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撈”紅薯(散文)


「鄉情」“撈”紅薯(散文)


在皖北鄉下,不少人都曾經歷撈紅薯的事。撈紅薯是咋回事呢?皖北人都明白,對外地人就要解釋一下了:在當地方言中,撈(lao),讀第四聲(澇),是指搜索、搜尋的意思。意即在沒有收穫乾淨的紅薯地裡,再度搜尋紅薯,以期找到殘餘的紅薯。

七八十年代,鄉下生活清苦,紅薯算是日常生活中寶貝。家家沒有嫌多的。除了生產隊分得一定數量的紅薯,家家儲備的紅薯,通常要吃到來年開春。人口多的人家,多是儲備不足的。因此,一有機會,村民們便會到起獲過的紅薯地裡"撈"紅薯。

撈紅薯的人,有大人,也有半大孩子。大人通常肩背糞箕,小孩提籃子。大家肩扛抓勾,或是钁頭,到了紅薯地裡,按照各自的經驗,找一片沒有翻挖過的紅薯地,一點點用抓勾或钁頭逐一刨土,當聽到"咔嚓"一聲,便會心中一陣驚喜,知道"撈"到紅薯了。

有經驗的人,善於沿著暗紅、狀如筷子粗細的根鬚順藤摸瓜。有了根鬚這條"線索",最好是用钁頭由淺入深慢慢挖去,有時會挖出理想的紅薯;有時挖著挖著,發現根鬚越來越細,失望便越來越大,最終空歡喜一場。也有的人,習慣從紅薯壠溝找線索,這些地方多沒有被翻挖;少數小紅薯,由於在主根處沒有生長之機,被擠壓溝底深藏的機率比較大。

但溝底的土多是瓷實的,翻挖起來比較費力。有時挖過四五米、甚至十數米遠,也不見得有收穫,是頗令人沮喪的。

「鄉情」“撈”紅薯(散文)


由於大家都是盲目尋找殘餘的紅薯,能不能"撈"到紅薯,取決於體力,也取決於技巧。沒有力氣,東挖挖,西刨刨,淺嘗輒止,很難撈到紅薯。有耐力的人,鎖定一小片紅薯地,逐一不留縫隙一一挖去,常能有十之二三的收穫。

最大的機會,是跟隨犁地的把式撈紅薯。耕牛在前面拉犁,扶犁的把式隨著翻卷的土浪,有時一手扶犁,一手撿拾翻出的紅薯,裝進犁把上掛著的布兜裡。但是犁田的把式,把犁時,眼睛要緊盯著前方,實在顧不上撿拾的紅薯,就留給跟在後面尾隨的孩子們了。

有的孩子,順著犁過的底溝,常能發現被犁鏵削去的部分紅薯,另一半尚在土裡,便趕緊拿钁頭三兩下挖出來,心中像撿到元寶一樣欣喜。也有的孩子,順著犁鏵犁出的根鬚,不斷尋找機會,常能得到意外的收穫。

如果遇到一場秋雨,雨過之後,有心的村民便會湧向犁過的紅薯地裡,再度尋找殘餘的紅薯。根據經驗,有些小點的紅薯,原本包裹在泥團裡,經雨水沖刷之後,露出了真身,或是露出端倪,這時的村民,走到紅薯地裡,經過拉網式的搜尋,意外的收穫便會一個接著一個。

不論是哪種"撈"紅薯的方式,半天下來,大人孩子,多少都會有些收穫。拎著自己的戰利品,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因為這些"撈"來的紅薯,少則夠一家人一頓飯用的,多則夠幾天用的,無形中是一筆額外的"財富"。

有的孩子收穫滿滿,將"撈"的紅薯背到家裡,得到大人帶笑的讚許,別提有多開心。

幾十年前,這些點點滴滴的瑣憶,印證了早年物質匱乏時,人們對食物的珍惜和渴求,也折射出時代的巨大變遷,給人們的物質生活帶來怎樣深刻的影響。

不忘過去,方能懂得感恩,謹記今日生活的不易。

「鄉情」“撈”紅薯(散文)


「鄉情」“撈”紅薯(散文)

「鄉情」“撈”紅薯(散文)


「鄉情」“撈”紅薯(散文)


「鄉情」“撈”紅薯(散文)


「鄉情」“撈”紅薯(散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