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改變自己,是先改變態度,還是先改變行為?

- 態度之前,行為之後 -

想要改變自己,是先改變態度,還是先改變行為?


想要改變自己,是先改變態度,還是先改變行為?


態度和行為之間,是自我改變的方寸。


改變態度,亦或改變行為,都屬於自己的改變。可這不同於改變自己。


改變自己,是指自己有了好的變化,能夠被認可的改變,是行為表現上的改進提升,而這些行為表現上的提升,也隱含著思想態度的提升。一個人所想的,和他所做的,是互為表裡的關係,個人的價值觀想法,和他的行為舉止是一致的。


一個人改變了自己,外顯表現上,會出現精神面貌的提升,行為舉止的改變;內隱表現上,內在心靈狀態發生改變,以及思想態度上的轉化和更新。同時,改變的行為和態度,是一種穩定的狀態。


當我們渴望改變自己的時候,既有的認知會讓我們認為,我們應該有態度上的轉變,才能夠以態度去影響行為,從而改變行為。這個的觀點強調的是,態度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所以要先改變態度。


那麼,改變自己,是先改變態度,還是先改變行為呢?


流行的大眾觀點強調態度對行為的影響作用,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的默認想法,而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態度和行為是相互支持的。


社會心理學指出,態度——通常被認為是對一些事情或人的情感——經常不能很好地預測行為。並且,實驗研究表明,改變人們的態度很顯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們的行為。


如果說要通過態度來改變行為,是很難的。社會心理學指出,當我們思考自己的態度時,態度才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而且是自我意識強的人才會受自己態度的影響,所以一般自我意識不強的人,會難以受到態度的影響而改變行為。


想要改變自己,是先改變態度,還是先改變行為?


人並不會隨便因為態度而改變行為,需要穩定的態度才能改變行為。而穩定的態度的建立,需要通過經驗來獲得,當態度是由於某種經驗而建立,而不是道聽途說,態度才能具有可接近性,才能更持久,更能引發行為。


只有那些從直接經驗中獲取態度的人才會採取行動。


那麼,是不是行動的執行才能有所經驗呢?


只有當我們去為自己做事情的時候,我們才能獲取改變自己的經驗,才能夠獲取改變自己的既有態度。


所以,態度並不是簡單能夠獲取的,需要我們自己行動的實踐所得。而那些能夠輕鬆獲取的態度,往往不會對自己帶來深刻的影響,難以成為自己的穩定態度。


有時候人們聽取前輩的觀點指引,就會有醍醐灌頂的感覺,於是發現自己有了新的想法,新的思維和態度,或者只是聽取一下別人的見解和看法,就認為自己有了新的態度。這樣的感受和體驗,都是真的,只不過是停留在表層的,淺層次的一種簡單認知的獲得感。這並不是屬於自己的態度。


一個人的態度,不會因為別人說了什麼有道理的話,而直接有力地發生改變,並且真正成為自己的穩定態度。


這就如同“一個道理一聽就懂”的想法一樣,往往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自欺欺人。因為真正聽懂道理的人,不會停留在“聽懂”的層面,而是落實於行動之後,在行動裡產生自己的道理,形成自己的態度。


在沒有開始行動之前,還沒有行為的變化,人們總容易受到別人的聲音左右,於是總免不了認為自己已經明白了別人說的那些話,那些聽上去很有道理的話。


想要改變自己,是先改變態度,還是先改變行為?


一個人的態度,要從自己的身上長出來,只有經驗了自己的切身行動,才磨練出真正和自己有關的態度和思想。


否則,當你一次又一次地吸收老師的教誨之後,你的態度一次又一次的改變之後,你為什麼還是沒有成長進步,改變自己呢?這就如同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因為沒有持續地付出行動,而我們沒有辦法為自己發聲。


多少次,你終於警醒到自己要好好學習,而你並沒有付出持續的行動,於是你還是一成不變。

多少次,你終於警醒到自己要堅持運動,而你並沒有付出持續的行動,於是你還是一如既往。

多少次,你終於警醒到自己要提升自己,而你的行動持續放棄持續開啟,於是,你還是你。


在沒有有效的持續行動之前,所有的自以為是的態度改變,都是蒼白無力的。


多年以前,我曾經認為寫作是一件無聊乏味的事情,後來我聽到關於寫作的各種聲音:


“寫作是一種自我對話”

“寫作可以梳理自己的內心”

“寫作是一種自我交流的方式”

········


你一定也會聽過類似的話,並且若有所思,而我也是如此,甚至隱約地轉變了對寫作的態度,開始認為寫作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然而我並沒有因此就變成了一個寫作者。因為,那些話,是別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旁聽者。


直到我開始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日更,並且慢慢養成了持續寫作的習慣之後,我才慢慢地領會到了那些曾經聽過的話,並且,更多關於自己的心得和感悟也開始湧動。那是沒有提筆寫作之前的我,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更無法揣摩出來的東西。


行動很簡單,卻很難。行動這件事樸素到所有人都能聽懂,卻沒有多少人能夠明白其中的意涵。


只有將行動一直持續下去才能發自內心地領會到其中的意義和魅力,只有在持續的行動之後,在不斷地試錯折騰之後,不斷地與自己磨合,你才能長出自己的東西,你才能在自己的身上內化出能夠沉澱自己的東西,你才會有更多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這才是能夠改變自己的東西。


而在行動之前,那些你曾經質疑的信條,那些你曾經猶豫的指導,會在你付出持續行動之後產生自己的見解而深切共鳴,甚至有更多自己意想不到的思想,而你的態度,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改變。


不行動,不得而知。


想要改變自己,是先改變態度,還是先改變行為?


行動是實質性的、接地氣的東西,一個人的行為本身就是他自己。


只有當你真正開始持續做一件事情,用行動去改變自己的行為,並形成自己的習慣之後,你才會明白,自己的行為,如何塑造了自己。


那是經歷了時間,憑意志和耐心的磨練,你執行了過去你未曾持續做的事情,你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了關於做事做人的新的改變和感受,看待人事物的視角慢慢打開,並從中獲得成長。甚至你不會再動搖自己的初心,心智更加成熟,擁有自己的定見,敢於主張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敢對自己負責,而不再盲目地聽信大眾傳播的信息。


我們的自我定義並不是在自己的頭腦中構造的,而是由我們的行為鍛造。——羅伯特·布朗


改變自己,最終是行為上的落實,同時伴隨著態度的轉變。


改變自己,不需要特意先去改變自己的態度,只要你的行為有新的行動,並且落實到位,你的行為,就會改變你的態度。而你的行為,就是你自己的表徵,讓它成為能夠表達自己的習慣。用自己的行為去成事,以成事來成自己。那麼改變自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態度——依從——行為的現象既不是不合理的,也不是什麼魔法,它會促使我們去行動,可能也同時促使我們去思考。


態度會促使我們行動和思考,但是改變自己,無論如何都要馬上行動。無論是你對於某一個道理深表認同,還是你對於前輩的話將信將疑,只要你願意相信,你就可以馬上為自己行動起來。


態度要對應出行為,才能指向於改變自己。


我們的大多數行為是自發的。當所有能夠代表我們自己的新的行為都是自發的時候,我們才稱得上改變自己。


當然,這是持續行動積累了量變,有了切身的質變才會發生的事。



在文字裡獲得力量的我,希望透過文字賦力量予你

所有的相遇,都因你而來

在這裡,見你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