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百遍,真的能其義自見麼?

書讀百遍,真的能其義自見麼?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了生計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閒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他的哥哥譏笑他,他卻不在乎。

長此以往,他寫出了兩本書,引起了轟動。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但,書讀百遍,真的能其義自見麼?今天,世界讀書日,身邊君就想和你分享在日本教授外山滋比古眼中,究竟什麼才是真的的閱讀。以下,Enjoy:

外山滋比古 | 作者

身邊的經濟學 | 來源


01

會讀不等於能解其意


二戰前的日本小學沒有“國語”課,教的是“讀法”。“讀法”指發聲讀字,進而再默讀文章。與之相應的還有“寫法”課。不學寫文章,而是像書法課那樣用毛筆練習寫字。寫文章叫“綴法”,卻未設課程,多是作業。學生寫好短文交給老師,老師閱畢寫上評語再返還給學生。忙的老師會偷工減料,直接蓋上刻有“閱”字的圓章返還回來。如此一來,也就沒有學生肯用心寫作了。

總而言之,以前的小學只教認讀字音的“讀法”。日本使用漢字,為了認讀字音需要接受大量的教育,這對日本人的智力活動是很大的負擔。對老師來講,教會學生認讀字音已是一大難題,恐怕很少有老師能再良好地指導學生文字的意義。

孩子們常被不明字意的自卑感折磨。會讀字音卻不明字意的情況比比皆是。但是誰都不以為怪。即使長大成人後,大家也只會讀而不解其意。無論是自己還是別人,都認為只要會發聲讀字和讀文章,縱然是不解其意,也是會讀了。

日本在學校教育中必須明確告知學生:會發聲朗讀字句和文章是一回事,能理解字句和文章的意義是另一回事。在只有類似假名文字的國家,會讀字音就意味著能知字義,沒有必要另外去教授字句和文章的意義。

但在日本,會讀字音卻不知字義的情況不計其數。

舉個極端的例子,僧侶唸誦經文時大都是不知其意而只發聲誦讀,但沒有誰會感到奇怪。即使不知其意,經文也十分可貴。正因為其意不明、不明其意,經文才愈發可貴。正因為大家都有這種想法,所以才天下太平。

書讀百遍,真的能其義自見麼?

02

喜歡上閱讀的烏龜會領先


如今應該不存在這樣的事了。以前,日本高級綜合雜誌的卷首會刊登論文。且不論這些論文是否如約定般的意義深奧,但都很晦澀。只受過些許教育的人是讀不懂的。有個比喻叫暗夜中的蝙蝠,指能聞其聲卻不見其影,難以捉摸。

或許,連作者本人都未必徹底明白論文的內容。無論是真正讀懂了的人,還是知道自己沒讀懂的人,都默默不語。而只讀懂了隻言片語的人卻會直呼“了不起的大論文”。所以大家只要隨聲附和“了不起!了不起!”就行了。

如果刊登的是淺顯易懂的文章,反而肯定會遭到非議。因此執筆之人不得不磨鍊撰寫晦澀文章的技術。寫易懂之文難,寫難懂之文易。日本人沒有學過這個道理,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沒能擺脫推崇莫名其妙的晦澀文章的惡習。

不分拙劣文章、晦澀文章而囫圇閱讀的社會,無法孕育出優秀的閱讀文化。依靠小學“讀法”的力量,無法讀完一本書。即使一字一字地讀了下來,那也只是短文的連讀,而非閱讀了一本書。

使用逐句理解意義的句子閱讀法,無法讀完200頁的書。無論如何努力,也只能讀到三四十頁。然後便會氣力不繼,無法堅持。想著休息片刻便把書擱置案頭,殊不知這就是與此書緣盡之時。只可惜名著也變為“藏而不讀之書”,空積塵埃。以前,舊書店裡經常可以看到像這樣殞命的書,被一排排地陳列在書架上。

謹小慎微的人累積三四本沒讀完的書後,便會懷疑自己的才能。片面地斷定自己不適合知性活動,與書告別。反倒是感覺不太敏銳的人,如能不屈服於接二連三的失敗而堅持閱讀,將終能領悟,發現書籍原來是如此有趣。就如龜兔賽跑中的兔子輸給烏龜一樣。

喜歡上閱讀的烏龜會領先。

一本書必須從頭讀到尾。中途放棄的話,意志就太薄弱了!即使讀不懂,或是索然無味,如果連區區200頁左右的書都讀不完,還能做什麼?狠下心來讀到最後一頁吧。讀完後的成就感是在其他地方無法獲得的。你會覺得這是本好書,還會覺得書的作者很了不起。發行此書的出版社也很有良心。所有一切都呈現出充滿希望和幸福的玫瑰色。

可惜,這些描述只適用於讀書家。對普通人而言,把書讀完是件費勁的難事,並非想做就能做到。一輩子連一本書都未曾讀完的人不在少數。但是,這樣的人也並非無用之人。

書讀百遍,真的能其義自見麼?

03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書應反覆閱讀。說實話,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很少。但若是好書或很難的書,讀一遍是理解不透的。理解不透也不言放棄,再繼續挑戰,這也是一種應對方法。

事實上,也有因反覆閱讀而終獲成功的例子。例如,日本近代史知識巨匠之一的新渡戶稻造。據說,他將英國卡萊爾的《衣裳哲學》閱讀了三十幾遍。卡萊爾不是學者,而是哲人,是位有著獨特思想的奇才。

他的文章連英國人都慨嘆難懂,明治時代學英語的學生能讀懂多少實未可知。但新渡戶稻造所寫的英文著作《武士道》,英語功底十分紮實,在海外獲得了頗高的評價。儘管是卡萊爾風格的英語,但新渡戶稻造出色的文筆想必是通過反覆閱讀所習得的。不過,這只是例外,普通人無法模仿。

有句成語叫“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無論多難的文章,只要反覆閱讀,即使無人教授也能自明其義。這裡的“百遍”並非真正的百遍、九十九遍的下一遍,而是遍數多得誇張。新渡戶稻造讀卡萊爾的著作,也是出色的讀書百遍。

不懂之書,經過不厭其煩的反覆閱讀,果真就能讀懂嗎?古人不拘小節,不會去追根究底。或許沒有人實際嘗試過是否真能讀懂。但我認為,應該不是真正讀懂,而是讀者感覺自己似乎讀懂了。因為讀者在閱讀時,帶入了自己的理解,所以會有讀懂了的錯覺。每重讀一遍,讀者帶入的自我理解都會加深。這樣一來,到最後完全成了自己的理解。自然而然地就深信自己讀懂了,也將所讀之書自我化了。

絲毫無法帶入讀者自我理解的書,不用說百遍,連一遍都無法讀完,甚至讀到卷首處就會放棄。能反覆閱讀的書,自是因為有其精彩之處,雖然這種精彩或許未到能明確說出來的程度。將不懂的地方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認知來填補,是一種自我表現。如果一本書寫的全是眾所周知的內容,那麼讀者便無法帶入自我理解,也就覺得十分無趣了。

書讀百遍,真的能其義自見麼?

04

精讀還是速讀


如此一來,大家可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杜撰和神話。即使能將書讀懂,反覆閱讀同一本書是否明智也有待商榷。

如果書籍數量少,好書在其中所佔的比例大,且讀者有時間,閱讀便是有價值的活動。反覆閱讀、精讀同一本書是值得讚賞的。

如果書籍多如牛毛,對時間少的讀者而言,“字斟句酌”的閱讀方式是無法想象的。身邊未能讀完之書尚且到處皆是,何況將同一本書讀上百遍。且不說百遍,連想讀兩遍的書都沒有,即便這樣的閱讀能讓人將書理解透徹。

“字斟句酌的閱讀”曾被視為良好的閱讀方法,但這一觀念正在逐漸發生變化。如今,速讀更具人氣。更有甚者開始兜售十分鐘讀完一本書的“神技”。他們並不覺得如果那種書的話,倒不如不看來得省心。這一點還真是可愛。

如果說讀書百遍是神話,那十分鐘閱讀就是新神話。

神話無法改變生活。

生活也不應被神話所束縛。

當書籍多不勝數,而閱讀之人卻未增長許多時,神話應無登場之必要。

書讀百遍,真的能其義自見麼?

05

書籍的過食同樣有害


當今社會,書籍數量多如牛毛,讓人不得不認為劣書要比好書多。如果畏懼遇到劣書,那便無法閱讀。即使是雜書、俗書、印刷裝訂不良之書,也應有其精彩之處。要是讀起來覺得索然無味,釋卷便罷。

有一種觀念認為,讀者只應閱讀公認的好書和經典作品。這種觀念過於死板。一味苦苦尋求這類有價值的書是愚蠢的。

原本以為不錯,讀起來卻發現不過如此的書也有。但只要是有心的讀者,必能有所收穫。

如果讀者能認清自己並非書的僕從,而是年齡小於書的忘年之交,那即使是讀無趣之作,也應能有所發現。

從許多方面來講,讀者可能不及作者。但若將作者視為單方面發號施令的權威人士,那就是宗教式的讀書。對讀者來講,將所獲甚少。

書讀多了,也許會有幸遇到願意反覆閱讀的著作。但最好將此視為例外。事實上,能讓人願意反覆閱讀多次的書,能有5~7本就非常不錯了。

書讀完就扔也沒關係。

對書執著並不明智。記筆記也並非像大眾所想的那般有價值。

讀完書後,就順其自然地忘卻吧。將重要的內容記錄下來,是一種貪婪的表現。

無法銘記於心的內容,即使記錄下來也並無助益。

書籍是心靈的食糧。即使營養再好,總是吃同一種食糧,也會導致營養失調,患上新陳代謝症候群。飲食過度會誘發疾病,增加壓力。雖發現較晚,但當今醫學也已意識到壓力是許多疾病的來源。

書籍的過食同樣有害,閱讀也可能導致知識代謝症候群。反覆閱讀同一本書,想一想也能知道很不健康。

偏食和過食都不可取。為了學習而過度閱讀專業書籍,往往容易成為知識的病人。精通專業知識而對其他事漠不關心、一無所知的“專業呆子”就是其中的一種。

如果希望成為一名健康的讀者,就需要修正或改變之前貧乏時代的觀念。

關於作者:外山滋比古,目前為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會前總裁。曾獲第46回日本放送協會放送文化獎,專攻英國文學、教科書、修辭學、編輯技術、思考、日語理論等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