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翡翠十八子手串

清代的翡翠十八子手串。

整个手串由18颗翠珠组成,其间有粉色碧玺隔珠一颗,并有粉丝碧玺佛头和佛头塔。佛头下有金质铃杵,铃杵上下穿珍珠,再下有金点翠六瓣式结牌,上嵌红宝石两颗,钻石四颗,正中嵌东珠一颗。结牌下连碧玺坠角两个,坠角上方穿珍珠和珊瑚米珠。

这串手串的翡翠珠子质地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是非常差的,但是在清朝的时候,缅甸开采翡翠的技术也是很落后的,并不可能出现品相太好的东西,也只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开采技术的提高,加上商人们的营销手段,才把一些翡翠的品种重新定位,而且这种定位是按照西方宝石的标准进行定位的。

在清朝,珍珠按产地可分为南珠和北珠。南珠又称“廉珠”,是产于广东廉江和雷州沿海一带的海水珍珠。北珠又称“东珠”,是产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淡水珍珠。东珠是河蚌所生,南珠则为海蚌所产。清康熙时徐兰著《塞上杂记》载:“岭南珠色红,西洋珠色白,北海珠色微青者,皆不及东珠之色如淡金者其品贵……”,素有“大珠”、“美珠”之称的东珠,微粉红色的称为“美人湖”,微青色的称为“龙眼湖”,皆为上品。而东珠通常也只有皇室使用,如果是东珠制作的朝珠,也只能是皇帝,皇后和皇太后使用,因此可以看出东珠之贵!

可惜的是东珠被镶嵌在这串翡翠质地并不好的十八子手串的结牌上,当然这也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的产物,有很多东西是必须要有条件限制的。

清代 翡翠十八子手串


清代 翡翠十八子手串


清代 翡翠十八子手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