三县和济宁路的郸城县。

明,属克州府东平州、寿张县、汶上县、东阿县、郓城县。

县境东部属东平州,西部属寿张县(南至梁山)。

郸城县与汶上县以独孤山(今独山)为界,以西属郓城县,以东属汉上县。清,分属山东克州府汉上县、寿张县和泰安府的东平州、东阿县及曹州府的郓城县。

民国2年(1913年),废府、州为道、县。县境南部属岱南道(1914年6月改为济宁道)郓城、汉上县。西、北部属东临道寿张县,东部属东平县。

民国11年(1922年)后,废里、社改区、乡(下分间、邻、庄)。

民国17年(1928年),裁撤道制,直隶山东省政府。民国23年(1934年),划鲁西南十四县为“县政建设实验区”。

次年1月,在实验区基础上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4月23日,文改为“山东实验区长官公署”。

民国25年(1936午)又改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翌年,全省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波上、东平县属第一专区,鄂城县属第九专区,寿张、阳谷县为第六专区。抗日战争开始后,1938年专署辖区略有调整,郸城、寿张、东平、汶上县属二专署,阳谷、东阿县属六专署。

  • 新中国

梁山建县于1949年8月:

所辖区域由原寿张、东阿、东平、汶上和部城等县的边沿地带组成,其前身是中共领导下的昆山县,历史上与邻县有不解之缘。

1940年8月,中共鲁西区党委为巩由军展鲁西抗日根据地,决定在东阿、阳谷、寿张、郓城、汶上、东平六县边区结合部建立昆山实验区。

11月,鲁西区党委派民运部部长邵子言赴昆山一带建立实验区工作委员会,邵子言任实验区工委书记。

昆山实验区隶属鲁西区党委领导,驻地在张博士集(今属大路口乡)。

1941年1月18日,中共昆山实验区工委改为中共昆山县委。

同期,昆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昆山县委、县政府分别隶属鲁西区党委和鲁西行政主任公署领导,驻地在张博士集、师集等村。

是年7月,昆山县委、县政府改属冀鲁豫区党委和冀鲁豫行政主任公署领导。

1942年5月,昆山县委、 县政府改属中共八地委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二十三专署领导。

1943年1月,昆山县委、县政府改属中共二地委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十七专署领导。

1944年5月,昆山县委又改属中共八地委。

同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十七专署改称八专署后,昆山县政府属其咳导。

1945年8月,昆山县委、县政府分别隶属中共二地委和二专署领导。

1946年1月,成立冀鲁豫七地委、七专署,中共昆山县委、县政府属之。

同年3月,撤销七地委、七专署,并人二地委和二专署。

11月,重设七地委、七专署。昆山县委、县政府与其隶属关系随之变动。

1949年8月,设立平原省,昆山县委、县政府隶属平原省菏泽地委和专署。

1949年8月25日,中共昆山县委、县政府在商老庄召开县、区干部会议,梁山县委、县政府迁至郑该村(今属前集乡)。

1952年春,县委、县政府迁至后集村(今属梁山县水泊街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