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珠子是人類最早擁有的耐用裝飾品,它貫穿了整個人類的歷史,某些特別的珠子甚至從出生一直佩戴到死亡,並隨之下葬伴隨他們進入死後的世界,在已發掘的古代墓葬中也是墓主人最常用的物品,由此可見它與擁有者之間的親密關係。然而,無論是佩戴還是入土,時間都會賦予這些珠子無與倫比的美麗,當人們看到這些珠子的時候,都會猜測它們最早的主人是誰?經歷了怎樣的時空變遷才來到現在被發現的地方。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吐魯番是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自有文獻記載以來就是中國多民族聚居、多種宗教並存、文化一體多元的區域。在青銅時代與早期鐵器時代,活動在這裡的眾多族群通過亞歐草原通道與東西方文明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聯繫。吐魯番盆地史前的墓葬如艾丁湖墓地、交河溝北墓地、加依墓地、英亞依拉克古墓、喀格恰克墓地、阿拉溝、魚兒溝古墓、博斯坦鄉古墓、三個橋古墓、蘇貝希古墓、洋海古墓、勝金店古墓等都出土了珠飾,發現有海貝、陶珠、獸骨珠、獸牙、瑪瑙、松石、珊瑚、琉璃、費昂斯、滑石、煤晶、青金石、銅質等各類材質的珠子,使這種聯繫顯得更加緊密。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洋海墓地規模十分宏偉,墓葬排列有序,結構嚴謹,這在國內外考古發現中也是極為罕見的。早期流行豎穴二層臺墓、單人葬,中期流行豎穴墓,晚期流行偏室墓。墓葬制度反映部落或氏族集團內部有比較複雜的社會組織結構。墓葬中的隨葬品十分豐富,均是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器。墓地從早期到晚期無論從墓葬形制、葬俗葬式、隨葬品器物特徵,組合形式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經歷了一個從發生、發展到衰退的全過程,為研究吐魯番地區史前文化的興衰及當時人類物質文化生活提供了豐富資料。洋海墓地在吐魯番盆地具有代表性。


早期墓葬出土的珠子飾品,並不是單類別出現,基本都是各種材質、顏色的珠子一起出現,然而出土珠子的墓主人基本著裝華麗、身份顯赫,不是貴族即為巫師,這就說明,當時的珠飾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貝類珠飾


海貝在早期墓葬中發現較多,有的散落墓主人頸下、腰間、腿兩側,有的竟完整保留。發現用海貝穿墜裝飾的彩色毛編織帶圍戴墓主額頭一圈(圖一至圖三),海貝潔白光滑、溫潤如玉,漂亮至極。這種貝殼學名黃寶螺,產自印度洋和太平洋。但洋海墓地早期出土的黃寶螺可能來自太平洋,因為向東方向所見極多,反方向極少。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一至圖三 早期墓葬中發現的海貝


二、獠牙、犄角、獸骨

從古老的時代起,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就不同,在以畜牧和狩獵而聚居的群落裡,男人是牧人和獵手,他們會或短或長時間地離開居住地。吐魯番盆地居住的人們也是這樣,當春風吹曖大地,青壯年會攜帶弓箭和鑽木取火器,趕著畜群(隨畜逐水草)到北部的山區甚至天山北坡遊牧和射獵。獵捕野生動物是為了保護畜群、獲取肉食和毛皮,或許只是為了健身和娛樂(天堂一詞就出自波斯的一個狩獵場的名字)。狩獵所獲的動物,將其獠牙或犄角、骨骼鑽孔串戴在胸前或腰間(圖四至圖六),佩戴此類飾品的作用不言而喻,即是對獵獲猛獸的自豪和炫耀,亦是對自然狂野美的彰顯。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四 獸牙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五 野豬獠牙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六 羊距骨



三、瑪瑙珠


新疆是產瑪瑙的大區,而且產量豐富,哈密淖毛湖到吐魯番沙爾湖以至阿勒泰茫茫相連的戈壁灘、山脈間均分佈著地表瑪瑙即瑪瑙礦脈,但地表分佈的瑪瑙均多見葡萄乾瑪瑙、纏絲瑪瑙、灰白瑪瑙等,吐魯番盆地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瑪瑙珠均為礦脈灰白瑪瑙大料磨製,其特點與中原西周到春秋早期的瑪瑙珠基本一致,均為矮柱珠、鼓腰珠,用金屬工具鑽孔,微崩口,豔紅剔透,其紅色基本為火燒變色並非天然本色(圖七至圖十)。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七 瑪瑙珠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八 瑪瑙珠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九 瑪瑙珠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十 珠飾。共12顆,其中淺綠、深綠、白色各一顆,其餘皆為褐紅色,均呈圓管狀,高低、粗細不一四、琉璃、費昂斯珠、蜻蜓眼珠


中國出現最早的琉璃製品應該是珠子,吐魯番早期墓葬中出土不少,有做工粗糙的費昂斯珠、各色單色琉璃珠、攪胎琉璃珠、隔色線珠等。


古埃及詞彙中的“sha”意思是“幸運”,“sha-sha”則是“珠子”,這表明珠子被認為具有護身法力,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埃及會有將珠子鋪滿亡者全身的葬俗。古埃及可能是最早發明和製作原始玻璃的地方,那裡的珠子中有一個重要品種叫作“Faience”,也就是早期的原始玻璃珠。它們製作的 Faience beads(費昂斯珠)無論從樣式還是顏色上都是其他地方無法超越的。繼埃及人之後,這種工藝出現在公元前 2600 年的印度河谷。約在公元前 1500 年後,這種工藝製作的珠子不僅出現在甘肅和陝西的西周故地,也出現在吐魯番盆地的早期墓葬中(圖十一至圖十四)。目前所見其顏色基本為灰藍色,是本地古法再造還是流傳到此就不得而知。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十一 費昂斯珠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十二 費昂斯、玉石珠串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十三 藍色琉璃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十四 琉璃珠



蜻蜓眼是古代一種飾物的俗稱,是“眼睛文化”的產物。“眼睛文化”發源於西亞或印度,是相信眼睛有辟邪功能的信仰,“眼睛文化”盛行於草原文明。蜻蜓眼是琉璃製品。公元前 2500 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現於西亞及埃及,最早的用途是製造珠飾,先是出現單色玻璃,1000 年後又出現彩色玻璃。公元前 15 世紀玻璃珠上開始有彩斑條紋或點狀圖案。公元前 10 世紀,在玻璃珠母體上鑲同心圓,製造出“眼睛”效果的鑲嵌玻璃珠在地中海沿岸出現。“眼睛”文化據說發源於西亞或印度,相信眼睛有避邪功能的這種信仰,多盛行於從事畜牧的草原民族,在遊牧民族遷徙的路途中,身上佩戴這種鑲嵌玻璃珠,一方面可以避邪,一方面可用來交換所需之物。這種鑲了“複合眼珠”的玻璃珠,春秋戰國時期進入中國。中國中原地區與西亞雖然相隔數萬裡,但在公元前 2000 年到 1000 年的銅器時代,東西文明之間活躍著許多遊牧民族,他們往來於漫漫中西亞沙漠地帶,玻璃色彩美麗,便於隨身攜帶,遊牧民族將這種鑲嵌玻璃珠由西亞帶入中國。

戰國時候“隨侯珠”的故事流傳甚廣,在歷史上“隨侯珠”的確存在。1978 年,湖北曾侯乙墓 ( 又稱隨侯墓 )出土了 173 顆帶有蜻蜓眼紋路的古玻璃珠,做工精美絕倫,堪稱古玻璃珠飾中的佳品。戰國語彙中還有一個“隨珠和璧”的說法,把“隨侯珠”與和氏璧擺在並駕齊驅的位置上,也可以從另一側面證明,當時古玻璃珠飾價值連城。雖然吐魯番出土的蜻蜓眼珠較為簡單(圖十五、圖十六),但也證明蜻蜓眼珠也在當地廣為流傳。


圖十五 琉璃蜻蜓眼珠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十六 琉璃蜻蜓眼珠


五、松石珠


綠松石有著燦爛的歷史,中國境內主要產自湖北、河南、新疆哈密等地區,在億萬年的水濾岩層含銅、鋁、磷等多種礦物質元素,匯聚沉澱形成千奇百態的紋理、形體、色彩和堅硬細膩的瑾玉。綠松石因其顏色發綠,形如松果而得名,但綠松石品質以發藍無鐵線為上品。因其質地較軟,古法磨製完成後都要沁膠,待乾燥後使其足夠有硬度及韌性,吐魯番盆地發現的松石品質不高,鐵線密佈,石性足,顏色經過千年的歲月都已變得灰暗乾澀。


洋海墓地 M21 墓主人出土時頭戴羊皮帽,額頭上系彩色毛絛帶,在絛帶上綴有三、兩成組的海貝。左耳戴銅耳環,右耳戴金耳環,金耳環用細金條彎成圓形,半圈重合,兩件大小一樣。頸部戴一串費昂斯、琉璃、瑪瑙、綠松石珠(圖十七、圖十八)組成的項鍊。內穿翻領毛布衣,這件上衣用多色毛線織出複雜的花紋,尤其是領口、襟邊和下襬部分,織成連續的大三角內套重疊的小三角,色彩斑斕。衣邊還綴有成串的瓔珞。左手腕套紅色皮質射韝,上面綴一排 3 枚銅釦。腳穿皮靴,靴面上綴銅釦,靴幫上捆綁毛絛帶,上系銅鈴。該男子右手握著在短木棍上纏裹了銅片的木馬鞭,左手懷抱短木柄青銅斧。手臂旁放置一件帶鋬的木缽,腰間掛有兩個皮袋,分別裝有弧背環首銅刀和木柄銅錐。頭部前方立一根帶杈的木棍,木棍上掛一副馬轡頭,轡頭皮質,其上串滿環狀、貝狀銅釦和銅片,並帶著木質的馬鑣。腳下還隨葬了一副羊頭骨。該墓主已經成為乾屍,皮肉毛髮尚存。考古學家認為該墓主人應為薩滿巫師。


圖十七 松石珠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十八 松石珠、滑石珠串


六、紅珊瑚


珊瑚種類繁多、可分為白珊瑚、淺粉珊瑚、桃紅珊瑚、深紅珊瑚等,紅珊瑚是珊瑚蟲分泌的鈣化骨骼,因其生長緩慢、壽命長、質地堅硬、色豔、產量稀少而身價不菲。


紅珊瑚文化在中國以及印度、印第安民族傳統文化中都有悠久的歷史,尤其是印第安土著民族和中國藏族等遊牧民族對紅珊瑚更是喜愛有加(圖十九),甚至把紅珊瑚作為護身和祈禱“上天(帝)”保佑的寄託物。根據歷史記載,人類對紅珊瑚的利用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古羅馬人認為珊瑚具有防止災禍、給人智慧、有止血和驅熱的功能,一些航海者則相信佩戴紅珊瑚,可以防閃電、颶風,使風平浪靜,旅途平安。因而,羅馬人稱其為“紅色黃金”,使紅珊瑚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珊瑚飾品已在古埃及和歐洲亞洲的史前墓葬被發現,現代西方人把珊瑚與珍珠和琥珀並列為三大有機寶石。勝金店墓地 M13 號墓出土時,男墓主人雙耳均帶黃金絲串系不規則紅珊瑚枝耳墜(圖二十),由於保存環境乾燥墓主人形成乾屍狀,左側耳墜還掛在耳垂上,另一側掉落頸下。


圖十九 考古出土的乾屍及珊瑚耳墜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二十 煤精、攪胎琉璃珠、隔色線珠、珊瑚珠串珠


七、滑石珠


滑石是一種常見的硅酸鹽礦物,它非常軟並且具有滑膩的手感。以整潔、色白、滑潤、無雜石者為佳。因質地鬆軟易開採加工被廣為使用。吐魯番早期墓葬中常成串和各色陶土珠、松石珠、琉璃珠一起出現在墓主頸下(圖二十一至圖二十三)。


圖二十一 陶珠、滑石珠串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二十二 陶珠、琉璃、綠松石、滑石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二十三 石珠項鍊,殘長21釐米。石珠用麻細麻繩串連,由白色管狀,黑色圓球形,淺綠色管狀石珠組合而成,出土時麻繩已朽殘


八、煤精


煤精,煤之精華,是由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共同參與生成的煤,亦是一種可燃性有機巖。煤精外觀呈純黑色,質輕韌性大,呈緻密塊狀。煤精的特點是質地細密、沒有紋路、質輕堅韌、黝黑髮亮、光澤極強。吐魯番盆地早期墓葬中所見基本都為珠子(圖二十四),與其他不同材質顏色的珠子成串同時出現。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二十四 煤精珠


九、青金石


青金石的珠子吐魯番出土不多。目前所見只有勝金店墓地出土一粒(圖十),和瑪瑙琉璃金屬珠串在一起。顏色搭配漂亮,青金石幽藍深邃,磨製成錐杵形,作為兩兩相對串最中間的一粒,可顯其珍貴程度。青金石產自阿富汗境內,2000 多年前已流傳至吐魯番。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十 瑪瑙珠串


十、野草籽珠


植物的種子可用來食用,也可以作為裝飾,古代的先民不但用植物的種子裝飾在木桶口沿(圖二十五),還將其鑽孔串成項鍊(圖二十六)。其特點是,材質、顏色、大小統一。


圖二十五 口沿草籽裝飾木桶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二十六 草籽項鍊


十一、金屬珠飾


吐魯番盆地的早期墓葬中所發現的金屬質地的珠飾以銅質較多(圖二十七至圖二十九),有銅泡、銅珠、銅管、銅鈴居多,黃金材質極少。銅泡一般裝飾在皮質的射褠和皮靴上,銅珠通常作為裝飾為馬具,如馬轡頭、馬韁繩等,銅管和銅鈴通常組合出現在小腿和腰間一圈,在巫師作法事的時候左右搖擺丁零作響,既能烘托氣氛又能顯示出巫師的神秘威嚴。


圖二十七 銅管銅鈴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二十八 銅管銅鈴出土時的情況


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大賞

圖二十九 銅珠串


吐魯番盆地處於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大通道——絲綢之路的中心地段,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民族生息、繁衍在這塊遼闊的土地上,他們曾不斷地從悠久的中原文化中汲取營養,也以自己創造的歷史文化對中原文化產生影響,從而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吐魯番文化。吐魯番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民族大花園中絢麗多彩的奇葩。古代西方國家在很長的時期內,主要是通過“絲綢之路”認識和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同時,中國也憑藉這條通道認識和了解西方世界和中亞各國,東西方文化通過小小的珠子這個媒介在這條通道產生碰撞而互相影響、融合、交流,共同促進了人類文明進步。

時間如同絲線,穿起不同歷史舞臺上交替出現的民族,如異彩紛呈的珠子,相遇時充滿令人驚奇的變數。現實因歷史而立體,珠子的歷史遠遠不只是珠子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