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迴大宋,氤氳茶香背後,離不開建盞的相伴而生

電影《赤壁》中,有這樣一個橋段:小喬夜闖曹營以施"茶計",與曹操煮茶論茶,以拖延曹軍開戰時間。只見茶巾在小喬的纖纖玉手中來回翻轉,置茶入壺,盛舀茶湯,一系列動作行雲流水,極具優美。

期間,曹操問道:"這烹茶最難的是什麼?"小喬答道:"茶葉,火候,水質,器皿。"

要說這前三項,應該不難理解。茶葉、水質,直接關係到茶水的品質,火候直接影響到茶水的口感。那這器皿,到底與茶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關係還真是十分密切。

比較耳熟能詳的茶具有紫砂壺、青花瓷、白瓷、玻璃茶具等,適用於不同類型的茶。然而用短短一篇文章,將各個茶具娓娓道來,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今天,我就想說一說宋代的一種獨特茶具,那就是建盞。與所有文物一樣,除了直觀的欣賞價值外,建盞背後蘊含的深厚文化歷史,更是值得人們細細品味。

夢迴大宋,氤氳茶香背後,離不開建盞的相伴而生

01、自然的選擇,宋朝茶文化的盛行,使建州成為宋朝的製茶中心,催生了建盞的生產

茶文化在唐代興起,在宋朝達到鼎盛,成為上至皇室下至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應的,宋朝對於茶葉的選擇、飲茶風俗的普及、茶藝鑑賞的水平都更為講究,這也就衍生出了建盞這一茶具的崛起,與茶文化相伴而生,成為宋人飲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① 建盞的緣起,離不開大自然優勝劣汰的選擇

在當時,由於環境氣候的影響,宋朝的天氣寒冷,北方種植的茶樹早春時發芽常常都會推遲,無法在清明前將茶葉進貢到汴京。

順勢而為,宋朝的茶葉生產線不得不向更溫暖的南方轉移。要說當時的閩南和嶺南地區,雖然氣候適宜,可離汴京著實太遠,且交通也並不方便。剛開始人們還擔心茶葉在長途運輸過程中會變質,可後來才發現是杞人憂天了。

福建建州的茶葉內質好,即使提前採製,歷經長途跋涉的運輸,運到汴京也仍然不損失它的風味,反而比其他地區的茶葉能更早地進貢到京城,供皇室及時享用新茶地曼妙滋味。

這就應了歐陽修地那句詩:"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 可見建安茶及時的進貢能力,非其他地方能比擬。

有了皇室貢品標籤的加持,建茶的生產和製茶的技術,也越來越嫻熟。在"一帶一路"的情形下,建州的製茶技術的登峰造極,也帶動了茶具生產的發展,建盞的生產應運而生。

宋徵宗在《大觀茶論》有述:"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一代帝王筆下的青黑盞,就是當時流行的建盞,也可以反映出建盞深沉的顏色,是它的獨特魅力。

建窯是宋朝的名窯,以燒製黑釉瓷而聞名,而建盞就是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員。建盞的黑色並不是人為的著墨,而是因為當地盛產的原材料黑釉中含鐵量高於6%,在窯中燒製時,與氧氣發生化學還原反映,呈現了深沉的暗黑色,在眾多淡雅的瓷器中顯得尤為獨特,受人追捧。

正是建州的獨特氣候,帶動了茶葉生產的繁榮發展。正是當地獨特的黑釉,催生了建盞的燒製。建茶和建盞,緣於宋朝的茶文化的興起,又對茶文化的推動,具有深遠的影響。

夢迴大宋,氤氳茶香背後,離不開建盞的相伴而生

② 鬥茶風俗的流行, 奠定了建盞在當時獨一無二的茶具地位

宋朝的飲茶風氣,風靡於各個階層。上至皇室達官貴族,下至普通黎民百姓,都以飲茶為時尚。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鬥茶這一活動,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大樂事。

所謂鬥茶,是先將茶末放入盞中,加入少量沸水,調和成濃稠狀,之後再往盞中注入沸水,用小掃帚狀的茶筅攪動茶湯,泛起湯花。

而衡量鬥茶的好壞,不在於茶的味道,在於茶湯掛在茶碗邊上的水痕的快慢。水痕出現得越晚,鬥茶的水平就越高。水痕咬住茶盞的邊,久久不散,稱為"咬盞"。這就類比於現代生活中的啤酒。什麼啤酒質地最好?一定是掛杯的啤酒最好。

這種鬥茶的方法,對於茶盞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一來,茶盞需要承托出茶湯的鮮白。二來,茶盞需要極高的耐熱性,保持茶湯的溫度。那到底什麼樣的茶盞,能夠入這些鬥茶者的眼呢?蔡襄或許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就如蔡襄在《茶錄》中所言: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建盞簡直是為鬥茶而生的器皿。一來,建盞獨特的黑色 ,可以襯托出茶湯的純色。黑釉的胎體厚重,在一定程度上有蓄熱保溫的效果,可以使茶湯在經過茶筅攪動後,還能暖手暖心不燙口。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盞之於鬥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伴侶。一茶一盞,人無茶而寡趣,茶無盞而不雅。文人墨客為了體現鬥茶的風雅,紛紛爭相購買建盞,並以此為榮。在此情形下,黝黑髮亮的建盞成為了香餑餑,需求產量也大幅增加,在眾多的茶盞中獨領風騷,烙下了宋代鬥茶文化的獨特印記。

夢迴大宋,氤氳茶香背後,離不開建盞的相伴而生

02、建盞的釉飾與使用,體現了宋朝天人合一,遵從自然,大道至簡的處事理念

建盞是宋朝茶文化中的獨特符號,也彰顯著當時高尚雅潔的藝術文化。無論是在燒製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紋理,還是在使用過程中文人賦予的文化內涵,皆體現了宋代哲學"抱朴懷素"的深刻理念。

① 自然燒製過程中形成的釉色紋樣,契合宋人天人合一的審美理念

如果說建盞的釉色,是其區別於其他瓷器的重要特徵。那建盞的紋路,是其更加神秘莫測,令人捉摸不透。

如果仔細觀察過建盞上的釉飾,會發現其表面上佈滿了形狀各異,斑斑點點的花紋。它們大小、深淺、長短不一,星羅密佈,稀疏淡雅。起初,我以為這些花紋都是人為畫上去的,心想這些星星點點的花紋,恐怕沒有十天半個月是完不成的。然而後來我才得知,這些花紋並非出自工匠之手,而是大自然的傑作。

由於建盞的胎體含鐵量較高,在高溫燒製的過程中,鐵質溶入釉層中。隨著釉層的流動,隨機形成各種形狀,待到冷卻時,鐵氧化物便會析出晶體。分佈在釉面上。正是因為燒製中的花紋都是隨機而成,每一件建盞可以說都是孤品,僅此一件。

日本古籍《君臺觀左右帳記》中記載:

"曜變,是建盞之最,世上罕見之物,值萬匹絹。油滴是僅次於曜變的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


由此可見,在眾多的花紋中,比較有名的當屬曜變盞、油滴盞、兔毫盞。其中,最為珍貴的當屬曜變盞。大小不同的結晶斑點,分佈在黑色的盞面上,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出光彩奪目的藍、紫、金黃色暈狀色彩,宛若夏夜間絢爛的星光,令其他瓷器望其項背。

不同於唐代的瓷器的明亮豔麗,明清瓷器的秀巧華麗,宋代的建盞,更給人一種精細內斂,質樸雋永的感覺。無刻意的人工雕琢,遵循自然燒製的渾然天成,或許正是體現了宋人崇尚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無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而對於這些自然演變的花紋,宋代人卻以兔毫狀、油滴狀、鷓鴣狀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或者日用品命名,充滿了生活的情趣。這也正印證了那句話,藝術是對生活的提煉和昇華。

將藝術與生活相結合,足見宋朝的附庸風雅,雅俗共賞。

在我看來,建盞的美,不僅在於外表,更在於其內涵和氣質。與傳統瓷器顏色清淺,形體輕薄不同,建盞另闢蹊徑。其憑藉深沉的顏色,形體的厚重,反倒表現出大巧若拙、大雅共俗的獨特魅力,是宋代崇尚自然的精神產物。

夢迴大宋,氤氳茶香背後,離不開建盞的相伴而生

② 建盞的黑色,茶湯的白色,一黑一白的對比,體現了陰陽共生的哲學理念

黑色的釉面,白色的茶湯,是宋代鬥茶文化中的重要組成元素。一黑一白,以黑襯白,讓我不禁想起了陰陽二元對立共生的象徵意義。

《黃帝內經》中所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天為陽,地為陰,天地陰陽之間,孕育著萬事萬物的發展與成熟,是中國曆來的自然觀。而建盞和茶湯,也對應著陰陽兩極,體現著自然的客觀規律。


茶湯本質在茶葉,茶葉喜陽,適合溫暖的生長環境。白色的茶湯,對應著明亮的天。因此茶湯為陽。黝黑的建盞,本質為陶土,自然對應著地。而黑色的深沉,與白相對,象徵著陰。用建盞盛茶湯,是陰陽共生互為平衡的體現。而茶道,不正是讓人們在俗世中,平心靜氣,尋求內心平衡的體現麼。

白色是一切顏色的起點,黑色是一切顏色的終點,循環往復,生生不息。如此看來,宋人對建盞的喜愛,不僅因為其獨特的性能,或許更是出自一份反饋歸真,大道至簡的超然脫俗。

夢迴大宋,氤氳茶香背後,離不開建盞的相伴而生

03、建盞觀賞和實用性的背後,是深刻的美學意義

無論是從建盞的顏色還是樣式,建盞都有極佳的觀賞性和實用性。但歸根結底,這畢竟都是外在的表現形式。文物之所以貴為珍寶,除了其身上歲月的積澱,更在於其展現出的人類歷史文明的演變和推動。

① 建盞對宋代文化的傳播意義非凡

如今提起茶道和抹茶,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認為這是日本的文化。但其實,這些文化都源於中國。

在宋代,宋人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獨特的茶道文化,對於喝茶的環境、禮儀、操作都十分講究,也是文人風雅集會的必備活動之一。在當時,最流行的茶道是點茶法,風靡全國。

同時,在宋元期間,中、日兩國人民往來頻繁。日本的僧人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後,不僅學習了禪宗,也見識到了茶道的魅力。他們在繼承了禪門法脈的同時,也把茶道一併帶了回去。而作為點茶環節中不可缺少的建盞,自然也和茶道,一起流傳到了日本。

作為當時的茶器之最,建盞成為了日本貴族爭相收藏的稀世珍寶。到了16世紀,一個曜變建盞甚至可以換取一座城池,當時日本武士集團為爭奪一個曜變建盞,甚至不惜引發戰爭,可見建盞國寶的魅力。

因為受到追捧,建盞更是被書院茶道指定為唯一名貴茶碗,賦予了獨特的收藏和鑑賞價值。此外,由於建盞幽深的黑色、鈍黯的光澤,與日本禪宗美學體現的"冷、凍、寂、枯"相契合,日本人也更加願意並堅持使用建盞作為盛茶湯的器皿。

如今在日本的茶道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日本人使用茶碗裝著抹茶,再用茶筅攪動茶湯,極大地還原了昔日宋代茶道的鬥茶流程。雖然茶碗的尺寸比當時的建盞大了不少,但至少可以看見昔日沿用建盞進行鬥茶的影子,反襯出建盞對傳播宋代茶文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夢迴大宋,氤氳茶香背後,離不開建盞的相伴而生

② 一握,體現了古代人民對人文感受的注重

與西方人喝茶不同,我國傳統的茶具,都是沒有把手,需要人用手輕輕握住。而就宋朝的建盞來說,其大小與一個人掌心的大小相當。文人在喝茶時,只需用手輕輕一握,就能拿穩茶,品味醇香。

雖然只是輕輕一握,可還真別小看這個動作。這一握,是文人的內心感受,是感知茶品味茶重要的細節之一。

首先,一握與擱在手上這個舉動不同,前者讓人感覺更加踏實,體現了對茶道的重視。而擱就顯得較為隨意,不僅可能面臨傾灑茶湯的危險,也體現不出茶道的莊重與正式。

其次,一握能更直接地感受茶湯傳遞的暖意。在經歷點茶、點湯、擊拂後,茶湯的溫度通過熱傳遞,由液體傳向固體。宋朝的天氣陰冷,古人這樣輕輕一握,溫度在掌心化開,伴隨著嫋嫋的茶香,傳遞到心中。

鬥茶的本意不在於通過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對抗關係,而是通過鬥茶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親近關係。

想象一下,鬥完茶後,每個人握著一杯溫暖的茶,邊喝邊聊天,談笑有鴻儒的樣子,是太平盛世下人間煙火的氣息。

而反觀現代,在經歷過工業化革命以後,更多地器物強調的是科學的感受。我們會說,高鐵好快啊,從上海到北京只要4個鐘頭,這就是嚴謹的科學感受。而古人通常會說,我一路走來,是欣賞了一路的風景,這就是人文感受,或許也是這個時代所欠缺的感官體驗。

由此觀之,古人簡簡單單的一握,是握住了建盞,感受了溫暖,更是與生活、與人建立起一種情感上的連結,感受生命的真諦。

夢迴大宋,氤氳茶香背後,離不開建盞的相伴而生

總結一下:

建盞雖小,但卻能折射出宋代風雅的茶文化以及清明的盛世。雖說中國歷史上的茶器不勝枚舉,宜興的紫砂壺、景德鎮的白瓷、上虞的青瓷都各有千秋,但若說起技藝的巧奪天工 ,我認為非建盞莫屬。

建盞的美,美在自然。豔俗文化無關,和脂粉香氣無緣,它雖然沒有亮麗的色彩,卻簡素中透露一種高古雅緻,古味長存,含蓄而不失大氣。

這或許對我們如今的審美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比起復雜的設計,過度的包裝,或許返璞歸真,迴歸本質,才能讓一件器物的美觀與實用,發揮最大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