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個人讀書總結

第一次整理自己一年內的讀書情況,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值得一做。這是一個對自我閱讀和學習的重要反思。

我的閱讀分為兩種,一種是純粹的興趣愛好,作為消遣的方式,就如同打遊戲看劇一樣;另外一種是專業學習性閱讀,這類書主要是為了解決某些方面的問題。

今年總計閱讀書籍17冊,分為人文社科、科學研究、投資、財務等。

我對這些書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或加微信與我交流。

2018年個人讀書總結


1 《讀書毀了我》

力量才是文字的意義

第一本是新東方聯合創始人王強老師的《讀書毀了我》,把這本書放在第一,被嚇到的不要往下看了,讀書,毀人不倦。這是一本散文隨筆和讀書思考文集。

越來越難有一本書能夠打動我,而《讀書毀了我》就是這樣一本。

王強老師在自序中說,力量才是文字的意義。單就這幾個字就已經很能打動我。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那麼多的垃圾文字,實在沒什麼意思,正如我寫的這篇文章!

文章辜負蒼生多!

有力量的文字旨在“型塑”而不是“告知”。它們必得不斷摧毀“昨天的我”,甚至“今天的我”,才可能型塑出那個完全不同的“明天的我”。

然而,時間長河裡,面對人類越積越多的文字垃圾,“有力量的文字”竟顯得那樣“珍稀”。

唯其“珍稀”,他們才是唯一值得你用全部生命去擁抱的,因為他們毫不留情毀了你的同時,還給你的必是嶄新的生命。

2018年個人讀書總結


2 《沉思錄》

走向寧靜、滿足與幸福的傳世經典

從湖南到江西,再從江西到湖北,八年,這是一本始終伴隨在我身邊的書。

很難用一句話概括這本書,如果一定用一句話來概括,我覺得這是一本引領人們走向寧靜、滿足與幸福的傳世經典。

你的困惑、焦慮、挫折以及自我內在的情感和精神,在這本書裡都有作者的思考。

在這樣一個喧鬧的時代,我們花太多心思關注外界的事物,時政新聞、八卦、雞毛蒜皮,今天關心這個,明天關心那個,其實真正需要關心的是我們自己。

對自己的關心越少,也許內心和精神也會變得更畸形,就像一個身體上的巨人,內在精神的矮人。也許我不能改變國家社會,但我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

如果有朋友想要這本書,我可以免費贈送哦。

2018年個人讀書總結

3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

我看到了自己的懦弱和無能

這是洛克菲勒寫給他兒子的信,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能夠打動我並且給我巨大沖擊的書。有人覺得這是一本雞湯文,而我深刻地堅信這是真實的人性。

洛克菲勒從一個貧困兒童在苦難的環境中艱難成長,用一生的努力成長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懦弱和無能。

人人生而平等,是國家憲法所規定的不可動搖的基石,我們每個人都懂,但是真的懂嗎?

生而平等是國家層面的保障,是法律意義上的平等,但是國家無法保障你在經濟和文化領域的平等,這才是人人生而平等背後的邏輯。

我心中的英雄一定要有洛克菲勒。

2018年個人讀書總結


4 and 5

《你的知識需要管理》

《如何成為專家》

知識顯性化十分必要

這兩本書對我最大的幫助是如何理解知識以及知識的價值和作用。

知識可以分為隱性知識(經驗)和顯性知識(文章、產品等),這促使我決定寫自己的公眾號。

我喜歡閱讀和思考,也寫一點感想和文章,所以我決定把我的閱讀和思考寫下來分享給朋友們,以此來建立個人是知識品牌。

我的寫作能力和水平還遠遠不夠,這是我自己深知要加強的地方。

《如何成為專家》作者田志剛老師是知識管理領域的專家,但是讀完這本書你依然不可能成為專家,畢竟理論和實踐之間有一個巨大鴻溝。

所以我並不相信其他新生代的網絡作者能夠真正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只會製造焦慮,然後再給點解藥。就像笑傲江湖中的東方不敗,給自己的教徒都吃了毒藥,然後每年給他們解一次毒。

這使我下定決心在知識管理、知識結構構建和問題解決力領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2018年個人讀書總結


6 《原則》

將原則付諸實踐和應用

作者Ray Dalio是喬水基金創始人。

他認為我們可以像看待機器一樣看待生活、管理、經商和投資,並將其系統化為一系列原則。

Ray Dalio相信他的成功並非因為個人的特質,而是因為他從失敗中學會了做人、做事的原則,而大多數人和公司都可以運用他的這些原則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簡單的講,Ray Dalio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可以複製的。

原則這一理念,給了我積極正面的影響,但是我並沒有做的很好,所以再優秀的原則和理論,如果不去應用和實踐,也是白搭。

這就是為什麼道理懂得很多,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

2018年個人讀書總結


7 《影響力》

影響力變現

這本書知名度很高,但是我讀過之後已經沒有太多印象,我一直沒有思考過影響力這件事,所以並沒有太多感觸。

不過當前這個時代,如果一味的低調,也許最終只會默默無聞。再說了現在大家都在議論影響力變現,也許未來我會更多的思考影響力的作用和價值。


8 《思維方式》

一切現象都由自己的心靈和思維招致

作者是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專門查了一下思維的定義,抽象又複雜,我現在也沒有完全搞明白。

稻盛和夫說:世上的一切現象,都是由自己的心靈和思維方式招致的。

我很同意這個觀點,在讀到這個觀點之前曾寫過一段自己的思考,剛好與此吻合:

在劫難逃,也許存在著自身內在深層次的原因,平常並沒有任何事發生,只有當其遇到剛好的環境、剛好時間才會發生。

2018年個人讀書總結


9 《超越確定性》

別人是答案不適合你

打開這本書,實在是感慨萬千,時代的洪流裡,哪裡還有個人。

每個人似乎都很焦慮很害怕,特別是2018年世界經濟下行,2019年還會是更艱難的一年。

在我最焦慮的時候,打開這本書,我會不會就不焦慮了呢?並不會!這個時代的焦慮來自於時代的快速更迭,確定性變得很不確定,我認為這是這個時代焦慮的根源。

我最終要去哪裡,這從來都不是確定的。

當確定的年代不再,每個人都必須自己來尋找答案。

道理懂了很多,卻依然過不好生活,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把道理轉化為行動方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問題的根源在於,別人是答案不適合你,真實可靠的答案必須由你自己親自來尋找、構建和創造,我認為這是解決焦慮和恐慌的唯一正確路徑。

2018年個人讀書總結


10 《科學研究的藝術》

做出自己的思考和貢獻

作為一名工科博士,我是經常感到自己很弱智的。

也許你以為學校會有培養方案,或者導師會有培養方案,然而並沒有。我回憶起來,碩士博士,從來沒有人教過我科學研究的理念、態度、方法和原則。所以我決定自己來摸索屬於自己的道路。

如果說這個過程有什麼收穫,那就是更加堅定了我的獨立意志。沒有人能解決我的問題,也沒有人能解決科學領域的前沿問題,我有必要也應該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也許這也逐漸形成了我的態度,科學問題公開探討,接受正當批評和抨擊,同時也堅定地維護自己的正確觀點和意志。就科學研究本身來講,我希望能夠在專業知識領域填補空白,做出自己的思考和貢獻。

我始終堅持這一條最樸素的理念和原則,不動搖。

2018年個人讀書總結


11-17 財務分析與投資決策

不斷地投資自己

2017我開始自學理財,後又學習投資,這兩年我在這個領域投入很多時間。這也讓我對自己的自學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從一個從沒有接觸過財務、經濟和金融的小白,到獨立分析與決策。這個過程很艱難,但我相信未來只會越來越好。

我現在經常會運用經濟學的概念來理解一些事情,比如說現金流,估值,風險。

理工科的很多研究思維和邏輯在投資這件事上發揮了重要價值。

如果說未來我會成為一個什麼人,也許,我會成為一個真正的投資人。或者說其實我一直就是一個投資人,不斷地投資自己的大腦。

尋找屬於自己的道路才是唯一的正確方式

真誠的與朋友們分享我這一年來的體悟:

好與壞,善與惡,美與醜,快與慢,也許可以相互轉化;

真正有必要學習的功課,就是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人生;

寄希望於任何人,任何外界,都是死路,只有尋找屬於自己的道路才是唯一的正確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