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陽縣舞泉鎮第一書記張紅麗用行動彰顯責任擔當

河南經濟報記者 石桂林 通訊員 馬賽

張紅麗是舞陽縣舞泉鎮駐村第一書記,先後在高莊村、大楊莊村擔任駐村工作。自上任以來,她一直將村裡的事當做頭等大事,將貧困群眾當做姐妹手足,將為民服務當做信念宗旨。

深入走訪,從“客人”到“親人”

2017年初,因工作調動,張紅麗到舞泉鎮高莊村開始駐村工作,上任第一天,她就走訪了村裡全部1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每一戶的家庭詳細情況,回到村室再對照貧困戶的檔卡資料,理清幫扶思路,制定幫扶計劃。

為了能儘快和貧困戶熟悉起來,她每週至少兩次入戶,幫助打掃庭院衛生,仔細傾聽群眾需求,宣傳講解扶貧政策,每次入戶都能有新收穫。經過不斷地走訪,貧困群眾也拿她當做親人,積極配合工作,自主就業,順利脫貧,到2019年底,全村剩餘5戶未脫貧,已脫貧的貧困戶收入穩定,成效顯著,有4戶被評選為全鎮的脫貧典範。

幫助就業,拔“窮根”引“富路”

高莊村貧困戶高金錘因為身患重度肢體殘疾,行動不便,妻子楊玉英只能在村裡幹活打零工維持生計,每隔幾個小時還要回家幫丈夫做康復訓練,洗衣做飯。張紅麗瞭解情況後,便託人打聽,幫助楊玉英在村裡的編織袋加工廠找到一份工作,按件計費,每天任務做完就能回家,月收入提高到近兩千元,並在2019年實現了順利脫貧。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貧困群眾無法外出就業,務工收入的減少,使全面脫貧的道路上又加上一道難關。張紅麗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時時刻刻關注著社會招工信息,併到鄰近鄉鎮電子廠考察,介紹能夠居家就業的工作,幫助貧困勞動力盡快復工復產。

緊抓政策,除“隱患”保“落實”

在入戶中,她發現高莊村貧困戶吳玉山因無兒無女,長年獨自居住在破舊的瓦房中,燒柴做飯,雖然村幹部做了不少工作,但他仍不願意去敬老院集中供養。張紅麗入戶後改變工作思路,先是帶著老人到鎮敬老院去參觀一下,交幾個朋友,接著去敬老院吃幾頓飯,聊一會兒天。通過親身感受,幾天過後,吳玉山老人便改變了想法,主動提出到敬老院去住。離開了髒亂差的生活環境,通過集中供養,老人衣食住行各項問題迎刃而解。

此外,貧困群眾反映最多的就是身患慢性病但未鑑定的問題,因害怕去醫院花銷大,就經常到藥店購買藥品,雖然節省了時間和住院的費用,但一年到頭買藥的支出也不是個小數目。張紅麗積極向鎮扶貧辦反映,聯繫舞泉鎮衛生院,免費為貧困戶做體檢,如需住院,當即辦理住院手續;如不符合慢性病證辦理條件,則當場給貧困戶解釋清楚,並附上診斷證明。通過細緻的工作,張紅麗先後幫助貧困戶解決了慢性病證辦理、房屋漏水、低保辦理等各項問題,貧困戶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生活也在一步步變得更好。

張紅麗常說:“既然做了第一書記,我就盡力把分內的工作幹好。”她將群眾當親人,用最貼近人心的方式,解決了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一個個難題,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彰顯了駐村第一書記的責任與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