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胡煥庸線”來看湟河谷地

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國博參觀人居科學研究展時,指著中國地圖上的一條分界線,對在場的專家學者們做出指示,我國94%的人口居住在東部43%的土地上,中西部如東部一樣也需要城鎮化,要研究如何打破歷史規律,讓中西部百姓在家門口也能分享現代化。李總理所說的這條線,即著名的“胡煥庸線”。這條線是著名的地理學家胡煥庸先生引進西方近代地理學理論和方法,根據中國等值線人口密度統計而得出的。這條線東起黑龍江黑河,西到雲南騰衝,在線之南,為平原、水網、低山、丘陵等為主,國土面積約為全國的43%,人口卻佔約94%,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而線之北,要以草原、沙漠、高山和雪域高原為主,國土面積約為全國的57%,人口卻只佔不到6%,自古為遊牧民族的天下。

從“胡煥庸線”來看湟河谷地

李克強總理指導工作

後來,人們又發現,這條人口分割線還與氣象上的降雨線、地貌區域分割線、文化轉換的分割線以及民族界線均存在某種程度的重合。在古代時,以農耕經濟為基礎的中原王朝,大都在此線修築防禦設施以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如秦始皇修建的萬里長城,漢唐時期北方邊境的軍事重鎮,明代修築的明長城,等等,無不在此線附近。

從“胡煥庸線”來看湟河谷地

胡煥庸線和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

同時,我們還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在“胡煥庸線”以北的地區,也可以祁連山脈和河西走廊為界,將其大致分成兩個板塊,即北部的蒙古高原板塊和南部的青藏高原板塊。對於蒙古高原板塊,其境內地勢平坦,有大片面積的沙漠、戈壁和草原。由於其地勢上較為平坦,且沒有很大的障礙,故古代時,其間的遊牧民族就很容易統一各部,從而形成一個強大的大一統遊牧集團,如匈奴、突厥、蒙古等。而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其主要威脅也來自北方這些大一統的遊牧民族,這裡就不再贅述。

對於南部的青藏高原板塊,其境內多為山地、河谷、雪山及無人區等。由於有很多險峻的高山的阻隔,其間很難出現一個統一的遊牧集團。這些遊牧民族分佈於各山谷,形成獨立的部落。以秦漢時期為例,此時在青藏高原遊牧的為羌,而羌的各部落就多如牛毛,散佈于山間,各部互不相屬,較難統一。故在歷史時期,青藏高原方向很少出現能威脅中原王朝的力量。

從“胡煥庸線”來看湟河谷地

湟河谷地西部的形勢

在唐代以前,青藏高原還是寂寞無聞,但到了唐代時,青藏高原因一個政權的出現,而變的生機勃勃,如范文瀾先生所說,“變得有聲有色了。”這個政權就是吐蕃。公元七世紀,吐蕃部落在松贊干布的領導下,最終完成了統一西藏高原的大業,建立起了一個統一、強大的奴隸制政權。吐蕃王朝像一股強大的洪流,自西藏高原而下,其東滅吐谷渾、党項等,將以往散亂的青藏高原統一了起來,唐帝國西境的壓力頓時劇增。在拉脊山以西,海拔逐漸增高,對於生活在低海拔、環境優越的東部地區的中原人民,光在此區域內徒步行走就已經有高原反應了,更不用說高強度的行軍打仗了,故在古代時,中原王朝對青藏高原用兵的極限,為海拔4500米左右的黃河源星宿海一帶。唐帝國要抵禦吐蕃的鐵蹄,就只能在拉脊山一帶。由於有青海湖、黃河、阿尼瑪卿山、青海南山等湖泊、河流、山地的限制,自西藏高原而下的通道,呈漏斗狀向湟河谷地匯聚,湟河谷地的戰略價值就不言而喻。總的來說,湟河谷地有以下重要的戰略價值:

1,河湟谷地是通往西藏的咽喉。

在唐代時,隨著吐蕃在西藏高原的崛起,唐和吐蕃的交流便變得非常頻繁,由此便形成了一條著名的大道,即唐蕃古道。這條路線為由湟河谷道經西寧,在日月山出塞後,經豆錯湖、鄂陵湖、玉樹、那曲而到拉薩。唐和吐蕃和親時,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都曾由此路到吐蕃邏些城(今拉薩)。此道不但是古代西藏和中原經濟、文化、政治交流的紐帶,更是古代軍事家們重要的用兵通道。尤其是在日月山到星宿海一帶,為中原王朝用兵的極限,為著名的古戰場。

從“胡煥庸線”來看湟河谷地

日山和月山

由河湟穀道出塞,日月山為唐蕃分界線。日月山古稱赤嶺,由東西2個高峰組成,東峰為日山,西峰為月山,合起來稱為日月山。在日山和月山之間的凹口,為交通要道,歷來是內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早在漢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轄區的前哨和屏障。故有“西海屏風”、“草原門戶”之稱。唐代時,此處設有石堡城,在今日月鄉附近,為唐和吐蕃爭奪的焦點,唐帝國曾在此設振武軍、神武軍、天威軍。在唐開元至天寶年間,石堡城幾度易手。尤其是天寶八年,此處爆發了一場惡戰,名將哥舒翰攻石堡城,唐軍在死傷數萬人的代價下,才攻破吐蕃500人駐守的石堡城。日月山不僅有恢宏的歷史意義,它還有非常重大的地理意義。是我國自然地理上的一條非常重要的分界線,是我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季風區與非季風區、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分界線,也是青海省內農業區與牧業區的分界線。古代的“茶馬互市”,此處的日月山口處為為重要的地點之一。

從“胡煥庸線”來看湟河谷地

大非川

自日月山口出河湟谷地後,便為著名的大非川。大非川為我國著名的草原,今為切吉草原,和青海湖隔青海南山相望。由於大非川地勢平坦寬大,非常適合大兵團展開,故一向為兩軍交戰的優良戰場。在唐代時,幾場著名的大戰都發生在大非川,唐貞觀八年,李靖敗吐谷渾於大非川,吐谷渾便歸附唐帝國。後吐蕃東進滅吐谷渾,大非川為吐蕃所據。於是唐帝國為爭奪吐谷渾,便和吐蕃展開了一場大戰,咸亨初,薛仁貴討伐吐蕃,至大非川,將要往烏海(今豆錯湖)挺進。由於烏海(今豆錯湖)險遠,薛仁貴便打算留輜重於大非嶺(今興海一帶)。別將郭待封不從。薛仁貴冒進,進屯烏海(今豆錯湖),導致大軍和輜重分離。等到郭待封運輜重徐徐跟進時,被吐蕃抄後路。於是薛仁貴退回大非川,吐蕃邀擊,唐軍死傷略盡。

從“胡煥庸線”來看湟河谷地

星宿海

在大非川之西南,為崑崙山和積石山(阿尼瑪卿雪山)的斷陷帶,此處有湖泊豆錯(烏海)、冬給錯那湖,並且有重要的隘口花石峽,此處是由青海到西藏的必經之處,唐薛仁貴討伐吐蕃時,便是經過此地帶,破吐蕃於河口(今花石峽),然後退屯苦海,等待郭待封。由大非川出此斷陷帶後,便進入著名的黃河源頭地區--星宿海,即鄂陵湖、扎陵湖一帶。李靖率侯君集、李道宗等伐吐谷渾時,就追擊吐谷渾到此,如《唐書》記載:“次星宿川,達柏海(今鄂陵湖、扎陵湖)上,望積石山(阿尼瑪卿雪山),覽觀河源”

2,河湟谷地是通往柴達木盆地以達西域的咽喉

由蘭州經莊浪河谷,經永登,越烏鞘嶺而入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原到西域的主幹道,但是,由蘭州通往西域,還有一條重要的通道,這條通道就是塔里木盆地。關於此道的路線,為由西寧沿青海湖南、北岸,進入柴達木盆地,然後沿柴達木盆地南緣,經格爾木,過尕斯庫勒湖,越阿爾金山到若羌,從而沿塔里木盆地南緣,到西域。這條通道即著名的青海道,也叫吐谷渾道,其和現代的青新公路走向基本一致。另外,還可由柴達木盆地北緣,過柴達木的德令哈、大柴旦、小柴旦,北出當金山口,到達甘肅敦煌,匯入絲綢之路主幹河西走廊道。由於柴達木盆地比較乾旱,沿途條件比較艱苦,故很多人都由河西走廊西去。這條通道在南北朝時期尤其著名。北魏時期,此道尤其著名。自北魏遷都洛陽後,佛教更加盛行,因此,北魏上層貴族曾多次派僧人前往西域求法,而求法的僧人,多經河湟穀道、柴達木盆地而到西域。如《宋雲行紀》載,北魏明帝神龜元年(518年),受胡太后之命,宋雲曾率僧人惠生、法力等出訪天竺,就是經吐谷渾、鄯善(今若羌附近)、左末(今新疆且末),而到天竺,然後又由原路返回。

從“胡煥庸線”來看湟河谷地

經柴達木盆地的絲綢之路--青海道

這裡就必須談談吐谷渾,吐谷渾為鮮卑慕容部,為遊牧部落。其祖先本在內蒙的西拉木倫河(今內蒙古赤峰市)一帶。在西晉時期,慕容涉歸有兩子,慕容涉歸死時,讓嫡子慕容廆繼承單于,另外分一部分給另外一子慕容吐谷渾。於是慕容廆和慕容吐谷渾不和,慕容吐谷渾遂率部遠遷至涼州一帶。此後,慕容吐谷渾便在青海一帶快速發展,數世之後,此部便以其祖慕容吐谷渾為名,叫吐谷渾。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吐谷渾的勢力範圍為祁連山以南的柴達木盆地,青海湖,積石山黃河一帶。並以青海湖西畔的伏俟城(今共和縣石乃亥鄉鐵卜加村附近)為其都城。

自吐谷渾立國於此,伏俟城便成了河湟穀道東部的樞紐。每當河西走廊被阻斷是,途徑青海的道路便成了通往西域的主幹道。尤其在隋唐時期,吐谷渾盤踞於青海,並時常攻入涼州,以阻斷河西走廊,而壟斷西域通中原的貿易利益。隋唐時期曾多次討伐吐谷渾,其中,尤其以唐代時李靖對其打擊最大。吐谷渾單于伏允逃亡中,被部下所殺。後來,吐蕃崛起,滅掉吐谷渾,於是吐蕃遂和唐軍正面交鋒。

3,由河湟谷地經扁都口通往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的重要通道

由中原通往河西走廊以通西域,除了由蘭州溯莊浪河谷越烏鞘嶺這條主幹道外,還有一條由湟河谷道到河西走廊的支線,這條支線的路線為由蘭州西行,溯湟河而上,在西寧轉入寶庫河谷而到大通,然後翻越達坂山而到處於大通河谷的門源縣,再經大斗拔谷,出扁都口而到民樂、張掖。這條路中,尤其以由大斗拔谷橫穿祁連山的這段最為著名。這條道路自隋煬帝伐吐谷渾後,便名燥於世。

從“胡煥庸線”來看湟河谷地

經扁都口的絲綢之路支線

在隋代時,隋王朝在經過隋文帝楊堅勵精圖治後,已經非常的強大,自隋煬帝楊廣繼位後,遂想經營西域。於是隋煬帝便派裴炬前往河西走廊,經略西域。由於吐谷渾盤踞於青海,對河西走廊造成威脅,於是隋煬帝便開始謀劃征討吐谷渾。公元608年,隋軍對吐谷渾發動襲擊,大敗吐谷渾,公元609年,隋煬帝御駕親征,出臨津關(今甘肅循化),至西平郡(今西寧),命令劉權率軍追擊步薩缽可汗至青海,乘勝攻吐谷渾首都伏俟城(今共和縣石乃亥鄉鐵卜加村附近)。

從“胡煥庸線”來看湟河谷地

湟河谷地北部的地形

隋煬帝親率軍追擊步薩缽可汗,入長寧谷(今寶庫河谷長寧鎮一帶),越星嶺(今寶庫鄉一帶),經琵琶峽(今青石咀鎮南),至浩川(今門源大通河谷一帶),步薩缽可汗退保覆袁川(今黑河上游河谷峨堡鎮,阿柔鄉一帶)。

隋煬帝令元壽南屯金山(今託來山),段文振北屯雪山(今祁連山),楊義臣東屯琵琶峽(今青石咀鎮南),張壽西屯泥嶺(在今大通河上游),將步薩缽可汗四面包圍。但步薩缽可汗“金蟬脫殼”,派人假冒其名,率眾退守車我真山(今託來山)以欺騙隋軍,本人則率數十騎逃出。隋軍隨後發動進攻,大破吐谷渾。

從“胡煥庸線”來看湟河谷地

扁都口南部的地形

隋煬帝便率大軍,沿大斗拔谷,出扁都口,北上河西走廊,到達燕支山(山丹北部),大會西域各國的使者。此時,裴矩讓這些使者佩戴金玉,身著錦衣,焚香奏樂,歌舞喧噪,非常的豪華,塔里木盆地南北邊緣的綠洲國家紛紛歸順。在大會西域各國使者後,隋煬帝沿原路返回,然經大斗拔谷時,遇到了一場罕見的雪災。時值酷暑六月,天上卻下起了大雪,寒風刺骨。隋煬帝此行極其的慘烈,據《隋書·卷三·煬帝上》記載:“經大斗拔谷,山路隘險,魚貫而出。風霰晦冥,與從官相失,士卒凍死者太半。”

但是,隋軍雖大敗吐谷渾,卻沒能完全殲滅吐谷渾。在隋軍收兵返回後,吐谷渾便去而復返。據《隋書》記載,隋煬帝不久就派伏順去管理吐谷渾故土,但伏順才到西平(今西寧),就不能前進,不得不返回了。

綜述

湟河谷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其為中原通往青藏高原的必經之地,也是青藏高原通往隴右、關中的咽喉。在唐代時,唐和吐蕃爭霸,湟河谷地在雙方之間數度易手,尤其在天寶八年,唐軍甚至不惜以數萬人的傷亡來攻取一個只有數百人防禦的石堡城,以控制湟河谷地,由此可見其重要性。湟河谷地除了可通往青藏高原外,還可往西北經青海湖,柴達木盆地而通往南疆塔里木盆地,在歷史上,這條通道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支線,也即著名的青海道,或者吐谷渾道。此外,還可由湟河谷地經大斗拔谷越祁連山,出扁都口,入河西走廊,這條路線雖然沒有經莊浪河谷越烏鞘嶺而到河西走廊的便捷,但也是絲綢之路重要的支線,隋煬帝伐吐谷渾時,就曾由此路到河西走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