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化符号4(蓑衣)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渐渐地从我们的生活与视野中消失。下雨天,行走的路人为了雨水不飘到自己身上,都会考虑穿上雨衣,这样就可以避免我们“湿身”,那80年代以前(含80年代)下雨天,出门在外时时,都是用到什么样的雨具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到蓑衣,在没有塑料布出现时,蓑衣在中国的文化里穿插了几千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时代文化符号4(蓑衣)

每当想起姜太公钓鱼时,就会想到一个老翁披着蓑衣的画面,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里,有关蓑衣的美文美句举不胜举。当然,蓑衣更大的用处不是用于大家作为写诗的道具,而是下雨时,大家在雨中穿梭时的雨具。

蓑衣最开始时主要是由蓑草来制作,蓑草主要的特点就是不易腐烂,但是我在南方地区,很少见到蓑草做的蓑衣。

时代文化符号4(蓑衣)

在湖南地区一般是用粽来制作,这种蓑衣更耐久,蓑衣一般分为上衣与下裙,上衣有点类似现在女孩的披肩,下裙就是一围裙,这样分二块,主要是方便于运动,因为越挡雨的蓑衣就越重,如果只是一块的话,活动起来非常不方便,哪怕是这样,披着出去还是很不舒服,在外面待的时间长了,雨水在上面越积越多,蓑衣也会越来越重,但在当时的生产力环境下,这已经是非常好的遮雨工具了。一套蓑衣制作的话至少要二天时间,保护的好的话,可以用上好几年,那时家里的木墙上,每家每户总会挂着这么一二件蓑衣。

时代文化符号4(蓑衣)

从塑料雨衣的出现后,蓑衣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我也仅是用一篇文章,记载着这些文化记忆,当同年代的人翻到时,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当小年青无意翻到时,给让他们多少能接触到一些久远的历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