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設計///

如果失去了感性,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會是怎樣?

如果沒有詩意的爭辯,那麼理性會是怎樣?

如果從單一角度出發,所見的真理會是怎樣?

這是法國建築大師讓·努維爾在自己的首箇中國個展上,向我們發出的疑問。個展名為《讓·努維爾:在我腦中,在我眼中……歸屬……》,於11月6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官網海報 / ©PSA

開幕式上,努維爾先生說了這樣一段話:“所有的建築是根據它的場景,根據它的特殊尺度,所有建築是一種相遇,是建造者和場域和歷史地理相遇,所以每一個建築不可複製,所以我們要追求這種差異,要愛上這種差異。就像我們的人一樣。”

這,是對疑問的一種解答。

而不同於以往的建築展出,此次展覽並沒有紙上作業。

展廳是一個黑暗的空間,被一分為二。一邊是巨幅的劇場,用大尺幅的建築圖像構成長達3.5小時的電影,帶領觀眾進入建築場域。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電影熒幕

另一邊是微縮的建築蝕刻,以6件建築師生涯的代表作品:《盧塞恩文化和會議中心》、《拉德芳斯之端》、《柏林老佛爺百貨商店》、《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西53街53號玻璃塔》及《無盡的塔》,描述著腦海中的“靈光乍現”。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盧塞恩文化和會議中心 / 澎湃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拉德芳斯之端 / 澎湃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柏林老佛爺百貨商店 / 澎湃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 / 澎湃

這,又是一種解答。

關於讓·努維爾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讓·努維爾 / ©Gaston Bergeret

讓·努維爾是享譽世界的建築大師。他關注建築物的在地性與情感,並憑藉新科技和新材料,營造建築與周遭環境、歷史文脈之間的和諧關係,激發人們產生共鳴與迴響。也正因如此,他曾是1976年反對建築設計企業化運動“三月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堅決反對國際主義風格所導致的千篇一律的建築形態。

他善於運用光的感染力,揭示建築中不同空間交融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並營造出獨特的流動性敘事。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阿布扎比盧浮宮穹頂下的“光之雨” / © TDIC

讓·努維爾的建築遍佈全球各地,高產卻能始終追求變化與創新,也同時贏得了全世界的認同。阿富汗建築獎、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獎、日本皇室世界文化獎、意大利博羅米尼獎、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授予了年度藝術獎……努維爾曾獲得的世界獎項不勝枚舉。而在2008年時,他更是問鼎了建築界的至高獎項——普利茲克獎。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努維爾因此被授予阿富汗建築獎。 / Pinterest

大約10年前,讓·努維爾踏上中國的土地,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事務所,開啟了在東方的耕耘。

從飽含國家大義的“中國國家美術館”,呈現盛事氣象;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中國國家美術館效果圖 / ideasgn

到流淌地域藝術浪潮的青島“藝術家花園”;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青島藝術家花園效果圖 / Le Moniteur

再到依照島嶼地形之勢,潑墨作畫,呼應建築功能的舟山“鳳凰島”。他的作品都在回應著由文脈而始的變數。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舟山鳳凰島效果圖

舟山鳳凰島是努維爾先生首次在海上獨立島嶼打造的綜合體建築群落,以奇幻的島嶼與浩瀚的海面為藍圖,用磅礴的激情與宏大的詩意,打造史詩型的作品。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舟山鳳凰島效果圖

舟山鳳凰島意在發揮舟山優美山海風光與生態優勢,引入國內外頂尖商業項目與藝術活動,形成學術交流勝地、高端金融傢俱樂部與休閒度假天堂。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舟山鳳凰島效果圖

“無知的認知, 不合理的理性,片面的真理。皆有缺失想象所致。”

回到開頭的問題,它的全部答案其實已經拆解在了3.5小時長的展覽中。

展覽影片拍攝了努維爾在世界各地建造的逾百個建築項目,透過詩意的分鏡和交叉蒙太奇,拆分出數個章節,如“不可缺少的雄心”、“在某處生活的樂趣”、“水,光的絕妙伴侶”等等。

“雄心……創造……在跨世紀的尺度上想象。提出設計方案意味著長時間的頑念、緊張、懷疑、內心暴力、絕望或者抑鬱,所有這一些都要受到意識和苛求雙重目光的審視……以期獲得一個令人激動的結果,一種大膽卻又顯而易見的結果。”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馬賽曲大樓。馬賽曲是法國國歌的名字,而這座大樓的色調也來自法國國旗。/ Divercity

“一座塔樓是屬於天空的,屬於其所在之地的天空。她是天空的標誌,她表現它,確定它的位置,因為從遠處就能被看到,她為此而驕傲。”

“一座塔樓是有根基的,最小尺度的建築也是如此,她需要代表一種文化、一段記憶、一種絕對的可識別性。”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西53街53號玻璃塔。卡耐基音樂廳、林肯中心等地標都近在咫尺,凸顯人文底蘊。 / Dezzon

“建築是創造生活藝術、創造居住於此的日常快樂的首要方式。”

“水總是開放的、伸展的……她以她的色彩、她的時間而靜止或者時而遠離地平線,讓世界擴展,同時作為光的夥伴,她反射著天空,使倒影充滿生氣。這就是為什麼建築一有機會就應該成為水的一部分。”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Expo.02國家博覽會Monolith大樓 / Ateliers

伴隨著建築師本人夢囈般的喃喃旁白,在幾近半天時間裡,努維爾的作品一件件緩緩鋪陳,跨越著時間的維度,折射著他對世界萬物及生命的關懷。

光與映,建築和電影

讓·努維爾常常提及建築師和電影導演的角色類比,認為創作建築如同拍攝電影一般。而這次展覽,不經意間也圓了努維爾的“電影夢”。

當我們問及努維爾,拍攝這部電影與當一名建築師有何異同時,他這樣回答了我們:

“可能原先大家覺得是兩個不同藝術門類,現在這種差異越來越小,首先建築必然會用到光線,在電影當中可能要分鏡頭,要展現不同時間,不同的路徑,當然剪輯上面電影會方便一點,建築剪輯需要固定好,改變比較困難。建築當中一定會有取景問題,所以現在越來越多建築師發現電影是和建築之間是有橫向相通關係,做建築的時候要想我們該做什麼,和什麼人做,在什麼樣的場域上面做,我們要給當地居民帶來什麼慾望,什麼時間做,而且要知道這個建築在什麼樣的場地上面,讓這個場地發生變化。所以這一切都讓原先建築定義發生了變化。”

跨界總會伴隨著意想不到的解構。建築師從電影推及了建築定義,而電影在建築師手裡,又成為了一次結構實驗,如此與眾不同,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當然,展覽因為這部電影而形容簡練,但影片內容紮實倒也不虛此行。

用電影敘述建築,讓·努維爾中國首展開幕

展覽開幕數日前,恰逢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這為推進兩國文化交流架上了快車道。在這樣的背景下,讓·努維爾的個展也佔據了一個絕妙的時機,有了充分的理由身臨體驗。

展覽信息

時間:2019.11.07-2020.03.01

地址: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7樓展廳

票價:80 RMB (“建築雙享”聯票,另含展覽“穿越建築:戈登·馬塔-克拉克的十年”)


相關閱讀:讓·努維爾的“中東冒險”


注:本文所使用的圖片及音樂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分素材未能及時聯繫到相關權利人,如存在使用不當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聯繫我們協商授權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