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在大家的印象中,騰訊公司在早期可能是以山寨產品的形象出現,被指控使用西方產品並將其改造,以適應中國的市場。如今,這家“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以往,一旦提起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都是蘋果、可口可樂、標準石油公司……這些老牌的西方企業。中國企業也曾進入過全球市值前十,但是都是壟斷國企,比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石油。對中國的高科技企業來說,能進入市值全球前十,確實是一個特別振奮人心的消息。對於騰訊,2017年年底,它的市值超越Facebook,成為全球市值前五的公司,和蘋果、谷歌、亞馬遜、微軟這種赫赫有名的科技公司並駕齊驅。這個成績確實是非常驚人。


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騰訊傳》是騰訊找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希望他幫忙寫一本關於騰訊的歷史一本書,好讓社會、公眾有一個瞭解騰訊的機會。

為什麼要讀這樣一本帶有明顯的廣告性質的書呢?

吳曉波的特點的並不在於他的財經思想或者商業觀察多麼深刻、多麼前沿,而是他的採訪調研能力,因為他以前是新華社的高級記者。這本書讀下來,給人整體的感受是,吳曉波採訪的量、調研的量非常大,而且寫這本書跨度好幾年。如果刨除宣傳騰訊的部分,單就事實來講,這確實是國內目前能看到的對於騰訊這家公司一個最完備的敘述。所以吳曉波的這本書是具有一定的企業史的史料價值。


吳曉波在《騰訊傳》的序言裡提到,他一開始寫這本書的方向,其實想像寫一般的財經書籍那樣,描寫企業的成長過程,解讀企業的成長密碼,總結騰訊成功的規律和原因所在。但後來他發現找不到什麼脈絡,因為騰訊不太符合主流的商業成功的邏輯。所以最後乾脆直接按時間的順序,把騰訊從小到大,怎麼發跡,怎麼成長,怎麼走上巔峰,分成三個大階段寫。

我們不按照書中的時間順序看這家企業,而是提煉出三個話題。今天的話題在中國的科技圈、互聯網圈比較容易出現——


所謂的“山寨(or模仿)”跟“真正的創新”,兩者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

長久以來,大眾輿論對於中國的互聯網、科技創業企業都有這麼一個認知——跟國外的同類企業比,他們往往很難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因為基本上所有中國的科技類企業,起家都起源於模仿,說難聽點就是抄襲、山寨。現在國內最領先、最耳熟能詳的大牌互聯網企業,哪個不是抄的?出一個Facebook,咱們馬上出一個人人網;出一個Twitter,咱們馬上抄一個微博……所以好多人都覺得中國的科技企業目前仍然處於低水平的模仿階段。

真的是這樣嗎?咱們從騰訊的一個產品——QQ,從它的發展看看能不能解答這個疑問。


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1998、99年,對於中國的互聯網產業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今天我們所有耳熟能詳的大牌互聯網企業,無論是騰訊、百度、網易、新浪、搜狐……基本上都是這兩年起家的。但是仔細看一下這些企業,它們做的其實都是同樣一件事,就是把美國的模式copy到中國來。


在這一波模仿的大潮之中,騰訊也是其中之一,而且比較有意思的是,騰訊成立的時間是1998年11月11號。我們都知道,後來雙十一成了它的死對頭——阿里巴巴,推出的一個全民狂歡的購物節。


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騰訊在這些互聯網企業裡,一開始非常不顯山不露水。那些互聯網公司一開始模式都非常先進,要麼做電子郵箱,要麼做搜索,要麼做門戶網站……都是在美國已經成熟,成為主流的商業模式,所以直接複製過來後成長特別快。


騰訊一開始是找不到方向的,馬化騰想做的是“無線網絡尋呼系統”。

90年代的時候出現過一種終端設備——尋呼機,或者叫傳呼機、call機,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那個年代大家只有固定電話座機,沒有移動電話,所以一個人如果不在電話前面,找他就用座機撥這個人的尋呼機號碼,然後對方的尋呼機就響了,提醒他剛才有某電話找他,他就可以就近找電話照著尋呼機上號碼打回去。


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馬化騰當時的想法是,能不能用互聯網的方式去解決尋呼的問題,做一個網絡尋呼系統。因為當時尋呼機出現之後,電話撥尋呼機是要花錢的。他想,如果通過網絡的手段在網上直接撥號給尋呼機,不就繞開了電信公司,不用花電話費了嗎。


但是,尋呼機是手機出現之前的一個過渡性的產品,90年代末手機就開始出現了。於是,尋呼機就被大範圍的替代了,這就導致馬化騰這個依託於尋呼機的創業方向黃了。

後來,馬化騰為什麼去做QQ呢?

1996年,三個以色列人開發了一款能夠在互聯網上即時聊天的軟件——ICQ。這個公司成立之後很快就火了,很多年輕人都特別喜歡這個軟件,於是ICQ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即時通訊軟件,用戶體量到了一千多萬。1998年年底,ICQ被美國在線以4.07億美元收購。


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看到ICQ的成功,中國好多軟件公司就開始開發類似的軟件。而且除了軟件公司,一些其他類型的公司也感興趣,比如廣州電信。作為一家電信公司,它覺得應該開發一款這樣的軟件放到手機的增值服務功能裡,向消費者收點錢。所以,廣州電信面向全社會招標,招一個團隊,希望他們能夠開發一個類似ICQ的軟件。

馬化騰看到覺得這事兒靠譜,可以寫一個方案參加招標,於是認認真真的準備了一個招標方案。但是他們並沒有中標,為啥?因為電信公司這種招標其實是“蘿蔔招標”,就是給自己的子公司準備的,所謂的“招標”只是走走樣子。

沒有中標後,馬化騰他們想:寫的這個招標方案,如果去做的話,到底行不行?討論來討論去,他們覺得這事值得一做,乾脆自己做一個軟件得了。於是,做了一款跟ICQ非常像的軟件——OICQ。加了一個字母O,代表open,因為馬化騰他們認為,這款軟件應該是非常開放的。當然,這款軟件非常山寨,後來也因為版權的問題被對方投訴。他們重新寫代碼,重新開發了一款軟件,這款軟件就是QQ。


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實際上,當時國內和國外有很多即時通訊類的軟件,比如微軟做了MSN,雅虎做了雅虎通……


為什麼這麼多模仿ICQ的產品,唯獨騰訊的QQ創造了這麼大一個成績,其他類似的產品都銷聲匿跡了呢?

因為騰訊並不是簡單的抄襲,還做了好多創新和改進。

QQ做出來之後,馬化騰很快就問了團隊一個問題:“我們的用戶會在哪兒上網?”在當時看來,這是個特別奇怪的問題,跟技術沒有關係,為什麼要問?

如今,互聯網已經發展了20年,我們今天都很清楚,馬化騰就是想搞清楚“用戶的使用場景”。用戶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環境下使用這款社交軟件,決定了它的很多功能應該往什麼方向設計。可是在20年前,沒有人會這麼思考問題,所以馬化騰的很多產品的思想是非常超前的,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改進。

90年代末,美國的互聯網已經比較發達了,個人電腦已經比較普及,很多中產階級家庭有不止一臺電腦,絕大多數白領都用上了個人電腦。但是對於中國來說,那個年代個人電腦的普及率還不到1%,全國總共才240萬網民,而且7成以上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這部分人當然買不起個人電腦,他們就去網吧上網。


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馬化騰很敏銳地意識到,用戶如果在網吧上網,這就決定了軟件很多技術開發的方向不能模仿美國版的ICQ。美國版ICQ把好友的數據都存在軟件的客戶端,也就是說存在電腦的硬盤。這對於中國在網吧上網的年輕人來說就不太適用了,因為在網吧上網每次用的電腦都不一樣,如果把數據存在電腦裡,下次上網如果換一臺電腦登陸QQ,好友列表就空了。


當時,國內絕大多數模仿ICQ的軟件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唯獨是馬化騰的騰訊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他們就創造性地把用戶好友列表的數據信息存儲到後臺的服務器,當登錄QQ,好友列表的內容就從後臺服務器自動加載。這就解決了因換電腦而聯繫人丟失的問題。這個創新就讓騰訊跟其他軟件拉開了差距。


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還有其他很多類似的創新。比如美國的網絡環境跟中國的網絡環境當時差距非常大,美國的網速已經非常快了,但是中國的網速還是非常原始。ICQ或者它的模仿版、山寨版,安裝包差不多3-5M。這個大小對於美國的網速來說,很快就能下載下來了。可是國內當時互聯網環境還是那種電話線撥號上網的方式,普遍的上網帶寬都是14k、28k、54k。在這個網速下下載一個幾兆大小的軟件,基本上要幾十分鐘的時間。這麼慢,誰會去用這個軟件。所以,馬化騰他們這些技術大牛就把軟件儘可能地壓縮,壓縮到安裝包只有220k,用戶只要幾分鐘就能把軟件下載下來。

騰訊QQ還有一個特別獨到的發明就是“離線消息”——如果好友不在線,可以留言。別看這個功能很簡單,但這是QQ獨創的。早期的ICQ或者ICQ的模仿者都只能是用戶在線的時候發消息,用戶不在線沒法聯繫。而QQ改進的“離線消息”就把QQ的社交潛力釋放出來了,好友不在線時,發離線消息留言,這就延展了社交溝通,如果只能同時在線時才能溝通交流,社交關係就很容易漸漸冷卻。


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這裡補充一個比較好玩的小細節。馬化騰早期的創業方向是想去做網絡尋呼機,而QQ消息提醒的“滴滴”聲就是來自於網絡尋呼機。馬化騰當年對“尋呼機”的創業方向是多麼的耿耿於懷啊。

QQ在早期的產品邏輯上確實是模仿的別人,甚至可以說是抄襲、山寨別人。但是這個產品後期能一步步的長大,必然有很多獨到的地方,做了大量的非常細緻的創新和設計。這就導致這個產品最終呈現出來的樣子,跟最初抄襲的那款產品已經是完全不同的兩款產品了。


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當然,好多人對這種方式也是非常的不屑,他們覺得別人的東西發明出來是從0到1的、從無到有的東西,是一個革命性的技術突破,而抄了別人的基礎邏輯,然後做一些小修小補、微創新,依然有非常濃重的山寨的氣息。

看看馬化騰怎麼做的,應該就可以把QQ從山寨的氣息中瞬間拉出來。

馬化騰發明了一種軟件開發的全新打法——小步快跑,試錯迭代。


每個版本的QQ上線之後,他們會根據網友的體驗反饋,不斷的發現bug,然後找技術團隊儘快修復。這就導致QQ這款產品上線後的第一週,他們就做了三個迭代的版本。之後的十幾年,騰訊一直堅持這種類似的策略,迅速的發現bug,然後迅速地修正,儘量保持一兩週就出一個新版本的開發迭代的節奏。


這就是硅谷目前最流行的產品方法論——精益創業方法論。精益創業的核心就是要容忍一個產品不完美,做出一個具備基本功能的最簡單的產品,然後迅速丟入市場上,看用戶的反饋,從中發現問題,逐步更新迭代版本,向用戶希望的方向去改進。


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跟“精益創業”相對的開發軟件的方式就是“火箭發射”式的創業模式,讓眾多精英、專家、技術人員悶頭研發,研發出一款超級牛的產品扔進市場,一剎那火爆全球。但是,很多火箭在就要升空的那一剎那,點火之後經常會爆炸。只有這時候大家才知道,之前兩三年的封閉開發完全是沒必要的。所以,它會導致大量的浪費,會讓人在一個錯誤的方向上越滑越遠。如果用精益創業的方式,錯誤可能很早就被發現了,減少損失。

所以,互聯網圈,尤其是以硅谷為代表的高科技創業圈,精益創業的方式成為了行業規範。


但是,精益創業真正形成一個完備的理論,而且被硅谷的主流創業圈的接受,比馬化騰那會兒晚上差不多十來年的樣子。馬化騰創業時並不知道精益創業的理論,而是憑著商業直覺認為這樣是效率最高的。只要讓產品上線,他就能發現錯誤;只要能發現錯誤,他就有機會一個一個修改;產品只要更新迭代,質量就會越來越好,用戶的口碑也就會越來越好,就可能被廣大的用戶接受。


回頭看馬化騰的邏輯,確實領先同時代的產品太多了。QQ脫穎而出,靠的就是馬化騰特別敏銳的用戶洞察能力和軟件迭代的產品觀念。


說到競爭就免不了說商戰,對騰訊來說,最慘烈的一次商戰就是跟微軟的戰爭。

當時,國內其他類似的軟件沒幾個成氣候的,很快就被騰訊打下去。但是微軟的MSN不一樣,MSN是全球知名的即時通訊的軟件,它要跟騰訊的QQ競爭,這是一個完全的不對稱的競爭。在整個90年代,包括21世紀的前七八年,微軟在全球就是一個無敵的存在,沒有公司有能力跟它競爭。

2004年,MSN決定打入中國市場,在中國建立了一個研發中心。當時在研發中心建立之前,中國市場上排名僅次於QQ的即時通訊軟件就是MSN,也就是說,MSN在沒有一個員工在中國的情況下,僅僅靠微軟的品牌影響力就已經做到了行業第二。


當時QQ的市場佔有率有70%多,從市場份額上看,QQ佔絕對優勢。但是問題在於,QQ的用戶都是青少年。而高端人群,尤其是商務人士,當時全國有2000萬人的市場,QQ大概只佔47%,MSN佔到53%,這還是MSN在中國沒有團隊的情況下。所以,競爭形勢對微軟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在MSN來中國之前的兩年,MSN的新增用戶有95%來源於QQ流失的用戶。因為很多商務人士會嫌QQ的界面太幼稚,QQ的人群那太低齡化,所以轉向去用逼格更高的MSN。而MSN進入中國之後,也壓根沒把QQ當回事,因為在微軟的設計師眼裡,騰訊那個軟件的設計太low。MSN很快組建了團隊,而且是一呼百應,很快就招到最一流的人才。

為了跟MSN競爭,馬化騰很快就出了一個新版本QQ,新版本強化了之前比較弱的網絡文件的傳輸功能。而且為了迎合商務人士,QQ專門開發了一個新功能——斷點續傳,就是傳文件如果傳到一半掉線或者網絡中斷了,重新登錄還可以在上次傳輸的進度的基礎上繼續。這個功能就對這個商務人士特別友好,所以很多商務人士開始重新審視QQ。QQ反攻MSN,結果大家都知道,MSN徹底被騰訊打垮了。

MSN為什麼能被QQ打垮呢?

今天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的話,其實有兩個非常關鍵的點對於騰訊來說是佔絕對優勢的。

第一、騰訊開拓市場的時候明顯更接地氣。

微軟的軟件走的是“全球開發”的模式。無論蘋果、微軟,這些全球性的大公司都追求產品的標準化、一體化,不管在哪個地方用它們的產品,都是在總部統一研發出的同一款。但全球各地的市場環境,尤其是互聯網環境差異非常大。所以按一個全球統一的設計標準去設計產品的話,可能面臨著水土不服的問題。

像騰訊這種本土的互聯網公司,可以精耕細作,可以非常深入地扎進本地市場。比如“離線消息”的功能,就是QQ一個特別有見地的一個創新。而MSN進入中國,發現市場有這個需求,就把這個需求提交給總部,但是在微軟總部的工程師看來,這不是什麼大需求,連上決策會被討論一下資格都沒有。直到2008年,微軟的總部才批准工程部門開發“離線消息”功能,這會兒黃花菜早涼了。


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後來,MSN中國區的技術負責人熊明華,在跟騰訊的仗打完之後仰天長嘆:“MSN輸掉戰爭,非戰之力。”不是工程師開發不出那些功能來,但在微軟全球開發的佈局裡,MSN也就只是一個小產品,更何況這個小產品上一個小的功能創新。在微軟龐大的技術開發體系裡,根本就不被重視,所以很難做到特別個性化的針對本地市場做深入的挖掘。

第二、微軟的大企業病。

微軟是一家“大企業病”特別嚴重的公司,它的指揮體系非常的紊亂。當年它把MSN部門放到中國後,其實有兩條線,一個條線是熊明華掌管的研發的條線,還有一個條線是管市場營銷的。這連個條線沒有隸屬關係,各自有各自的上級,各自為戰,很難像一家公司一樣配合得特別好。

而對騰訊來說,微軟開發一款產品打過來,這是生死的問題,全公司上下一條心的,大家努勁兒朝一個方向走。所以,騰訊是用120%的精力去打仗,而微軟是各種掣肘,怎麼可能打得過。熊明華在這一仗之後身心疲憊,離開了微軟,加入了騰訊,出任騰訊的聯席CTO(首席技術官)。微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回頭看,中國早期的互聯網行業確實沒有能力原創,這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一個事實。但是,中國的互聯網行業今天能夠跟美國分庭抗禮,靠的就是我們對於運營細節的把握能力、對於產品細節的打磨能力、對於用戶體驗的尊重,這就是硬實力。

把目光放得更遠一點,看整個高科技創業企業最近幾十年的這個歷史。中國企業在創意上模仿別人、山寨別人,其實在道德上沒什麼抬不起頭的。谷歌做搜索最牛,它也不是最早做搜索的,它模式也不是自己獨創的;Facebook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它也不是最早做社交網絡的。這些成功的企業成為一個領域的代表企業、領軍人物,但追溯它的歷史,大部分的最後做成的企業往往都不是最早做的企業。


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所以,起步早確實是優勢,但最終誰能笑到最後,其實取決於對用戶需求的把握,運營細節能不能比競爭對手更高,還要加一點點運氣的成分。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導致了後來的勝出者,也就是後來我們看到的互聯網巨頭、創業的明星公司。

中國是一個區域性市場,本土的創業公司跟西方的創業公司競爭,優勢就是對這個區域市場更瞭解,精耕細作的程度要更高。幾年前優步來中國,找到滴滴談判,多霸氣:“你要麼被我收購,我必須絕對控股;要麼就跟我打,我會直接拿幾十億美金砸到中國市場,砸錢我也要砸死你!”滴滴咬著牙拒絕了,跟優步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打仗。最終的結果也是本土的企業在運營上更技高一籌。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對中國的用戶需求更瞭解,在運營細節上會比國外的公司做的更好,理所當然贏得了市場。


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商業競爭之後,每個活下來的人都有他獨到的地方,沒有人可能靠簡單的“抄”就能成功。

想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

全球的智能手機市場到目前基本上處於飽和的狀態,唯一高速增長的區域就是目前來說還比較貧窮、比較落後的黑人世界,也就是非洲大陸。非洲大陸有十二三億人口,這是目前全球的最後一塊10億人以上、沒有飽和的智能手機市場。目前,非洲這個智能手機市場上佔據半壁江山的老大是誰?可能絕大部分人都沒聽過——傳音控股。

傳音控股是中國深圳的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手機廠商,它為何能夠在非洲立足呢?


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很簡單,傳音控股做了一個非常個性化的市場發掘,讓自己的產品能跟當地的實際需求做一個更好的匹配。


比如常見的智能手機,對非洲小哥來說最不友好的一個功能就是拍照,因為非洲小哥皮膚黑,一旦光線不是特別好,拍出來的照片就是兩排大白牙。於是,傳音控股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把相機重新研發,無論多黑,都能拍的輪廓清晰,而且自動加一點美顏美白的功能。


山寨巨頭”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巨頭


還有一個痛點是,非洲的軍政府特別多,很多地方的電信運營商都是軍政府壟斷。比較成熟的電信運營商之間是相互競爭,但是還沒到相互割據的地步。“移動打聯通”和“移動打移動”話費基本是一樣的。但是非洲因為大大小小的電信運營商相互割據,導致跨網通話話費特別高。打個比方,“非洲移動”打“非洲聯通”的費用可能比“非洲移動”打“非洲移動”高出五倍。所以,傳音控股就很聰明的開發了一款“四卡四待”的手機,在非洲火得一塌糊塗。

不管是QQ還是傳音控股,他們的這些微創新在技術上並不複雜,只不過針對具體的市場做了一些個性化定製的產品功能,解決了一些更具體、更實際的痛點,幫他們贏得了市場。而強調“QQ不是第一個做即時通訊軟件”或“智能手機多卡多待不是傳言控股首先發明的”,有意義嗎?不是第一個發明的,但是是第一個把創新應用到市場並贏得消費者的,這就是成功的存在,不存在道德上的劣勢。


>>>點擊瞭解更多,音頻體驗更好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