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不是愛,是傷害|《誤殺》:淺析殺死素察的元凶是誰

近日,電影《誤殺》以黑馬的姿態在同期上映中的影片中脫穎而出。觀看完影片後,我不禁想起了前段時間的校園霸凌電影《少年的你》。同樣是有錢人家的孩子在得不到家庭溫暖的情況下,欺負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最終的結局都是施暴者死亡。

結局令人唏噓,卻也令我們反思,什麼是愛孩子?什麼是對孩子好?怎樣才能保護孩子?我們在探尋答案的時候,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給孩子的究竟是愛還是傷害。

溺愛不是愛,是傷害|《誤殺》:淺析殺死素察的元兇是誰

用暴力管教兒子的父親

影片中,素察作為一個官二代,被媽媽寵著,被爸爸嫌棄著,於是在家門之外橫行霸道,尋找自己的存在。

一、太滿的母愛與太缺的父愛造成了素察叛逆的性格

影片中,我們看到素察經常惹是生非,一次,他打架差點弄瞎別人的眼睛,他的媽媽拉韞是怎麼做的呢?沒有半句訓斥,直接拿10萬元讓手下去擺平這件事。他的爸爸都彭又是怎麼做的呢?一個耳光上去,說如果不是他的面子,學校已經把素察開除了。那素察呢?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嗎?沒有,他只是開著車揚長而去。

溺愛不是愛,是傷害|《誤殺》:淺析殺死素察的元兇是誰

忙於自己事業的都彭

後來通過拉韞和都彭的談話,我們知道拉韞太過溺愛素察,無論他犯了什麼錯,拉韞都跟在後邊給他擦屁股,幫他善後,不批評不指責。他只是個孩子,便成了他不斷犯錯的理由。

而都彭呢?他一直忙於自己的事業,根本無暇顧及素察,一旦素察犯了什麼錯,他拉過素察就是一頓棍棒教育。打和罵便是都彭和素察之間的相處方式。

夾雜在溺愛和無視中的素察變成了一個混世魔王,沒有什麼真的能讓他害怕,也沒有什麼能讓他覺得自己做錯了。

溺愛不是愛,是傷害|《誤殺》:淺析殺死素察的元兇是誰

威脅平平的素察

在《少年的你》中,魏萊因為高考沒發揮好,她的爸爸就半年沒理過她,媽媽呢?雖然愛她,但是更在乎爸爸的感受,於是魏萊在復讀的時候,一邊害怕再次考不好,一邊想得到爸爸媽媽更多的關愛。魏萊在家庭缺失的愛中成為了校園霸凌的施暴者。

魏萊和素察,都是有錢人家得不到真正關愛的孩子,他們都在一條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直到沒了回頭路。這是家庭教育的失敗,更是對社會的警醒。

二、素察沒有是非觀念,更是從來沒有認識到過自己的錯誤

素察作為警察局長的兒子,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官二代,更何況他還有一個競選市長的父親。所以剛滿16歲的素察就已經有了自己的車,所以作為中學生的素察成為了校園霸凌中的施暴者。

溺愛不是愛,是傷害|《誤殺》:淺析殺死素察的元兇是誰

爭奪手機的阿玉和素察

他小小年紀就打架鬥毆,他不僅對平平進行迷姦,事後更是拿著他拍攝的視頻威脅平平要再次發生關係。感到害怕的平平將此事告訴了媽媽。當素察到了平平家的倉庫時他不僅不害怕,還對著阿玉脫口而出“那你替她啊”。聽完這句話,我打了個寒顫,一個16歲的孩子,面對一個和自己媽媽年紀一樣的女人,不僅不尊重還出言冒犯,這真的是個惡魔。

那麼,素察的囂張跋扈來自哪裡呢?來自他背後的警察局長媽媽。當素察犯一次錯,媽媽替他擺平,犯兩次錯,媽媽替他擺平,犯三次錯媽媽再次替他擺平時,他便不再懼怕任何事情了。怕什麼呢?有媽媽在呢。

溺愛不是愛,是傷害|《誤殺》:淺析殺死素察的元兇是誰

警察局長拉韞

如果在素察犯錯誤時,拉韞不袒護他,而是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該道歉道歉,該懲罰懲罰,那麼影片中的悲劇很可能不會出現。過早的讓他知道了權利和金錢的好處,反而對他沒好處。

三、孩子要愛、要疼,但是更要讓他明是非、知對錯

無論是電影中還是我們的周圍,都有太多因為溺愛孩子而產生的悲劇了。那麼,究竟怎樣才是對孩子好,怎樣才是真正的愛孩子呢?

首先,對孩子要關心和愛護,但是不能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向父母索取愛和關心,同時他們也會一次次試探父母的底線,如果無條件地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就會造成他們稍有不滿就鬧騰的局面。所以,孩子的合理需求可以滿足,過分要求要拒絕,並讓他們知道拒絕的原因。

其次,打罵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知錯才能杜絕問題的再次發生。

很多時候,孩子犯了錯,正在氣頭上的父母拉過孩子就是一頓暴揍。那麼打罵真的能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嗎?也許可以,但更多的時候,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就像被打的素察扭頭跑出去一樣。所以,當孩子犯了錯,讓他們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後,從心裡認識到錯誤才有可能改正錯誤,一味打罵並不是最好的方式。

溺愛不是愛,是傷害|《誤殺》:淺析殺死素察的元兇是誰

失去了孩子的父母只剩下悲痛

再次,要讓孩子為自己犯的錯負起責任,父母不要大包大攬。當孩子犯了錯時,除了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錯誤外,還要讓他們扛起自己需要負的責任。比如,素察差一點戳瞎了別人的眼睛,就要讓他知道這件事情的嚴重性,並親自去給同學道歉。拉韞用錢擺平後,素察對自己犯的錯完全沒有概念,那麼,他只會變本加厲地繼續犯錯。所以,責任是孩子必須從小就要知道的東西,如果小的時候不能對自己犯的錯負責,那麼長大後他們更不知道什麼是責任。

寫在最後:

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吃過的苦都不想自己的孩子再吃一遍。所以,當家裡條件還不錯的時候,就有越來越多的家長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求,溺愛就此產生。

可是,這不是愛孩子,一味地縱容只會害了他們。如果真的愛他們,就給他們適當的愛吧,讓他們知對錯、明是非,能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也能扛起自己該負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