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日本海軍中最富盛名的航空母艦無疑是“赤城”號,作為日本最早的大型航空母艦,“赤城”號見證了日本海軍艦載航空兵發展壯大的全過程。從最初奇特的三段式飛行甲板航母到後來設計合理的直通式甲板航母,“赤城”號也是日本航母建造技術從蹣跚學步到騰飛創新的體現。


在服役後,“赤城”號長期充當航空戰隊、航空艦隊旗艦,成為研究、探索海軍航空戰術的重要平臺和培養海航精英的溫床,山本五十六等高級將領和一大批優秀飛行員正是從“赤城”號的飛行甲板走向軍人生涯的巔峰。該艦可以說是日本海軍艦載航空兵的真正搖籃。在太平洋戰爭初期,“赤城”號作為南雲機動部隊旗艦東征西討,戰功赫赫,儼然成為勝利的象徵,不料時運驟轉,命喪於中途島,她在濃煙和烈火中緩緩下沉的身影就是日本海軍由盛轉衰的標誌。

上一篇文章: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艦名釋義

“赤城”號的前身是按照1922年《華盛頓條約》停止建造的戰列巡洋艦。依照日本海軍主力艦命名規則,戰列巡洋艦的艦名取自日本國內的著名山嶽。“赤城”一名源自關東地區群馬縣的赤城山,是日本有名的風景名勝。

在舊日本海軍歷史上有兩艘軍艦取名“赤城”,初代“赤城”是一艘建於1886年的炮艦,由神戶小野濱造船廠建造,1888年下水,1889年竣工,是日本海軍第一艘國產全鋼製軍艦,排水量614噸,裝備120毫米炮4門,航速10節,曾參加中日甲午戰爭中的黃海海戰,以及日俄戰爭,1911年退役,轉歸川崎汽船社作為貨船一直服務到1953年解體。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初代“赤城”號是一艘鋼製炮艦 此照攝於1902年10月2日吳港

二代“赤城”是1920年開始建造的戰列巡洋艦,為“天城”級二號艦,後改建為航空母艦,沿用原有艦名。

建造背景

日本海軍在1905年取得日俄戰爭的勝利後,以美國為新的假想敵大力擴充軍備,在1907年提出著名的“八八艦隊案”,以8艘戰列艦和8艘裝甲巡洋艦為核心建立一支傲視太平洋的大艦隊。隨著無畏艦的問世,這一計劃的中心也變更為8艘無畏艦和8艘戰列巡洋艦。

在無畏艦時代,艦船技術的發展是飛躍式的,從1905年到1915年十年間,戰列艦的主炮口徑由305毫米增加到381毫米,單艦噸位不斷上升,裝甲防護也持續增強。以趕超英美為目標的日本海軍連續修訂“八八艦隊案”,使之愈發野心勃勃,到1918年“八八艦隊案”達到極致,擴充為“八八八艦隊案”,共計16艘超無畏艦和8艘戰列巡洋艦。為此,日本海軍相繼設計了“加賀”、“紀伊”級戰列艦和“天城”級戰列巡洋艦,它們都裝備10門410毫米巨炮,一旦建成必將雄霸一方,但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國庫空虛、民生凋敝,因為超過40%的國民收入都將消失在軍備競賽的無底洞中。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1921年底,英、美、日、法、意五大海軍強國的代表齊聚華盛頓,召開國際會議,希望通過一個妥協的條約使自己從龐大造艦計劃的重壓下解脫出來,並確保暫時的均勢。

在會議期間,日本代表一直想法設法保留高速戰列巡洋艦的艦體,首席隨員加藤寬治海軍中將向軍令部建議,將2艘未完工的“天城”級戰列巡洋艦改建為高速客輪,其意圖是在戰時改裝為戰鬥艦艇。艦政本部對這一設想進行了評估,如果改造為擁有四層甲板、滿載排水量達44500噸的巨型客輪,一等艙載客600人、二等艙550人,三等艙1700人,並能夠載貨5000噸,要達到10000海里/20節的續航力則需要裝載8500噸燃油,因此要增設容納3000噸燃油的油艙,全船改造費用約500萬日元,最後的結論是成本過高,難以實施,不過加藤的提議可以看作後來日本海軍將商船改造為航母的先聲。儘管沒有變身為客輪,但《華盛頓條約》為待宰的軍艦們留了一條生路。

為了避免浪費,允許各締約國在航母的總噸位限額內各自將2艘未成主力艦改建為航空母艦。當時,日本正在建造的主力艦中僅有“天城”、“赤城”、“加賀”、“土佐”四艦已經下水或艦體工程接近完工,具備改建的條件。早在1918年日本海軍研究“鳳翔”號航空母艦的後繼艦時,就確定航母需要達到30節的航速,因此按照戰列巡洋艦設計、航速較高的“天城”、“赤城”兩艦幸運地列入了改造名單,日本海軍最初的大型航母在“海軍假日”的序曲中漸漸浮出水面。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天城”級戰列巡洋艦

技術設計

“天城”級戰列巡洋艦,標準排水量41250噸、滿載排水量47000噸,裝備5座410毫米雙聯裝主炮、16門140毫米副炮,4門120毫米高射炮,610毫米魚雷發射管8具,水線主裝甲帶厚度為254毫米,並有12度傾斜,主機功率131200馬力,設計航速30節,續航力為8000海里/14節。

在1917年制定的“八四艦隊案”中有2艘該型戰艦列入預算,分別被命名為“天城”和“赤城”,前者於1920年12月16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建造,而後者先於首艦在12月6日開工,建造廠家是吳海軍工廠,均在1922年2月5日中止建造,完成度約為40%。在1918年的“八六艦隊案”中又追加了2艘同型艦,為“高雄”和“愛宕”號,兩艦於1921年底開工,但幾個月後就因為條約生效而中止建造,隨後解體。根據條約規定,“天城”和“赤城”在1923年初開始航母改造工程,在當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中,位於橫須賀工廠船臺上的“天城”號艦體損壞嚴重,沒有修復的價值,隨即被“加賀”號戰列艦所取代。最終,只有“赤城”號完成了改造,成為日本海軍第一艘大型航空母艦。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代替天城改造為航母的赤城 圖為她的下水儀式

在“天城”級接受航母改造之前,日本海軍對於大型航空母艦完全沒有概念,在1920年的造艦計劃中雖然準備建造2艘“鳳翔”號的後繼艦,但排水量不過12500噸,20000噸以上的航母對日本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在華盛頓會議期間,日本代表在來往電文中稱18000噸以上的航母為“超大型航母”,至於條約規定航母的單艦標準排水量上限為27000噸,這也是英美的主張,日本只是被動接受罷了,將寶貴的戰列艦改裝為當時前途未卜的航母,對日本海軍來說只是形勢逼迫下的無奈之舉。

“赤城”號的航母改裝名義上是由該艦的最初設計者平賀讓主持,但由於他還要分心於新型巡洋艦的設計,所以實際上由艦政本部的後起之秀藤本喜久雄擔任設計主任。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作為航母完工的赤城,正與長門號戰列艦並列停泊

由於沒有先例可循,滕本發揚“光榮傳統”,繼續向英國海軍學習,重點參考了“暴怒”號航空母艦的二次改造,其雙層飛行甲板設計成為日本人模仿的基礎,並得到進一步發揮。此外,藤本還面臨許多未曾遇到的問題,比如巨大的上部艦體會增加迎風面積,艦體高度需要達到多少才能在航行阻力和機庫空間上找到平衡。為了決定主錨和錨鏈的形式,他還研究了跨大西洋客輪(4~6萬噸)的船錨實物。在停工時,“ 赤城”號防禦甲板以上的船體已經基本完成,需要在其上改建機庫、飛行甲板等構造。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1917年7月,“暴怒”號前主炮已被拆除,其位置已變為機庫。飛行甲板從艦首延伸至艦橋前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英國“暴怒”號航空母艦

艦體

為了使艦載機起飛時能獲得足夠的迎風速度,航母必須具備較高的航速,同時為了搭載較多數量的艦載機和大功率的動力裝置,也需要較大型的船體,因此大型化、追求高航速的巡洋艦船型成為航空母艦船體形制的主流選擇,這方面“赤城”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艦本來就是作為戰列巡洋艦設計的,高速性是其重要的技術指標,因此採用了長寬比較大的修長船型,配以較高的幹舷,給人以精悍之感。由於航空母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吃水不同,因此舷側裝甲帶和船腹(舷側凸出部)的位置也要做相應的修改,水線寬度比戰列艦時代減少了1.62米。

“八八艦隊案”計劃建造的主力艦都統一採用獨特的勺形艏,這種艦首形狀是為了迎合日本海軍秘密研製的一號水雷而設計的,但不利於降低興波阻力,抗風浪性較差,“赤城”號在改造為航母時,為了提高凌波性,將艦首形狀改為向前傾斜延長,並有明顯的外飄,艦首幹舷有輕微的舷弧,水線下艦首形狀與“長門”級戰列艦基本相同,在艦首甲板上設有支撐下層飛行甲板的支柱構造。“赤城”號水線以上艦尾向後延伸,外形比較特殊,採用垂直並列雙平衡舵,螺旋槳直徑達4.75米。在艦尾甲板上設有多組支柱以支撐上層飛行甲板後部,其中最後一組右側支柱上還設有用於運送飛機的起重機。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1927年竣工時的“赤城”號航空母艦右舷側面及俯視線圈。

飛行甲板

“赤城”號採用了無島型艦橋的平甲板船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空前絕後的三段式飛行甲板,從艦首方向星階梯狀佈置,均為木製甲板,這是為了符合艦載機起降方便的要求而設計的。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上層飛行甲板長190.2米,寬30.5米,為起飛降落兩用甲板,其後段約43.6米長的甲板有33釐米的落差,形成一個約1.5度的緩坡,以縮短飛機降落時的滑行距離,並設置有6道長約98米的縱向阻攔鋼索和若干橫向油壓減速板,而前段甲板也向艦首方向下傾0.5度,以增加飛機起飛的加速度。在上層飛行甲板上設有前後兩部飛機升降機,尺寸為13x11.8米,用於運送大型機,其前後各有一道起倒式鋼製遮風柵,防止海風將繫留在甲板上的飛機吹落到海中,後升降機位於甲板後部艦體中心線上,尺寸為12.8x8.4米,帶有天蓋構造,主要運送小型機。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這幅從該艦左舷前方上空拍攝的照片以極佳的角度展現出其獨特的三段式飛行甲板。

中層飛行甲板長15米、寬17.2米,與上層機庫相通,供機體較小的戰鬥機起飛。

下層飛行甲板長56.7米,最大寬度22.9米,與中層機庫相通,供機體較大的攻擊機起飛。

這兩層甲板也有向前的平緩坡度,這種甲板與機庫連通的設計著眼於艦載機能夠從機庫直接起飛,同時與上層飛行甲板的降落作業互不干擾,提高起降效率。由於煙囪位於右舷,為了平衡重量,上層飛行甲板中心線向左舷略有偏移。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艦橋

羅經,說俗點兒就是咱們叫的指南針,進入工業革命以後,有了磁羅經和陀螺羅經。前者簡單可靠,後者使用方便、準確。裝在艦橋裡,無非是給航海長和艦長提供艦艇位置的資料的。早期沒有GPS,艦艇的位置就只有靠計算艦艇的速度,然後再用羅經版加六分儀等定位,確定艦艇位置,標註在一張海大的海圖上,所以需要很大個地方來搞這個事情;這麼一來專門在艦橋裡給他們收拾出來一個地方。

根據“鳳翔”號的使用經驗,為了保障艦載機起降安全,“赤城”號沒有采用島型艦橋,而將艦橋設在上層飛行甲板前端下方,位於上層機庫前方的中層飛行甲板上,這種佈置與艦載機直接從中層飛行甲板起飛的設計意圖相沖突,為了保留起飛通道,藤本最初計劃將艦橋分為左右兩部分,在上層機庫前端右舷設羅經艦橋,而在左舷對稱位置設有一個結構簡陋的小型艦橋,僅能充當嘹望所。

這種設計遭到“赤城”號舾裝員長海津良太郎大佐的強烈反對,他認為艦橋位置對於大型軍艦來說太低了,而且艦橋左右分離在操艦上存在危險,迫使藤本修改設計,變更為橫跨兩舷的大型航海艦橋,實際上阻礙了通向中層飛行甲板的通道,但藤本儘量簡化艦橋設計,以便在戰時能夠及時拆除,方便起飛,但後來平賀讓在中層飛行甲板上安置了兩座200毫米雙聯裝主炮炮塔,徹底破壞了藤本的想法。在羅經艦橋的天井處設有通向上層飛行甲板的出入口,在艦橋兩側向舷外突出的平臺上設有對空嘹望所、主炮指揮所和高射炮指揮所,在兩舷對空嘹望所下方還設有預備指揮所。在右舷側前後部各有一座起倒式信號桅。

動力裝置

日本海軍選擇“天城”級作為航母改造艦就是看中了其航速,因此在進行改造時對其動力裝置未做改動,艦上安裝了19座呂號艦本式水管鍋爐,包括11座大型重油專燒鍋爐、8座小型煤油混燒鍋爐,以節約寶貴的石油,上述鍋爐被安裝在6個鍋爐艙內。主機為8臺技本式高低壓蒸汽輪機,每兩臺通過減速齒輪為一個螺旋槳提供動力,四軸推進,輸出功率為131200馬力,航速可達31節,裝載重油3900噸、煤2100噸,續航力為8000海里/14節。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試航中的“赤城”號

雖然主機、鍋爐沒有改變,但排煙裝置卻讓藤本煞費苦心,具有直通式飛行甲板的航母顯然不能採用常規的艦體中線煙囪方案。向斜下彎曲的樣式,位於霞浦的技術研究所對“赤城”號的模型進行了風洞試驗,認為下彎式煙囪是可行的,後來證明效果的確不錯。奇怪的是,“赤城”號的小型煙囪卻向上開口,頂端高出飛行甲板約60釐米,以至在飛機起降時不得不關閉5~6號鍋爐艙的鍋爐,導致軍艦不能全速前進,減少了飛機起飛必要的迎風速度,這一設計實在是個敗筆,但舷側下彎式煙囪後來成為日本航母的標誌性設計。

為了防止在艦體大幅右傾時煙囪入水無法排煙,在大型煙囪上方設有盲蓋,平時關閉,在緊急時刻打開排放煙氣。“赤城”號的煙囪上還裝備了熱煙冷卻裝置,利用海水噴淋降低煙氣溫度,減少煙塵對飛行甲板的影響。

武備和防護

在大正時期日本海軍的作戰設想中,航空母艦主要在日本以東的太平洋上執行偵察、警戒任務,非常有可能與美軍的偵察巡洋艦發生交火,因此裝備較強的火炮應付水面戰鬥成為“赤城”號改裝的必要要求。按照條約限制的上限,為其裝備10門三年式50倍徑200毫米主炮,其中6門單裝炮位於在艦體後部中甲板兩舷的炮廓內,每舷3門,而其餘4門安裝在2座B型雙聯裝炮塔上。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赤城"號高精度模型,注意艦體後部炮廓內的200毫米艦炮

“赤城”號規體後部右舷側的炮廓式200毫米單裝主炮佈置田,每舷有3門主炮,其中一門指向前方,兩門指向後方,在兩舷炮廓前方還各預留了三個炮位,以便在戰時安裝更多的火炮,提升火力,但實際上井沒有增設主炮。在其整個服役生涯中,“赤城”號的200毫米主炮從未發揮過作用。

為了獲得更好的前方射界,2座雙聯裝主炮塔並排佈置在中層飛行甲板上,這層甲板也因此被稱為炮塔甲板。該型火炮最大射程達28900米,射速3發/分。平賀還在艦體後部兩舷炮廓的前方各預留了三個炮位,原計劃在平時安裝6門120毫米單裝炮,在戰時更換為200毫米艦炮,使主炮數量達到16門,但實際上並沒有安裝額外的120毫米炮。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赤城的艦艏,可見並列安裝的雙聯裝的200毫米火炮在中層飛行甲板上

“赤城”號的對空武器是6座十年式45倍徑120毫米雙聯裝高射炮,共計12門,安裝在兩舷的外部平臺上,每舷3座,均為開放式炮位。這種火炮由日本早期驅逐艦的120毫米主炮改進而來,“赤城”裝備的是雙聯裝的A型,其單裝的B型裝備了“青葉”級重巡。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120毫米雙聯裝高射炮

“赤城”號的高射炮安裝位置較低,對空射界受限。在建成時“赤城”號沒有安裝機關炮等輕型防空武器,但在1931年3月加裝了2挺路易斯式7.7毫米機槍。

在裝甲防護上,“赤城”號繼承了作為戰列巡洋艦的遺產,在1921年底工程中止時,其裝甲板已經加工完畢,可以在航母改裝時繼續使用。不過,對於航空母艦來說,254毫米厚的水線主裝甲帶顯然有些防禦過剩。為了防禦水下的威脅,“赤城”號舷側裝有防魚雷凸出部。

艦載機

“赤城”號建成時,其搭載的艦載機數量是60架,其中常用機48架,備用機12架,包括三式艦戰16架(常用12架、備用4架),十式艦偵16架(常用12架、備用4架),十三式艦攻28架(常用24架、備用4架),均為雙翼機,其中搭載了相當數量的艦載偵察機與其擔負的任務密切相關。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1934年10月15日滿載著艦載機駛入大阪灣的“赤城"號,攝於昭和9年度大演習結束之際

進入30年代中期,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上述機型均被替換,三式艦戰先後被90式、95式艦戰所取代,十三式艦攻也被更新的96式艦攻取代,艦偵機種被從航母搭載機中取消,變更為艦爆,日本海軍的第一種艦爆是94式艦爆,於1935年服役。由於三段式飛行:甲板浪費了寶貴的艦內空間,使得“赤城”號的載機數量大大少於同期改裝的美國“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後者採用直通式飛行甲板,載機量高達100架。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美國“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

現代化大改裝

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航空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艦載機型號更新迅速,飛機性能不斷提高,而且尺寸和重量也在增大。此時,三段式飛行甲板的弊端也暴露無餘。早在“赤城”號服役之初就有人指責這一設計導致載機量不足、協調指揮不便,隨著新型艦載機的裝備,短小的下層飛行甲板無法滿足起飛的需要,機庫面積也變得愈加狹小、緊張,一次徹底的大改裝勢在必行。首先接受改裝的是同樣有三段式甲板的“加賀"號,1935年10月24日,“赤城”號也轉為預備艦,進入佐世保海軍工廠接受脫胎換骨的大變身。第二次現代化改裝的重點是更新動力裝置和改造飛行甲板、機庫。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1939年4月27日停泊於宿毛灣的“赤城"號和“霧島”號戰列艦。

動力裝置

相比“加賀"號,“赤城”號的動力改造工程比較簡單,其蒸汽輪機一直運轉良好,無需更換,主要是將8座混燒鍋爐更換為重油專燒鍋爐。在服役初期,位於第5~6鍋爐艙的混燒鍋爐就時常發生漏氣故障,以至曾有部分鍋爐被暫停使用,這次改裝則一舉拆除全部混燒鍋爐,而那個向上開口的小煙囪也被去除,所有煙道都匯合成一個右舷下彎式大型煙囪,彌補了在飛機起降時無法全速航行的缺陷。經過改進,“赤城”號的主力功率略有提高,達133000馬力,航速提高到31.2節,重油搭載量增加到6000噸,續航力為8200海里/16節。

飛行甲板和機庫

“赤城”號最重要的改裝是拆除形同虛設的中下層飛行甲板,將上層飛行甲板延長至艦首,成為大型直通式甲板,長249.2米,前端寬19米,中央寬30.5米,後端寬23.8米,在公試狀態下距吃水線高度為20.7米,其長度僅次於二戰末期建成的“大鳳"和“信濃"號,居當時日本諸航母之冠。在艦首甲板上增設兩組大型支柱支撐前部飛行甲板。飛機升降機增加為三座,前部升降機的尺寸為11.8x16米,中部升降機為11.8x13米,後部升降機為12.8x8.4米。

著艦制動裝置也更新為吳式四型10座,共有10道阻攔索,還新設了2座空廠式三型滑行制動裝置。與飛行甲板的改造相適應,上、中層機庫也向前做了擴大,所有機庫均為封閉式,上層機庫分為三個庫區,中層為四庫區,下層為三庫區。由於艦內空間擴大,艦上裝載的魚雷、航空炸彈和航空燃料都有所增加,足夠全部艦載機發起三次攻擊之用,還改進了彈藥輸送裝置。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改造完成!!!

島型艦橋

在飛行甲板改裝完成後,需要安裝一個新的島型艦橋,但在安裝位置上卻節外生枝。當時,海軍航空本部有一種意見,認為同屬一個航空戰隊的兩艘航母,其艦橋應分別設在左右兩舷,方便艦載機從兩個方向盤旋降落,同時由於煙囪集中在右舷,將艦橋設在左舷有助於平衡重量。先完成改裝的“加賀”號已經安裝了右舷前部艦橋,於是“赤城”號就採用左舷中部艦橋,但在實際使用中發現這一安排並不合理,飛行員仍習慣向右盤旋降落,左舷艦橋不僅阻礙視線,而且引起氣流紊亂,影響降落。在一番調查後,日本海軍不再採用這一設計,於是“赤城”號和後來的“飛龍”號就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艘左舷艦島航母。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赤城”號艦橋結構示意圖

“赤城”號的新艦橋與“加賀”號相似,但由於位置靠後,為了獲得良好的操艦視野,艦橋分為五層甲板,比“加賀"號多一層,內設作戰室、海圖室、起降指揮所、羅經艦橋、操舵室、飛行員待機室等,最上層則是露天的防空指揮所,在艦橋最頂端裝有91式高射指揮儀。在艦橋後方設一座輕型三腳桅,作為信號桅使用。艦橋構造還向飛行甲板下延伸一層甲板,內設電信室、通信指揮所、密碼室等。

武備

在這次改裝中,“赤城”號的武器裝備也發生了變化,原先位於中層飛行甲板的2座200毫米雙聯裝主炮被拆除,但保留了艦體後部兩舷的6門200毫米單裝炮。因為預算緊張,沒有像“加賀”號那樣在預備炮位上安裝火炮。基於同樣的原因,其120毫米高射炮也沒有更新為89式127毫米高射炮,維持原有裝備,不過位於右舷的三座120毫米雙聯裝高射炮為了防止煙囪排煙的影響加裝了除煙防盾。120毫米高射炮由3座91式高射指揮儀控制,其中兩舷各一座,艦橋頂部一座。在日本海軍大型航母中,“赤城”號的防空火力是最弱的。

此外,“赤城”號還增加了14座96式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共計28門,安裝在左右兩舷前後的平臺上,每舷7座,分為四個炮群,由4座9S式射擊指揮儀控制。96式25毫米機關炮是二戰時期日本海軍艦艇裝備最普遍的輕型防空武器,是由法國引進的同型機關炮仿製而來,1935年開始國產化,分為單裝、雙聯裝、三聯裝等幾種形式,有效射程1500米,最大射高5250米。

艦載機

由於機庫的擴大,“赤城"號的載機數量也大為增加,根據1938年的搭載標準,艦載機數量為91架,其中常用機66架,備用機25架,包括96式艦戰16架(常用12架、備用4架),96式艦爆24架(常用19架、備用5架),96式艦攻51架(常用35架、備用16架,其中6架用於偵察)。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赤城”號的艦載機都已換裝為更大更重的新型機,載機量有所下降,共有72架,其中常用機63架,備用機9架,包括零式艦戰21架(常用18架、備用3架),99式艦爆21架(常用18架、備用3架),97式艦攻30架(常用27架、備用3架,其中9架用於偵察)。

1938年8月31日,“赤城”號歷時近三年的大改裝終於結束,由一艘三段式甲板的怪異航母轉換為擁有直通式飛行甲板和島型艦橋的現代化大型高速航母。改裝後的“赤城”號標準排水量增加為36500噸,公試排水量41300噸,滿載排水量42750噸,全長260.7米,寬31.3米,吃水8.71米,航速31.2節,續航力8200海里/16節,艦員人數也增加到2000人,裝備200毫米炮6門(1x6),120毫米高射炮12門(2x6),25毫米機關炮28門(2x14),載機數量為91架。

作戰歷程

1927年8月1日,“赤城”號正式加入日本海軍艦艇序列,成為聯合艦隊附屬艦,與同為主力艦改建而來的“加賀”號及美國海軍的“列剋星敦"(CV-2)、“薩拉託加”號(CV-3)並稱“世界四大航母”。

日本海軍編制制度規定,兩艘以上的軍艦就可以編成一個戰隊,1928年4月1日,日本海軍首次編成第1航空戰隊,下轄“赤城”、“鳳翔”號航空母艦和第6驅逐隊的“梅”、“楠”號驅逐艦,這是日本海軍第一支航母部隊,“赤城”號擔任旗艦,首任戰隊司令官是高橋三吉海軍少將。在海軍內部“艦隊派”的壓力下,第1航空戰隊在八個月後被解散。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山本五十六

1928年12月10日,山本五十六海軍大佐從霞浦海軍航空隊調任"赤城”號艦長,在他的奔走努力下,第1航空戰隊在1929年4月1日恢復,仍轄“赤城”、“鳳翔”兩艦,在山本的督促下展開頻繁的訓練,為海軍艦載航空兵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933年,“龍驤”號航空母艦建成服役後,日本海軍編成第2航空戰隊。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日本海軍一直保持著兩個航空戰隊的編制,每個戰隊轄大、小航母各一艘,分別配屬第1艦隊和第2艦隊,作為漸減作戰的重要力量,但具體編成並不固定,“赤城”和“加賀”號輪流擔任兩個戰隊的旗艦。自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以來,中日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到1937年發展為全面戰爭。在此期間,日本海軍航空母艦也積極參與在中國沿海地區的軍事行動,支援陸軍作戰,並積累作戰經驗。不過,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及1937年八一三事變時,“赤城”號都正好在船廠接受改裝,因此由其準姊妹艦“加賀”號領銜趕赴侵華第一線,該艦隻在完成改裝後,於1939年初在華南及山東沿海短期活動,提供空中掩護,並將部分艦,載機派駐陸地機場作戰。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要論實戰經驗,“赤城”號反而沒有“加賀”號豐富。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時“赤城"號側視、俯視線圖及其艦體塗裝。


奇襲珍珠港

1941年4月10日,在日本海軍“航空派”的不斷努力下,航母部隊實現了集中指揮,由第1、2、4航空戰隊合編為第1航空艦隊,其中“赤城”、“加賀”兩艦編為第1航空戰隊,“赤城”號兼任第1航空艦隊旗艦,升起了南雲忠一海軍中將的將旗。組建第1航空艦隊的目的就是實施正在秘密籌劃中的奇襲珍珠港作戰,併為此進行了高強度的訓練,許多經過實戰鍛鍊的飛行員也被調到“赤城”號飛行隊中,包括空襲部隊總指揮淵田美津雄海軍中佐。

11月23日,以“赤城”號為首的奇襲部隊在擇捉島單冠灣集結,包括第1、2、5航空戰隊的6艘大中型航母,以及擔任護航的2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11月26日,艦隊出擊,沿著晦暗多霧的北太平洋航線接近夏威夷。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一架載有魚雷的攻擊機從赤城甲板上起飛,襲擊了珍珠港。

12月7日凌晨,日軍艦隊起飛了第一攻擊波183架飛機,“赤城”號出動了97式艦攻27架(其中12架掛載魚雷、15架掛載炸彈)和零戰9架,共計36架,空襲總指揮淵田中佐、雷擊隊指揮官村田重治少佐、制空隊指揮官板谷茂少佐均來自“赤城”號。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第二波攻擊機在赤城的甲板上準備就緒。

在對珍珠港的首輪突擊中,來自“赤城”號的攻擊機擊沉了“西弗吉尼亞”號(BB-48)和“加利福尼亞”號戰列艦(BB-44),僅有一架零戰未能返航。在第二攻擊波171架飛機中,“赤城”號起飛了99式艦爆18架零戰9架,共計27架,其中艦爆隊掃蕩了剩餘的輔助艦艇和岸上設施,損失4架艦爆,奇襲珍珠港作戰以日軍大捷而告終。

南方支援作戰

通過艦載航空兵的突襲將美軍太平洋艦隊主力癱瘓後,日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大舉南進,立下顯赫戰功的航母機動部隊也很快投入對南方作戰的支援行動中。1942年1月14日,以“赤城”號為首的第1、5航空戰隊的4艘大型航母移師特魯克,支援日軍對俾斯麥群島及新幾內亞的進攻。1月20日,日軍出動109架飛機空襲了新不列顛島上的重鎮拉包爾,其中來自“赤城”的18架97式艦攻由淵田中佐親自指揮,在白根斐夫大尉率領的9架零戰掩護下參加了行動。1月21日,“赤城”、“加賀”兩艦又出動52架飛機襲擊了新愛爾蘭島上的卡維恩機場,“赤城”號的18架99式艦爆和9架零戰參加行動,指揮官分別是千早猛彥大尉和指宿正信大尉。1月22日,兩艦再度出動46架飛機對拉包爾實施航空壓制,村田重治少佐指揮“赤城”號的18架97式艦攻對當地海岸炮臺實施了轟炸,由白根大尉指揮的6架零戰則掃射了機場設施,陸軍南海支隊在次日下午佔領拉包爾。在三天的作戰中,“赤城”號艦載機無一損失。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1942年3月26日,赤城甲板上的照片。

上圖介紹:1942年3月26日向印度洋航進的南雲機動部隊,近處是旗艦“赤城"號的飛行甲板,右舷後方艦隊的主力戰艦呈單縱隊航行,由近至遠分別是航母“蒼龍”、“飛龍”(第2航空戰隊),戰列艦“比睿”、“霧島"、“榛名"、“金剛”號(第3戰隊)和航母“瑞鶴"、“翔鶴"號(第5航空戰隊),此時的機動部隊正處在鼎盛時期。

2月1日,美軍航母特混艦隊襲擊了日軍佔領的馬紹爾群島,接到警報後,“赤城”號與“加賀"“瑞鶴”緊急起錨前往追擊,未能抓住對手。為了支援日軍進攻爪哇島,“赤城”號帶領第1、2航空戰隊的4艘航母在2月19日猛烈空襲了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炸燬艦船12艘,“赤城”號出動艦攻、艦爆各18架,零戰9架參與攻擊,損失為零。在隨後殲滅從荷屬東印度撤退的盟軍艦艇的戰鬥中,“赤城”號的9架艦爆於3月1日炸沉了一艘美軍油船,並重創一艘驅逐艦。3月5日,第1航空艦隊又大舉空襲了爪哇島的芝扎拉港,“赤城”攻擊隊由艦攻18架、零戰9架組成,再度毫髮無損,勝利完成了對荷屬東印度攻略的支援任務。

印度洋攻略

1942年3月底,連戰連捷的日軍航母機動艦隊揮師向西,進軍印度洋,除了受傷回國修理的“加賀”號外,“赤城”號帶領第2、5航空戰隊共5艘航母於4月初殺向英國在印度洋的戰略要地錫蘭島。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作戰中的赤城

4月5日,128架日機突襲了科倫坡,淵田中佐率艦攻18架,板谷少佐率零戰9架參加攻擊。接著“赤城”號與“飛龍”“蒼龍”出動53架99式艦爆,擊沉了英軍重巡洋艦“多塞特郡'和“康沃爾”號,其中17架來自“赤城”號,由阿部善次大尉指揮。4月9日,日軍又空襲了亭可馬裡,“赤城”號的18架艦攻和6架零戰仍由淵田、板谷指揮,完成了攻擊任務。日軍還發現了英軍“競技神”號航空母艦,“赤城”等各艦出動85架艦爆和6架艦戰,在半個小時內就將其送進海底,一同被擊沉的還有兩艘護航的驅逐艦,由阿部大尉率領的17架艦爆再立新功。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英軍“競技神”號航空母艦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沉沒的英軍“競技神”號航空母艦

經此一戰,英軍東方艦隊自知不敵,連夜西撤,日軍機動部隊為自已又增添了一道勝利的光環。

中途島海戰

1942年5月27日,“赤城”號繼續作為南雲中將的旗艦,帶領第1、2航空戰隊的4艘航空母艦從柱島錨地啟航,開始了雄心勃勃的中途島攻略,其任務是壓制中途島上的美軍航空兵力,並伺機殲滅可能出現的美軍航空母艦。由“翔鶴”、“瑞鶴”組成的第5航空戰隊在珊瑚海海戰中受創,缺席此次行動,使得南雲的突擊力量削弱三分之一,而且由於熟練機組不足,從各艦上抽調了一批飛機和飛行員補充到新建航母上,第1航空艦隊各艦的載機數都有所下降。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南雲忠一

6月4日早上,南雲艦隊出動108架飛機空襲中途島,其中“赤城”號派出由千早大尉指揮的18架艦爆和由白根大尉指揮的9架零戰。美軍早已通過破譯密碼洞悉日軍動向,有所準備,攻擊效果不佳。南雲遂下令準備實施第二輪攻擊,並將已經掛載魚雷的艦攻換裝炸彈。與此同時,日軍艦隊輪番遭到美軍岸基飛機的攻擊,但未有損傷。不久,日軍偵察機發現埋伏在中途島以北的美軍航母特混艦隊,南雲再次命令換彈,同時準備回收第一攻擊波的返航飛機。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就在關鍵時刻,從美軍航母出發的艦載機群已經殺到日軍艦隊上空,先行發起攻擊的魚雷轟炸機大部被日軍戰鬥機擊落,但來自“企業”號(CV-6) 的33架SBD俯衝轟炸機抓住時機,從高空展開突襲,其中6架以“赤城”號為目標投彈。10時26分,‘“赤城”號中部升降機附近及飛行甲板左側後方被兩枚454千克炸彈直接命中,並在左舷艦橋附近捱了一枚近失彈,由於換彈而未及入庫、堆積在機庫內的炸彈、魚雷隨即被誘爆,將人員和飛機撕成碎片,全艦燃起大火。中彈後20分鐘,南雲轉移到“長良”號輕巡洋艦上,至傍晚18時,“赤城” 艦長青木泰二郎海軍大佐下令棄艦,並請求由友艦擊沉“赤城”,但曾任該艦艦長的山本大將推遲了這一命令。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赤城”號掙扎到6月5日凌晨,已經毫無希望,最後的處理命令在3時50分下達,第4驅逐隊的“嵐”、“野分”、“獲風”、“舞風”號驅逐艦奉命向“赤城”號漂浮的軀殼發射魚雷,三枚命中。凌晨4時55分,離日出還有5分鐘時間,日本海軍最早的大型航空母艦消失在海面上,有263名官兵隨艦陣亡,但不包括艦長青木大佐,在中途島海戰中戰沉的四艘航母的艦長中只有他倖存下來,此後便被打入冷宮,未獲重用。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赤城”號中彈示意圖

在中途島慘敗後,日本海軍為了掩人耳目,繼續將“赤城”號保留在編制序列中,直到9月25日才正式除籍

始終戰鬥在最前線的機動部隊旗艦——日本赤城號大型航空母艦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請關注我,我是“藍光加特林”,持續為您帶來精品好文,謝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