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文豪胡適之子:卻在36歲自盡,自殺時無妻無子,十分淒涼

推薦語:人生本該就是一場孤獨的旅行,來時孑然一生,去世也是孤獨的一人之行,我們總是想要情感去點綴本來就很荒誕的人生,親情,愛情,友情…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麼情義會是亙古不變的,在這轉瞬即逝的人生裡面,我們就是太著重於這些情感的束縛,才讓自己變得謹小慎微,一點都不瀟灑,本該隨心所欲的生活也因此孤獨乏味。

胡適是中國新思想的奠基人,胡適的一生成績斐然,遺憾的是他的次子沒有胡適這般好運,他的孩子胡思杜一生從未與人結秦晉之好,在36歲的時候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胡思杜在自己臨終之時,身旁也無人陪伴,真的是無處話淒涼的真實寫照,那麼究竟為何胡思杜會如此寂寞悲慘呢?為什麼他要選擇結束自己的一生呢?

胡思杜年少時身體羸弱,學習上一無所成

對於我們現代社會來說,36歲對於我們而言正處於一個男子最好的年華,那麼胡適的兒子胡思杜在他那短短的生命長河之中究竟遭遇了怎樣的迷惘,才讓他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還落得如此悲涼的下場呢?胡思杜是胡適和江冬秀的第二個孩子,之所以取名為胡思杜是因為胡適想表達自己與恩師杜威之間的深切情誼,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胡適對於胡思杜是寄予厚望的,他希望胡思杜日後可以如自己所期盼的那樣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但是事與願違,胡適的這個兒子從小時候身體就十分羸弱,小時候經常輟學在家。

他是一代文豪胡適之子:卻在36歲自盡,自殺時無妻無子,十分淒涼

在抗戰開始的時候,胡適因為要去美國任民國駐美大使,所以和兒子暫時分離,當時胡思杜留在國內和母親一起生活,當時江冬秀每天沉溺在牌桌之上,對於胡思杜的學業絲毫不上心,胡適擔心胡思杜會把功課落下,專門請了學生羅爾綱為自己的兒子講授功課。但是在那個時候胡思杜已經把學業大幅度的荒廢了,還染上了很多壞習慣,此時亡羊補牢已經來不及了。1941年,胡適見胡思杜在學業上面很難有起色,胡適便決定託人把胡思杜給帶到了美國,還讓胡思杜入教會學習,但是胡適的一片苦心並沒有得到回報,兒子因為之前落下太多,根本就沒辦法在學習上取得進步,就連畢業都成問題。

他是一代文豪胡適之子:卻在36歲自盡,自殺時無妻無子,十分淒涼

根據羅爾綱回憶,胡思杜並非是個讀書差勁之人,只是沒有用心,當時他之所以沒能成功畢業,是因為結交了一些酒肉朋友,每天都沉湎於吃喝玩樂,浪費了大好時光,中國有句民間俗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外界的影響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巨大!到了現在,因為交友不慎把自己墮入無間地獄的人也比比皆是,胡適看到胡思杜這樣,大概也是無比痛心的吧。

回國在圖書館工作,決心振作

1948年的春天,胡思杜在國外混不出什麼名堂,無可奈何之下胡思杜回國,回國之後他雖然沒有學歷傍身,但是很多人看他是胡適的兒子,還是有學校向他拋出橄欖枝,請胡思杜去任教。但是這些請求全部都被胡適給拒絕了,理由很簡單胡思杜學業未成,胡適認為胡思杜並不是研究學問的人才。

他是一代文豪胡適之子:卻在36歲自盡,自殺時無妻無子,十分淒涼

後來看到胡思杜無所事事,胡適實在於心不忍,就安排胡思杜到北大圖書館工作,也是胡思杜是受到了書籍的薰陶,一改常態,有想要把圖書館裡面的圖書讀透的架勢。看到兒子這麼上進,胡適也覺得很欣慰,覺得自己這麼多年的培養終於看到了一點效果,表面上看這一切都在往著大家所期待的那樣發展這,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波濤洶湧。

他是一代文豪胡適之子:卻在36歲自盡,自殺時無妻無子,十分淒涼

1948年12月北平的局勢很不穩定,解放軍兵臨城下,胡適堅定了自己內心的選擇,離開了中國,去了美國。然而在這個時候胡思杜不願意跟著父母一起去美國,他執意要留在北平。看到兒子如此執拗,胡適只能尊重胡思杜的決定,在去美國之前,江冬秀留了一下金銀細軟給胡思杜。在這時胡適和妻子怎麼都不會想到,這一面竟然是自己同胡思杜的最後一面。1958年,胡適夫婦決定定居臺灣,之後再也沒有回國北平,所以在胡思杜自盡時,胡適和妻子也並未陪在身邊。

胡適成人民公敵,胡思杜也被排斥

在新中國成立了之後,胡適在一夜之間被針對,昔日人人巴結的大文豪成了"人民的公敵",胡思杜身為胡適的兒子也難以倖免於難,當時胡思杜為了自保,還在報刊上面發佈了對父親的批判文章,在文章裡面,胡思杜大罵胡適是"帝國主義的走狗",這個文章一經報道,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胡適也知道了這件事情,也是是害怕別人會因此對自己戴有色眼鏡,胡適對這件事情置若罔聞。在那個時代之下,胡思杜的所作所為只是無奈之舉,他做出這些舉動只是為形勢所逼,但終究還是傷了骨肉親情。胡適做夢都沒有想到,對自己批判最嚴厲的竟然會是自己的兒子,這樣的結局也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他是一代文豪胡適之子:卻在36歲自盡,自殺時無妻無子,十分淒涼

儘管當時胡思杜已經和父親劃分了明確的界限,但是在別人看來,胡思杜仍然是胡適的兒子,是他們敵人的後代,所以在當時胡思杜還是為人所不齒,也正是因為這樣胡思杜一生未曾婚配,這也為胡思杜一生孤苦埋下了伏筆。胡思杜的悲劇是時代所造成的,在那個大背景之下,胡思杜沒有辦法擺脫自己和胡適的關係,社會也沒有辦法毫無芥蒂的接受他。


他是一代文豪胡適之子:卻在36歲自盡,自殺時無妻無子,十分淒涼

1957年的時候又有一個政治運動捲土重來,當時本來打算大展拳腳的胡思杜遭到了反右積極分子的嚴重打擊,在那時胡思杜被貼上了右派的標籤。現實的殘酷和內心的苦痛一直在胡思杜的心理來回撕扯著,終於他再也忍受不住了,胡思杜在1957年9月21日的夜晚裡絕望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胡思杜享年36歲。

他是一代文豪胡適之子:卻在36歲自盡,自殺時無妻無子,十分淒涼

總結:胡思杜的悲劇是時代造就的,我們一直在倡導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但是在那個時代我們沒有把胡思杜從絕望的困境裡面拉出來,反而還對他落井下石,他是被社會逼死的。對於胡思杜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