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的燒餅裡夾著鄉情和記憶……

作者 | (河南長垣)王自亮

往期作品,敬請選讀:

小村的燒餅裡夾著鄉情和記憶……

小時候,家鄉是個市集,有兩家燒餅攤,一個燒餅田,一個燒餅五。燒餅田是因為姓田,燒餅五是因為排行老五。

燒餅田老實憨厚,兩口每逢集市,就推了架子車去街上打燒餅,那攤點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夫妻倆人一個和麵,一個炕制。從不言語,卻配合得那麼默契。

丈夫把燒餅按壓好後,就放到旁邊的鐵爐裡。取出來,圓圓的,像一個太陽。一面白,一面黃。一面硬,一面軟。又如同一個銅鑼。

那黃的一面,圓鼓鼓的,中間灑著很多芝麻粒。

吃起來,甜甜的,裡面還很甜,說是抹了蜂蜜。燒餅田的燒餅還有一個絕活,就是掰開來以後,中間會有一個白白薄薄的圓形的餅芯。就像燒餅的舌頭。

這餅芯也特別好吃,我最喜歡。

小村的燒餅裡夾著鄉情和記憶……

而奇怪的是,除了燒餅田,我在其他地方吃燒餅,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的餅,裡面也沒有了餅芯。

包括燒餅五。雖然他嘴巴很甜,像塗了蜜,人瘦瘦小小,卻硬把東廟一支花鬨回了家。娶回了一個美麗的媳婦。但他的燒餅,真的不如燒餅田。

燒餅的製作說簡單不簡單,先要和麵揉麵醒面,這是力氣活,半夜都要起來準備。面還要特別筋道。而這些,都是要提前做好的。每逢集會(小村逢七會,雙日集),都要半夜起來和麵揉麵制餅,一大早,就要推了車子趕過去。在攤子上揉制燒餅,又是技術活。燒餅圓不圓、厚不厚、焦不焦、黃不黃,都影響著燒餅的品質和賣相。一點也含糊不得。好的燒餅,外酥裡嫩,美麗豐滿,如同紅粉佳人,自然勾人饞涎。

小村的燒餅裡夾著鄉情和記憶……

人多時,家裡來了客,總是要買些燒餅的。這些燒餅外焦裡嫩,還有著一種甜。真是好吃。

看到後來的武大郎炊餅,我沒有吃過,但想著怎麼也比不上家鄉的燒餅。

就想起以前出長垣時,一個老者說的,多喝點豆腐腦吧,出了長垣,就沒有這麼好吃的豆腐腦和油條了。

是的,出了小村,就沒有這麼好的燒餅了。

那燒餅裡,更多的是鄉情和記憶。

相較火燒,燒餅是溫和的。火燒裡面大肉大餡,又大油大鹽。燒餅卻很淡,淡中有一種甜。如果說火燒是英雄好漢,那麼燒餅就是翩翩君子,因此,更受老人喜歡。年齡大的人,誰還喜歡剛猛、張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